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互联网金融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互联网金融教程
  • 秦成德主编;江艾芸,武琦,秦立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299940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88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应用-金融-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互联网金融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互联网金融概论1

案例导入1

1.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2

1.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特点3

1.1.2 互联网金融的作用6

1.1.3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7

1.2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8

1.2.1 中国9

1.2.2 美国9

1.2.3 欧盟10

1.2.4 日本11

1.2.5 俄罗斯12

1.2.6 南非13

1.3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14

1.3.1 互联网融资类14

1.3.2 互联网服务类16

1.3.3 金融产品网络销售类18

1.4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19

1.4.1 机构定位模糊20

1.4.2 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20

1.4.3 内控制度的不健全20

本章小结20

本章案例21

本章习题22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技术23

案例导入23

2.1 大数据24

2.1.1 大数据的内涵24

2.1.2 大数据的趋势24

2.1.3 大数据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25

2.1.4 大数据前景26

2.2 云计算28

2.2.1 云计算的内涵28

2.2.2 云计算的特点30

2.2.3 云计算的服务形式30

2.2.4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31

2.2.5 云计算的平台33

2.3 移动互联网34

2.3.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34

2.3.2 移动互联网的特点36

2.3.3 移动互联网技术37

2.4 物联网39

2.4.1 物联网的内涵39

2.4.2 物联网应用40

2.4.3 物联网产业链42

2.4.4 物联网发展模式43

本章小结45

本章案例45

本章习题46

第3章 互联网金融模式47

案例导入47

3.1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48

3.1.1 互联网金融的融合48

3.1.2 商业模式被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49

3.2 互联网金融的演化50

3.2.1 基础设施层50

3.2.2 接入系统层51

3.2.3 应用层51

3.2.4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融合的三种形态:渗透、打通、交融53

3.3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发展54

3.3.1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性质54

3.3.2 互联网金融演进的经济社会属性54

3.3.3 互联网金融演进的产业组织属性55

3.3.4 互联网金融演进的消费文化属性56

3.3.5 互联网金融演进的模式功能属性57

3.3.6 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必然58

3.4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类型58

3.4.1 第三方支付58

3.4.2 P2P借贷59

3.4.3 线上供应链金融和产融结合59

3.4.4 征信体系61

3.4.5 众筹融资62

3.4.6 互联网理财62

3.4.7 互联网巨头切入金融63

3.4.8 传统金融机构接入互联网63

3.5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格局65

本章小结66

本章案例66

本章习题68

第4章 互联网银行69

案例导入69

4.1 互联网银行的内涵70

4.1.1 互联网银行的概念70

4.1.2 互联网银行的属性71

4.1.3 互联网银行发展的驱动机制71

4.2 互联网银行崛起72

4.2.1 核心在于大数据73

4.2.2 互联网银行刚开始起跑73

4.3 互联网银行的价值74

4.3.1 核心逻辑链74

4.3.2 大数据之源:UGC网络75

4.3.3 点石成金:从数据到信息76

4.3.4 寻找最具价值的环节76

4.4 互联网银行的效应77

4.4.1 互联网银行的颠覆效应77

4.4.2 互联网银行的互补效应78

4.4.3 互联网银行自身的规模效应78

4.4.4 互联网银行的社会效应78

4.4.5 对传统银行的影响79

4.5 美国互联网银行的发展模式与启示80

4.5.1 美国互联网银行发展模式80

4.5.2 美国经验对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的启示82

4.6 互联网银行的发展趋势84

4.6.1 创造客户价值为核心竞争力84

4.6.2 多业态经营拓展盈利空间84

4.6.3 加强风控管理实现可持续增长84

4.6.4 全方位实现普惠金融85

4.7 互联网银行的风险85

4.7.1 互联网银行的风险类型85

4.7.2 互联网银行的跨国风险管理86

4.7.3 互联网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87

