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环境监测
  • 杨若明,金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037329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33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42页
  • 主题词:环境监测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环境监测概述1

1.1 环境和环境污染1

1.1.1 环境和环境质量1

1.1.2 环境污染2

1.1.3 环境污染的类型3

1.2 环境污染物的特点4

1.2.1 污染物的毒性与阈值4

1.2.2 污染物的空间分布5

1.2.3 污染物的时间分布6

1.2.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7

1.2.5 二次污染物的形成7

1.2.6 污染物的形态、迁移和转化8

1.2.7 优先控制污染物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10

1.3 污染源13

1.3.1 污染源的分类13

1.3.2 工业污染源14

1.3.3 农业污染源15

1.3.4 生活污染源15

1.3.5 交通运输污染源15

1.3.6 其他污染源15

1.4 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15

1.4.1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15

1.4.2 环境监测的分类17

1.4.3 环境监测的特点19

1.4.4 环境监测的技术路线、程序和方法20

1.4.5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21

1.5 环境标准23

1.5.1 环境标准的地位与作用23

1.5.2 环境标准的体系24

1.5.3 环境标准的制定原则25

1.5.4 水质标准26

1.5.5 空气质量标准31

1.5.6 土壤和固体废物及其他标准32

思考题33

参考文献34

第2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35

2.1 概述35

2.1.1 监测数据的五性36

2.1.2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37

2.1.3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及程序37

2.2 环境监测的数据处理38

2.2.1 监测数据的基本概念38

2.2.2 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39

2.2.3 数据修约规则42

2.2.4 可疑数据的取舍44

2.2.5 t分布与t检验46

2.2.6 F检验法48

2.2.7 方差分析48

2.2.8 回归分析法49

2.2.9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50

2.3 监测数据的结果表述51

2.3.1 监测数据的成果表述51

2.3.2 监测数据的解析51

2.3.3 环境质量图52

2.4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52

2.4.1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52

2.4.2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55

2.4.3 实验室质控指标57

2.5 标准分析方法和环境标准物质58

2.5.1 标准分析方法58

2.5.2 分析方法标准化58

2.5.3 环境标准物质59

2.5.4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样品61

思考题61

参考文献63

第3章 大气环境监测64

3.1 概述64

3.1.1 大气污染源65

3.1.2 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66

3.1.3 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67

3.1.4 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67

3.2 大气环境监测方案68

3.2.1 环境空气监测方案68

3.2.2 室内空气监测方案74

3.3 空气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76

3.3.1 直接采样法76

3.3.2 浓缩采样法77

3.3.3 采样仪器81

3.3.4 采样效率86

3.3.5 采样记录87

3.4 空气环境质量监测87

3.4.1 颗粒物的测定87

3.4.2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89

3.4.3 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99

3.4.4 降水监测101

3.5 大气污染源监测103

3.5.1 固定源排气监测103

3.5.2 移动源监测112

3.6 室内环境监测115

3.6.1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115

3.6.2 室内空气污染源监测125

3.7 空气监测技术路线134

3.7.1 技术路线134

3.7.2 项目与频次135

3.7.3 监测分析方法135

思考题135

参考文献136

第4章 水环境监测137

4.1 概述138

4.1.1 水体和水质污染138

4.1.2 水质监测的目的和原则138

4.1.3 水质监测的内容和分析方法的特点139

4.1.4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140

4.1.5 水质监测的基本程序141

4.2 水质监测技术路线142

4.2.1 地表水监测技术路线142

4.2.2 水污染源监测技术路线142

4.3 水质监测方案的设计143

4.3.1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调查143

4.3.2 水质监测项目的确定143

4.3.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的选择146

4.3.4 水质监测的布点146

4.3.5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的确定151

4.3.6 采集水样的类型152

4.3.7 采样方法及监测技术的选择153

4.3.8 结果表达、质量保证与计划的实施153

4.4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153

4.4.1 水样的采集153

4.4.2 水样的运输与保存158

4.4.3 水样的预处理160

4.5 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163

4.5.1 水温的测定163

4.5.2 色度的测定164

4.5.3 残渣的测定164

4.5.4 臭的测定165

4.5.5 电导率的测定165

4.5.6 浊度的测定166

4.5.7 透明度的测定166

4.5.8 矿化度的测定166

4.5.9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167

4.6 金属污染物的测定167

4.6.1 汞的测定167

4.6.2 镉的测定169

4.6.3 铅的测定172

4.6.4 铬的测定172

4.6.5 砷的测定173

4.6.6 锌的测定174

4.6.7 铜的测定174

4.6.8 其他金属的测定175

4.7 非金属污染物的测定176

4.7.1 pH值的测定176

4.7.2 酸度和碱度的测定176

4.7.3 溶解氧(DO)的测定176

4.7.4 氟化物的测定177

