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场音乐同期录音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场音乐同期录音
  • (美)巴特利特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4509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90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315页
  • 主题词:音乐-同期录音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场音乐同期录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部分:流行音乐录音(摇滚、乡村、爵士、民谣、R&B、福音音乐、教堂音乐及其他)3

1同期录音设备介绍3

1.1立体声录音系统和多轨录音系统3

1.2立体声录音系统4

1.3立体声录音的设备5

1.3.1传声器5

1.3.2便携立体声录音机9

1.3.3耳机和耳塞16

1.4多轨录音系统17

1.5多轨录音设备18

1.5.1传声器18

1.5.2舞台上的传声器接口和多轨线缆19

1.5.3调音台19

1.5.4多轨硬盘录音机21

1.5.5带有录音功能的调音台(也称为多轨录音混音一体机)23

1.5.6基于计算机的数字音频工作站系统23

1.5.7传声器分配器(话分)26

1.5.8 耳机,耳塞及监听扬声器28

1.6购买设备29

2录音技术:由简入繁31

2.1利用扩声调音台的主输出信号录音32

2.2使用两支传声器录音33

2.3四轨录音39

2.4通过扩声调音台的Insert送出插口将信号连接到多轨录音机进行多轨录音40

2.4.1设备之间的连接41

2.4.2监听44

2.4.3电平的设定44

2.5分配传声器信号45

使用传声器信号分配器46

2.6在录音车中进行多轨录音47

3录音开始前的准备49

3.1选择一个合适的厅堂49

3.2音乐方面的准备49

3.3录音准备会50

3.4录音设备摆放地点实地调查51

3.5传声器清单52

3.6音轨单53

3.7信号流程框图54

3.8设备清单55

3.9可以使得系统搭建更加简便的准备工作56

3.9.1给飞行箱装上轮子56

3.9.2传声器卡子57

3.9.3信号线缆和多轨线缆58

3.9.4多轨连线的快捷方式59

3.9.5其他有用的提示59

4录音现场:录音系统的设置和录音61

4.1电源和接地的测试61

4.1.1电源系统61

4.1.2电源62

4.1.3多组音响系统间的相互连接64

4.2传声器的连接65

4.3跑线65

4.4设置录音调音台66

4.5传声器技术67

4.5.1电吉他的接地71

4.5.2观众席的环境传声器72

4.6设置录音电平和次级混音通道73

4.7录音74

4.8演出结束后的拆台75

5音乐会结束之后:剪辑和缩混77

5.1剪辑双声道立体声录音77

5.2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中缩混多轨录音80

5.2.1将整场音乐会的录音剪辑成以一首乐曲为单位的工程文件80

5.2.2删除不需要的素材82

5.2.3使用调音台缩混多轨录音之前的准备工作82

5.3插入式录音82

5.4缩混每一首乐曲83

制作环绕声混音85

5.5为一张唱片进行母带处理86

5.6为录音小样进行母带处理89

增加淡入淡出和均衡处理91

6录音范例:在俱乐部中录制一个布鲁斯乐队现场演出93

6.1准备工作93

6.2录音过程95

6.3开始缩混95

6.4准备最终的混音96

6.5最终的缩混96

6.6母带处理97

6.7刻录CD98

第2部分:古典音乐录音 (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管风琴、合唱、独唱和独奏)103