4.7.4 推进互联网银行发展89

本章小结89

本章案例90

本章习题92

第5章 网络借贷93

案例导入93

5.1 P2P网络借贷的内涵与本质94

5.1.1 网络借贷的概念94

5.1.2 网络借贷的兴起95

5.1.3 网络借贷的特点95

5.1.4 P2P网络借贷及运作模式97

5.2 网络借贷的意义与作用97

5.2.1 网络时代的金融脱媒对落后体制的冲击97

5.2.2 从网络借贷看金融市场的统一性98

5.2.3 P2P贷款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挑战99

5.2.4 P2P网络贷款规制100

5.3 网络借贷的个人信息权保护101

5.3.1 网络借贷平台的信息操作101

5.3.2 P2P网络借贷客户信息权益101

5.3.3 国外网络借贷的个人信息保护方式102

5.3.4 我国网络借贷的个人信息保护缺欠103

5.4 国外网络借贷的发展103

5.4.1 美国对P2P贷款的法律监管103

5.4.2 英国P2P网络借贷监管106

5.5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107

5.5.1 P2P网络借贷的风险107

5.5.2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的现状108

5.5.3 我国P2P网络借贷监管的可行性109

5.5.4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监管的政策109

5.6 我国网络借贷法律制度构建111

5.6.1 加快互联网金融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111

5.6.2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112

5.6.3 建立安全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112

本章小结113

本章案例113

本章习题114

第6章 众筹融资115

案例导入115

6.1 众筹融资的定义及特征116

6.1.1 众筹融资的定义116

6.1.2 众筹融资兴起于美国117

6.2 众筹产生和发展的原因118

6.2.1 中小企业界定及融资现状118

6.2.2 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分析120

6.3 众筹模式的划分121

6.3.1 股权众筹融资模式122

6.3.2 股权众筹的优势与劣势123

6.4 众筹项目运作机理124

6.4.1 商品众筹项目124

6.4.2 股权众筹项目124

6.4.3 商品众筹与股权众筹的对比125

6.4.4 众筹平台分类125

6.5 众筹平台数据分析126

6.5.1 商品众筹网站126

6 5.2 股权众筹网站127

6.6 我国众筹融资发展状况128

6.6.1 我国众筹行业发展环境128

6.6.2 我国众筹市场发展驱动力129

6.6.3 我国众筹行业发展价值129

6.6.4 我国众筹融资发展现状130

6.7 众筹的风险与法律问题130

6.7.1 投资者参与众筹面临的风险131

6.7.2 我国众筹发展面临的法律问题132

6.7.3 互联网众筹风险控制134

6.7.4 众筹模式引发的变革135

本章小结136

本章案例136

本章习题137

第7章 第三方支付138

案例导入138

7.1 第三方支付概述139

7.1.1 第三方支付的概念139

7.1.2 第三方支付的主体139

7.1.3 第三方支付的特点140

7.2 第三方支付的支付模式141

7.2.1 独立的支付网关模式141

7.2.2 账户型支付网关模式142

7.2.3 移动支付模式143

7.3 第三方支付模式的优越性143

7.3.1 支付平台交易顺利143

7.3.2 满足商家的需求和利益144

7.3.3 消费者网上交易安全144

7.4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144

7.4.1 监管法规不断完善144

7.4.2 交易规模保持强劲增长145

7.4.3 支付宝仍占据主要市场份额146

7.4.4 业务模式不断创新147

7.4.5 第三方支付在竞争中面临的问题148

7.5 国外第三方支付市场规制的启示148

7.5.1 美国对第三方支付规制的经验148

7.5.2 欧盟对第三方支付规制的经验150

7.5.3 亚洲国家和地区规制的经验150

7.5.4 国外第三方支付规制经验的启示151

7.6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法律规制151

7.6.1 第三方支付中的法律关系分析151

7.6.2 法律监管的必要性和可实施性152

7.6.3 构建第三方支付法律规制153

本章小结156

本章案例156

本章习题157

第8章 互联网证券158

案例导入158

8.1 互联网证券概述159

8.1.1 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159

8.1.2 互联网证券交易模式的改变160

8.2 互联网证券交易技术164

8.2.1 算法交易的兴起164

8.2.2 高频交易的内涵与现状166

8.3 算法交易的发展综述167

8.3.1 类型及绩效评估研究168

8.3.2 算法交易与市场效率169

8.3.3 算法交易与市场结构170

8.4 互联网证券交易原理170

8.4.1 趋势策略171

8.4.2 价差策略171

8.4.3 做市策略172

8.4.4 策略开发中的考量172

8.5 算法交易与资本市场监管174

8.5.1 算法交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174

8.5.2 算法交易在中国资本市场试水175

8.5.3 高频交易监管的政策176

8.6 算法交易的展望177

本章小结178

本章案例178

本章习题178

第9章 虚拟货币179

案例导入179

9.1 虚拟货币概述180

9.1.1 虚拟货币的概念180

9.1.2 虚拟货币的分类181

9.1.3 虚拟货币的特点181

9.1.4 虚拟货币与法定货币的比较181

9.2 虚拟货币的性质182

9.2.1 个性化货币182

9.2.2 个人决定货币183

9.2.3 价值交换机制不同183

9.2.4 银行电子货币183

9.2.5 信用信息货币184

9.2.6 个性化信用凭证184

9.3 虚拟货币的功能185

9.3.1 小额支付功能185

9.3.2 奖励功能186

9.3.3 信息功能186

9.3.4 文化价值定位186

