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
  • 林剑锋著 著
  • 出版社: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526105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22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事判决既判力客观范围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的研究状况)4

(一)国外的研究状况——以日本学界为中心4

(二)国内研究现状8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0

(一)研究内容10

(二)研究方法11

第一部分 基础理论的阐述15

第二章 既判力理论的概述15

一、民事诉讼与判决的效力15

二、纠纷的终局性解决与既判力20

三、既判力的本质22

(一)实体法说23

(二)诉讼法说24

(三)对于两种学说的另一种理解——基于德国民诉法学发展史之视角25

(四)既判力本质论的其他学说28

(五)本质论的评析——局限及没落30

四、既判力的根据31

(一)学说31

(二)评价33

五、既判力作用的概述34

(一)既判力的作用34

(二)既判力的作用形态35

(三)既判力作用的属性41

第三章 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传统理论47

一、既判力作用范围的不同维度47

第二部分 既判力客观范围本体论47

(一)既判力客观范围48

(二)既判力主观范围49

(三)既判力时间范围49

(四)三者的关系50

二、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传统理论52

(一)诉讼标的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52

(二)判决书的结构与既判力的客观范围55

(三)将既判力客观范围限于判决主文的原因分析58

三、既判力客观范围的例外——有关抵销的抗辩66

(一)民事诉讼的抗辩66

(二)抵销抗辩产生既判力的原因分析——基于抵销抗辩与清偿债务抗辩之比较70

(三)有关抵销抗辩之判断中产生既判力的范围72

(四)关于抵销抗辩产生既判力的注意点75

第四章 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论——以争点效理论为中心78

一、传统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的局限78

(一)传统既判力客观范围理论反省的契机——抽象法律制度与现实纠纷之间的不契合79

(二)原因分析81

二、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的新学说83

(一)既判力扩张说85

(二)统一请求权说87

(三)默示的中间确认之诉说89

三、争点效理论91

(一)争点效的概念及理论概况92

(二)争点效理论的学术渊源93

(三)争点效适用的要件101

(四)争点效理论的意义106

(五)争点效理论的评价及发展趋势109

四、提出责任效理论112

第五章 学说的梳理与评析:诉讼标的与程序过程之间的对立117

一、诉讼标的基准说——以传统的既判力客观范围学说为中心118

二、重视程序具体过程的学说121

三、两者兼顾的理论——在诉讼标的与程序过程之间122

四、不同系列学说差异的分析123

(一)既判力根据的差异123

(二)当事人程序保障及自我责任内容的差异124

(三)诉讼标的所发挥机能的差异126

(四)判决效范围形式化、标准化含义的差异127

(五)小结128

第六章 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制度的构建130

一、关于我国民诉法欠缺既判力制度的原因分析130

(一)法律继受历史131

(二)职权主义的诉讼构造132

(三)观念与意识形态层面的因素134

(四)现行法的具体制度、法官的素质及司法运作现状等因素加剧了对既判力制度的排斥135

二、我国建立既判力客观范围制度及完善相关理论的必要性137

(一)基于民诉理论与制度的视角138

(二)基于司法实务的视角142

(三)基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视角148

三、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具体构建150

(一)我国既判力制度构建及有效运作的条件150

(二)关于我国既判力客观范围制度的构建155

第三部分 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延伸课题167

第七章 既判力的时间范围——客观范围在时间层面的延伸167

一、民事诉讼中的标准时——民事判决对象确定的时间因素167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性——标准时产生的原因分析168

(二)诉讼中标准时的确定169

二、既判力时间范围的确定173

(一)关于既判力时间范围确定的传统理论——通说174

(二)既判力时间范围理论的新发展176

三、形成权遮断效的问题——既判力时间范围理论的具体化178

(一)德国178

(二)日本179

四、评价186

(一)法的安定性要求与具体程序保障的要求187

(二)一次性解决纠纷的要求与个案妥当性(正义)的要求189

五、对于我国学界的相关启示191

(一)法制的发展阶段与诉讼政策191

(二)我国既判力时间范围问题的处理原则192

(三)对于一个案例的分析——兼论在我国构建判决标准时制度的必要性193

(一)何谓部分请求?——问题的提起197

第八章 部分请求问题——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扩张或缩小197

一、部分请求的概述——问题的界定197

(二)与部分请求易于混淆的其他问题——问题的界定198

二、有关部分请求的学说200

(一)肯定说的立场201

(二)否定说的立场203

三、对于两种立场妥当性的分析205

(一)对于诉讼标的把握层面的分析205

(二)分析视角的转换:关于各种学说价值取向的分析208

四、我国对部分请求问题的处理211

(一)原则性立场的确定211

(二)例外的设置214

五、对《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规定的评析215

后记2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