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纯粹关系:网络分享时代的社会交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纯粹关系:网络分享时代的社会交往
  • 马向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39560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字媒介变革书系 纯粹关系:网络分享时代的社会交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互动与仪式 媒介与社会交往1

媒介技术和社会交往4

网络分享时代的社会交往6

情绪社会学的渊源9

文化研究的仪式观10

社会学研究的仪式观12

以社会情绪学观照网络交往15

从互动仪式理论到情绪社会学16

媒介的文化研究和技术文化史考察17

“网络土著”的眼光20

传播是一个仪式化过程:传播如何生产意义21

本书论述纲要26

第2章 原子社会的社会交往28

社会交往方式的变迁30

原子社会的交往场景30

原子社会的传播仪式33

作为仪式的传播与传播媒介中的仪式37

传播仪式的类型40

日常生活仪式与重大群体仪式41

旁观的仪式与参与的仪式43

消极的仪式与积极的仪式46

不同历史时期的媒介场景50

物质场景与媒介场景50

口语传播:有机的社区团结54

书面传播:单向度的专业人59

电子传播:工业人的民俗64

第3章 电子部落的社会交往80

电子部落的媒介场景83

分享技术如何告别原子时代85

分布式网络:从冷战思维到大同世界85

多媒体:驱散“光韵”90

超文本:超级链接力93

电子部落素描95

真实的虚拟:两个自我96

不确定的身体:时移性交流的魅力99

直接的个人化交往:机器即面孔102

多样化的符号体系:重回口语时代105

网络交往的若干类型109

两个人的相遇:可扩展的社会风暴109

圈子:多角色扮演112

社交媒介:我的虚拟客厅115

第4章 网络建构媒介场景:前台和后台的相互侵入120

网络建构的混乱媒介场景122

更深的面具:隐匿和炫耀124

平等的假象:鸟儿和空气能分开吗127

真实的消逝:假作真时真亦假131

前台即后台134

被推倒的门:前台和后台的相互侵入137

名利场与窥视场:“所有的惊奇都在线上”140

公共性和私人性混同:和陌生人分享秘密143

网络向电视复仇:时间和空间的再平衡147

网络中的空间逃逸149

从机械时间到“我的时间”152

网络分享媒介场景的建构155

关注流:建立互相关注和共同关注156

情感流:刷新集体意识和情感体验159

符号流:创造社会身份和群体符号161

第5章 无所不在的关注流:挣脱地方性联系164

身体在场与不在场的秘密165

身体在场的同步交往166

身体不在场的异步交往169

参与者的不同类型171

积极的参与者:能量明星172

追随者:对个人声望的渴求178

被互动者:仪式中的边缘群体181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身份认知185

自我表演的多重镜像186

自我和他人的关系:疏离、紧张与不确定性192

他人和他人的关系:临时剧班的形成197

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永不无聊”的社交追求201

关注流:投射在陌生的群体中204

关注与被关注:作为神圣物的自我205

相互关注的前提:怎样信赖陌生人208

陌生人群中的流行符号211

关注流的形成规律215

案例研究一:“上访妈妈”唐慧:从小人物到“能量明星”218

案例研究二:明星姚晨与“公民”姚晨:建立职业之外的个人声望229

第6章 “情感变压器”:集体意识新流向236

权力和地位的影响237

权力仪式和情感连接237

地位仪式和情感连接240

短期情感和长期情感243

短期情感:作为代偿的网络偶遇243

长期情感:情感能量“蓄水池”246

强情感连接和弱情感连接248

强情感连接:逃避权威的个人空间249

弱情感连接:缔造更大规模的社会结构252

情感流:四处漫溢的集体意识256

追逐情感能量的新场所256

可随时中断的纯粹关系259

情感流的形成规律262

案例一:“华南虎造假事件”与道德义愤265

案例二:“邓玉娇案”中的社会情绪表达269

第7章 符号流:更大社会范围中的新群体成员身份273

作为意义的符号的变迁276

神圣物符号的消失276

从集体情感符号到个人情感符号280

作为仪式成果的符号283

普遍的社会信任:乌托邦图景284

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286

符号流:被更新的身份289

世界性场景与新身份符号289

网络流行语与一个社会的集体精神状态292

符号流的形成规律295

案例一:三位女性博客中的性符号表达297

案例二:从“我爸是李刚”看社会符号的生成机制303

第8章 结论:理想化的社会交往——纯粹关系306

网络交往中集体仪式的场景建构方式307

媒介场景中的社会交往307

场景构造:原子社会和电子部落的不同社会交往方式309

从原子社会到电子部落:网络交往中的仪式实现机制310

仪式实现机制的要素:关注流、情感流和符号流310

原子社会的仪式实现:权威中心与集体性311

电子部落的仪式实现:纯粹关系与个人性314

理想的社会交往方式:纯粹关系316

文化与媒介研究的再探索319

未来研究之展望321

参考文献324

后记:没有人知道你不懂互联网3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