9.3.5 提升传统产业186

9.3.6 开辟个人所得税源187

9.4 虚拟货币的风险187

9.4.1 发行人的破产风险187

9.4.2 网络虚拟货币的通货膨胀风险187

9.4.3 网络违法犯罪风险188

9.4.4 对现实金融体系的影响189

9.5 虚拟货币的监管190

9.5.1 虚拟货币的立法190

9.5.2 虚拟货币发行和交易的监管190

9.5.3 虚拟货币持有人的保护191

9.6 发展虚拟货币大势所趋191

9.6.1 看准虚拟货币崛起前景191

9.6.2 虚拟货币应是各国货币间的合法媒介192

9.6.3 使用者必须有全球性视野观192

9.6.4 透析虚拟货币背后的价值193

9.6.5 虚拟货币的发展——区块链193

本章小结195

本章案例195

本章习题196

第10章 供应链金融197

案例导入197

10.1 供应链金融内涵198

10.1.1 供应链金融产生的背景198

10.1.2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198

10.1.3 供应链金融的多方位视角200

10.1.4 供应链金融的意义201

10.1.5 供应链金融的优势201

10.1.6 供应链融资的基本流程202

10.2 供应链金融理论202

10.2.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202

10.2.2 供应链管理的价值203

10.2.3 企业融资203

10.2.4 MM理论204

10.3 供应链金融的主体204

10.3.1 银行204

10.3.2 核心企业205

10.3.3 配套企业205

10.3.4 物流企业206

10.3.5 协同发展206

10.4 供应链金融协同207

10.4.1 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207

10.4.2 银行与核心企业的关系207

10.4.3 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208

10.4.4 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其他主体的关系208

10.4.5 基于代理的供应链金融协同208

10.5 供应链金融模式209

10.5.1 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分类209

10.5.2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210

10.5.3 动产质押融资模式211

10.5.4 应付账款融资模式212

10.6 供应链金融风险213

10.6.1 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风险213

10.6.2 供应链金融风险的防范214

10.7 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方向215

10.7.1 改善供应链金融服务215

10.7.2 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216

10.7.3 优化融资业务流程216

10.7.4 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拓宽216

10.7.5 促进电商平台与银行电子化的结合216

10.7.6 供应链金融的展望217

本章小结218

本章案例218

本章习题221

第11章 互联网保险222

案例导入222

11.1 互联网保险概述223

11.1.1 互联网保险的兴起223

11.1.2 互联网保险的内涵224

11.1.3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历程226

11.1.4 互联网保险的研究226

11.1.5 互联网保险的静态环境分析227

11.1.6 互联网保险的动态环境分析230

11.2 众安在线业务模式232

11.2.1 互联网保险企业232

11.2.2 案例——众安在线233

11.3 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控制237

11.4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现状与问题237

11.4.1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主要模式237

11.4.2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特点238

11.4.3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现状239

11.4.4 我国互联网保险存在的问题239

11.5 国内外互联网保险的比较241

11.5.1 国外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前景241

11.5.2 以InsWeb为例242

11.5.3 借鉴意义242

11.5.4 我国保险公司电商发展趋势243

本章小结243

本章案例243

本章习题245

第12章 互联网金融理财246

案例导入246

12.1 互联网金融理财概述247

12.1.1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概念247

12.1.2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创新248

12.2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现状——余额宝249

12.2.1 余额宝的发展背景249

12.2.2 余额宝的特点250

12.2.3 余额宝的困境252

12.3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实证分析253

12.3.1 余额宝类理财产品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比较253

12.3.2 余额宝对商业银行证券价格的影响255

12.4 外国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理财259

12.4.1 外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经验259

12.4.2 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启示260