7传声器参数103

7.1指向性103

7.1.1每种指向性的优点106

7.1.2偏离主轴的声染色106

7.2换能器的种类106

7.3灵敏度107

7.4本底噪声107

7.5传声器类型107

7.5.1自由场传声器108

7.5.2界面传声器108

7.5.3立体声传声器110

7.6传声器附件111

7.6.1传声器架和吊杆111

7.6.2立体声传声器安装支架111

7.6.3防震架111

8立体声拾音技术概述113

8.1立体声拾音的优点113

8.2立体声拾音的目的114

8.3立体声拾音的种类116

8.3.1膜片重叠式116

8.3.2膜片分开式118

8.3.3膜片靠近式拾音方式121

8.3.4 障板式122

8.4比较4种拾音方式123

8.5立体声拾音的传声器要求125

8.6如何测试声像125

8.7参考文献126

9立体声录音的步骤127

9.1设备127

9.2选择录音场所130

9.3录音准备工作130

9.3.1架设传声器131

9.3.2设备连接133

9.3.3监听134

9.4传声器的摆放134

9.4.1拾音距离134

9.4.2立体声声像控制136

9.4.3独奏演员的拾音和点传声器138

9.4.4电平设置140

9.5录制音乐会141

9.6剪辑141

9.7实例:在音乐厅中录制交响乐143

9.7.1准备工作143

9.7.2录音现场144

9.7.3剪辑/母带处理145

9.8参考文献145

10环绕声拾音技术147

10.1环绕声扬声器摆放148

10.2环绕声拾音技术150

10.2.1 SoundField 5.1环绕声拾音系统150

10.2.2 Delos VR2环绕声拾音方式150

10.2.3 N H K方式151

10.2.4 KFM360环绕声拾音系统152

10.2.5五声道传声器组合和人工头153

10.2.6 DM P方式155

10.2.7 Woszczyk方式155

10.2.8 Williams 5支心形传声器组合156

10.2.9双MS方式156

10.2.10环绕声环境声拾音系统157

10.2.11 Chris Burmajster拾音系统158

10.2.12理想心形传声器组合158

10.2.13 Holophone H2-Pro环绕声传声器159

10.2.14 Sonic Studio DSM-4CS四声道环绕声人工头159

10.2.15 Slotte方式159

10.2.16 Martin方式160

10.2.17 Mike Sokol的FluRB系统160

10.2.18立体声传声器和环绕声传声器162

10.3推荐阅读162

11 立体声录音中的常见问题163

11.1传声器信号失真163

11.2不够活跃(没有足够的混响)164

11.3细节过多,太近,声音边缘过于犀利164

11.4过于遥远,混响过大164

11.5立体声声像过窄165

11.6立体声声像过宽,中间有空洞,或者独奏乐器左右摇摆过度166

11.7声像定位模糊166

11.8声像向一侧漂移(左右不平衡)167

11.9缺乏纵深感167

11.10缺乏空间感167

11.11早期反射声太强168

11.12糟糕的平衡(一些乐器太强或者太弱)168

11.13浑浊的低音168

11.14来自空调,卡车以及其他震动168

11.15音色欠佳,过暗,过亮,声染色明显169

12立体声、环绕声、人工头拾音的传声器及其附件171

12.1立体声传声器172

12.2环绕声传声器177

12.3人工头以及头戴式人头录音传声器180

12.4立体声和环绕声传声器架182

12.5 MS矩阵解码器184

12.6公司网站185

A立体声拾音原理187

A.1定义187

A.2人耳对于真实声源的定位190

A.3扬声器之间的声像定位193

A.4两只扬声器之间产生自然的声像定位的要求195

A.5目前使用的声像定位机制198

A.5.1强度差产生的声像定位198

A.5.2时间差产生的声像定位200

A.5.3由时间差和强度差共同作用的幻像声源定位202

A.5.4总结203

A.6计算幻像声源的位置203

A.7设定传声器膜片之间的夹角和传声器间距207

A.8空间感和空间感均衡器208

A.9参考资料210

B自由声场中立体声拾音技术215

B.1幻像声源定位的精确性215

B.2膜片靠近式拾音方式范例218

B.2.1两支心形传声器组成的XY方式,膜片夹角180°218

B.2.2两支心形传声器组成的XY制式,膜片间夹角在120°~135°219

B.2.3两支心形传声器组成的XY制式,膜片夹角为90°219

B.2.4 Blu m lein拾音方式220

B.2.5两支锐心形传声器组成的XY制式,膜片夹角110°222

B.3膜片靠近式拾音方式范例222

B.3.1 ORTF制式和Din制式223

B.3.2 NOS制式224

B.4膜片分开式拾音方式范例225

B.4.1两支全指向传声器,距离3英尺226

B.4.2两支全指向传声器,距离10英尺227

B.4.3 3支全指向传声器并排摆放,中间和两边的间距各为5英尺228

B.4.4 Decca Tree228

B.5在两支全指向传声器中间加入障板的拾音技术229

B.5.1球形传声器,SASS-P MKII229

B.5.2理想立体声(Optimal Stereo Signal)或Jecklin障板230

B.6其他的膜片重叠式拾音方式231

B.6.1 Mid-Side(MS)拾音方式231

B.6.2 SoundField传声器235

B.6.3使用空间感均衡器的膜片重叠式拾音方式237

B.7其他的膜片靠近式拾音方式237

B.7.1立体声180系统237

B.7.2 Faulkner相位阵列系统(Faulkner Phased-Array System)237

B.7.3膜片靠近式拾音方式和膜片分开式拾音方式同时使用239

B.8各种拾音方式之间的比较239

B.8.1 Michael Williams:《立体声拾音系统的统一标准》(1987)239

B.8.2 Carl Ceoen在1972年发表的文章《立体声比较听音测试》(Comparative Stereophonic Listening Test)240

B.8.3 Benjamin Bernfeld和Bennett Smith在1978年发表的文章《立体声拾音系统计算机辅助建模》(Computer-Aided Model of Stereophonic Systems)241

B.8.4 C.Huggonet和J.Jouhanear 《6种不同立体声拾音方式的空间传输函数比较》(Comparative Spatial Transfer Function of Six Different Stereophonic Systems)(1987)242

B.8.5 M.Hibbing在1989年进行的《XY和MS拾音系统比较》(XY and MS Microphone Techniques in Comparison)242

B.8.6 Wieslaw Woszczyk《立体声和环绕声录制过程中空间感增强的新方式》(A New Method for Spatial Enhancement in Stereo and Surround Recording)(1990)243

B.8.7总结244

B.9参考资料245

C立体声界面传声器拾音技术247

C.1用两支放置在地板上的界面传声器进行立体声拾音248

C.1.1两支界面传声器放置在地板上,传声器间距4英尺248

C.1.2放在地板上具有指向性的界面传声器249

C.1.3两支放置在地板上的界面传声器组成的理想立体声系统(Optimal Stereo Signal)250

C.1.4“音乐家的耳朵”(The Musician’s Ear)立体声界面传声器250

C.1.5利用放置在地板上的PZM传声器组成MS拾音方式250

C.2使用非放置在地板上的界面传声器的录音技术251

C.2.1立体声环境采样系统(The Stereo Ambient Sampling System)251

C.2.2球形传声器252

C.3参考资料253

D双耳拾音技术255

D.1双耳录音和人工头255

D.1.1工作原理257

D.1.2头中定位(In-Head Localization)259

D.1.3人工头均衡处理259

D.1.4人工头录制的声像定位在扬声器重放中的表现260

D.2参考资料261

鸣谢265

术语表267

CD目录2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