4.7.5 氰化物的测定179

4.7.6 硫化物的测定181

4.7.7 含氮化合物的测定182

4.7.8 其他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185

4.8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85

4.8.1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186

4.8.2 高锰酸钾指数的测定187

4.8.3 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188

4.8.4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191

4.8.5 总需氧量(TOD)的测定192

4.8.6 挥发酚类的测定192

4.8.7 石油类的测定193

4.8.8 其他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93

4.9 底质监测194

4.9.1 底质定义和监测意义194

4.9.2 底质样品的制备与分解194

4.9.3 底质中污染物质的测定195

思考题196

参考文献197

第5章 土壤环境监测199

5.1 概述199

5.1.1 土壤的机械组成200

5.1.2 土壤的化学组成201

5.1.3 土壤背景值201

5.1.4 土壤污染201

5.1.5 土壤环境容量203

5.2 土壤样品采集204

5.2.1 采样准备204

5.2.2 采样点布设205

5.2.3 基础样品数量205

5.2.4 布点数量206

5.2.5 采样深度206

5.2.6 采样方法207

5.3 土壤样品制备与保存208

5.3.1 土样的风干209

5.3.2 磨碎与过筛209

5.3.3 土样保存原则209

5.4 土壤污染物的测定210

5.4.1 土壤污染监测项目及测定方法210

5.4.2 土壤样品消解211

5.4.3 土壤污染物的分析测定211

5.4.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216

5.4.5 土壤监测实例216

5.5 土壤监测技术路线218

思考题219

参考文献219

第6章 固体废物监测220

6.1 概述220

6.1.1 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220

6.1.2 危险废物的定义与鉴别221

6.2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22

6.2.1 样品的采集222

6.2.2 样品的制备225

6.2.3 样品水分的测定225

6.2.4 样品的保存226

6.3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226

6.3.1 急性毒性试验226

6.3.2 腐蚀性226

6.3.3 易燃性227

6.3.4 反应性试验227

6.3.5 浸出毒性试验228

6.4 生活垃圾229

6.4.1 生活垃圾处理方法229

6.4.2 生活垃圾采集与物理分析229

6.4.3 渗滤水分析232

6.4.4 甲烷监测233

6.4.5 恶臭污染物监测234

6.5 固体废物监测技术路线234

6.5.1 固体废物监测内容234

6.5.2 监测分析方法234

6.5.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过程中的污染控制分析235

思考题235

参考文献235

第7章 生物与生态监测237

7.1 概述237

7.1.1 生物监测的原理与特点237

7.1.2 生物污染的途径238

7.1.3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与蓄积239

7.2 水质污染的生物监测240

7.2.1 生物群落法240

7.2.2 水污染生物监测新技术244

7.3 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245

7.3.1 利用植物监测245

7.3.2 利用动物监测247

7.4 生物材料检测法247

7.4.1 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247

7.4.2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250

7.4.3 常用的分析方法253

7.5 生态监测253

7.5.1 生态监测的概念253

7.5.2 生态监测的类型254

7.5.3 生态监测的内容254

7.5.4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255

7.5.5 生态监测技术路线255

思考题256

参考文献256

第8章 环境辐射监测257

8.1 放射性的基本概念257

8.1.1 核衰变与放射线257

8.1.2 放射性度量的物理量258

8.1.3 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59

8.2 放射性污染260

8.2.1 放射性污染源260

8.2.2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263

8.2.3 放射性污染的途径和对人体的危害264

8.3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与标准265

8.3.1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65

8.3.2 放射性辐射标准266

8.4 放射性污染的监测269

8.4.1 放射性污染监测的目的与特点269

8.4.2 放射性污染监测的对象与范围270

8.4.3 核辐射探测仪器的监测原理272

8.4.4 放射性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277

8.4.5 放射性污染的监测280

8.5 环境辐射监测的技术路线282

8.5.1 技术路线282

8.5.2 监测对象、项目与频次282

思考题283

参考文献283

第9章 环境噪声监测284

9.1 声音的物理特征和量度284

9.1.1 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284

9.1.2 计量声音的物理量285

9.2 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287

9.2.1 响度和响度级287

9.2.2 计权声级288

9.2.3 等效连续声级、噪声污染级、昼夜等效声级和噪声的频谱分析288

9.3 噪声的测量290

9.3.1 噪声测量仪器291

9.3.2 噪声测量应注意的问题294

9.3.3 噪声的测量方法294

9.4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路线299

9.4.1 技术路线299

9.4.2 监测项目与频次299

9.4.3 监测方法300

思考题300

参考文献300

第10章 环境监测新技术301

10.1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301

10.1.1 自动监测系统概述302

10.1.2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303

10.1.3 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308

10.1.4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314

10.1.5 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316

10.2 环境遥感监测319

10.2.1 地基大气遥感320

10.2.2 大气卫星遥感328

10.3 便携式现场监测仪331

10.3.1 水质便携式现场监测仪331

10.3.2 气体便携式现场监测仪331

思考题333

参考文献3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