12.5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监管261

12.5.1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风险261

12.5.2 余额宝的法律关系分析263

12.5.3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监管原则265

12.5.4 互联网金融理财的规制措施265

本章小结266

本章案例266

本章习题267

第13章 互联网金融征信268

案例导入268

13.1 信用体系概述269

13.1.1 信用269

13.1.2 个人信用271

13.1.3 个人信用体系272

13.1.4 个人征信体系273

13.1.5 个人信用体系分析274

13.2 互联网金融信用274

13.2.1 互联网金融信用的产生275

13.2.2 我国互联网征信业的兴起275

13.2.3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重要性277

13.2.4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现状278

13.3 国外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启示279

13.3.1 国外征信体系建设模式279

13.3.2 国外征信体系建设模式的比较借鉴280

13.3.3 国外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经验281

13.4 大数据征信282

13.4.1 大数据征信的含义282

13.4.2 大数据征信的价值与意义284

13.4.3 大数据征信的发展应用285

13.4.4 大数据征信面临的主要挑战285

13.5 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287

13.5.1 内部环境建设287

13.5.2 外部环境建设288

本章小结291

本章案例291

本章习题292

第14章 互联网金融立法293

案例导入293

14.1 法律体系尚待完善295

14.1.1 上位法律缺失295

14.1.2 法规不成体系296

14.1.3 法规规章冲突296

14.1.4 司法救济不足297

14.2 民法领域的问题297

14.2.1 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297

14.2.2 电子合同的效力298

14.2.3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298

14.2.4 居间、代理和自营299

14.2.5 担保物权制度的网络适用300

14.3 金融法领域的问题300

14.3.1 主体资格及特许经营300

14.3.2 金融产品证券化301

14.3.3 分业经营抑或混业经营302

14.3.4 跨境交易和跨境支付302

14.3.5 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303

14.3.6 非法集资的法律边界303

14.3.7 反垄断机制的互联网适用304

14.4 程序法领域的问题304

14.4.1 司法管辖权305

14.4.2 证据效力和举证责任305

14.4.3 跨境交易的法律适用306

14.5 构建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306

14.5.1 国外立法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307

14.5.2 国外监管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307

14.5.3 构建中国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309

14.5.4 健全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310

本章小结312

本章案例313

本章习题315

第15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316

案例导入316

15.1 互联网金融监管概述317

15.1.1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监管体系的挑战317

15.1.2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特殊性318

15.1.3 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上的国际借鉴320

15.1.4 互联网金融发展外部要求上的国际借鉴320

15.2 互联网金融下的金融监管321

15.2.1 互联网下金融混业经营321

15.2.2 世界各国的混业经营模式322

15.2.3 世界金融经营模式演进324

15.2.4 各国金融监管模式324

15.2.5 各国监管模式比较325

15.3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监管326

15.3.1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326

15.3.2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327

15.3.3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方式328

15.3.4 互联网金融的机构监管和监管协调330

15.4 构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332

15.4.1 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的选择332

15.4.2 健全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334

15.4.3 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构建335

15.4.4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创新336

本章小结337

本章案例337

本章习题339

参考文献3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