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 五编 第20册 何萱《韵史》音韵研究 第1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许锬辉主编;韩祎著 著
- 出版社: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ISBN:986322526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46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 五编 第20册 何萱《韵史》音韵研究 第1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册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动机和意义3
第二节 前人研究概况3
第三节 何萱生平和《韻史》体例10
一、何萱主要生平事迹10
二、《韻史》的内容体例11
第四节 本文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12
一、研究角度12
二、研究方法13
(一)反切系联法13
(二)反切比较法13
(三)统计法13
(四)内部分析法14
(五)文献参证法14
(六)审音法14
(七)数据库检索法14
第二章《韻史》古音研究17
第一节 何萱古音学思想的形成背景17
一、清代古音学史研究概况17
二、清代后期古音学研究特征19
第二节 何萱的古音学思想20
一、何萱对古声母的研究20
二、何萱对古韻部的研究26
三、何萱对古声调的研究41
第三节 何萱在古音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对何萱其人的定位43
一、何萱在古音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43
二、何萱为审音派古音学家44
(一)审音的概念44
(二)审音派与考古派的划分标准44
(三)审音派古音学家45
第三章 《韻史》自注反切研究49
第一节《韻史》自注反切概况49
一、切上字的特点53
二、切下字的特点59
三、切上字、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关系64
第二节《韻史》自注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66
一、声母系统66
(一)反切上字表66
(二)中古后期四十二声母在《韻史》中的演变74
1、帮系74
(1)帮组74
(2)非组79
(3)帮组与非组声母的混注80
2、见系85
(1)见组85
(2)晓组、影组89
(3)见组与晓组、影组声母的混注92
(4)见系声母与帮、端、知系声母的混注99
3、端系109
(1)端组109
(2)泥组111
(3)精组112
(4)端泥精三组声母的混注116
4、知系118
(1)知组118
(2)庄组119
(3)章组120
(4)日组121
(5)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混注123
(6)知庄章三组与精组声母的混注140
(7)知庄章三组与端组声母的混注148
(三)《韻史》自注反切的声母表153
二、韻母系统154
(一)反切下字表154
(二)中古十六摄在《韻史》中的变化179
1、舒声韻部180
(1)同尾阳声韻181
1)江部181
2)冈部187
3)耕部199
4)臤部210
5)干部221
6)金部246
第二册247
7)甘部247
(2)异尾阳声韻259
1)-m尾韻与-n尾韻相注259
2)-m尾韻与-η尾韻相注261
3)-n尾韻与-η尾韻相注264
(3)阴声韻268
1)几部268
2)该部291
3)鸠部300
4)姑部306
5)高部313
6)柯部325
7)中古假摄在《韻史》中的变化330
(4)阳声韻与阴声韻相注340
1)-n尾阳声韻与阴声韻相注340
2)-η尾阳声韻与阴声韻相注345
3)-m尾阳声韻与阴声韻相注350
2、入声韻部350
(1)同尾入声韻351
1)?部351
2)各部358
3)隔部360
4)吉部370
5)葛部375
6)?部384
7)颊部385
(2)异尾入声韻392
1)-P尾韻与-t尾韻相注392
2)-P尾韻与-k尾韻相注393
3)-t尾韻与-k尾韻相注394
3、舒声韻部与入声韻部相注396
(1)阴声韻与入声韻相注396
(2)阳声韻与入声韻相注404
(三)《韻史》自注反切的韻母表406
三、声调系统409
(一)《韻史》声调系统的考证方法和步骤409
(二)中古四声在《韻史》中的变化411
1、中古四声在《韻史》中的混注412
(1)上去混注412
(2)平去混注423
(3)平上混注425
(4)去入、上入、平入的混注426
2、中古四声在《韻史》中的清濁混注427
(1)平声清濁混注427
(2)上声清濁混注428
(3)去声清濁混注429
(4)入声清濁混注430
(三)《韻史》自注反切的声调表431
第四章 《韻史》的性质435
第一节《韻史》的文献性质435
第二节《韻史》自注反切音系性质437
(一)声母方面437
1、《韻史》反切声母系统与早期通泰方言声母的比较437
2、《韻史》反切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韻》声母系统的比较440
3、《韻史》反切声母系统与何萱上古二十一声母的比较440
(二)韻母方面441
1、《韻史》反切韻母系统与早期通泰方言韻母的比较441
2、《韻史》反切韻母系统与《中原音韻》韻母系统的比较443
3、《韻史》反切韻母系统与何萱古韻十七部的比较443
(三)声调方面445
1、《韻史》反切声调系统与早期通泰方言声调的比较445
2、《韻史》反切声调系统与《中原音韻》声调系统的比较451
3、《韻史》反切声调系统与何萱上古声调系统的比较451
第五章 结语455
附论 何萱《韻史》第一部「形声表」补缺457
下篇463
第三册463
《韻史》全字表463
凡例463
第一部正编467
第一部副编491
第二部正编513
第二部副编537
第三部正编559
第三部副编589
第四部正编616
第四部副编636
第五部正编658
第五部副编697
第六部正编725
第六部副编731
第四册737
第七部正编737
第七部副编759
第八部正编782
第八部副编793
第九部正编811
第九部副编826
第十部正编850
第十部副编875
第十一部正编901
第十一部副编914
第十二部正编927
第十二部副编950
第十三部正编973
第十三部副编996
第五册1013
第十四部正编1013
第十四部副编1052
第十五部正编1084
第十五部副编1150
第十六部正编1202
第十六部副编1228
第十七部正编1245
第十七部副编1264
主要参考文献1287
后记1295
热门推荐
- 950237.html
- 759100.html
- 1620783.html
- 1620430.html
- 1860178.html
- 156515.html
- 449666.html
- 2930363.html
- 203790.html
- 14802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0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0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3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42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75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67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503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789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9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