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学批评思维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学批评思维学
  • 傅修延,黄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ISBN:7503904593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0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学批评思维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文艺新学科建设丛书》总序1

《文学批评思维学》序1

第一章文学批评思维学发凡1

一、思维科学与文学批评1

变革:文学观念与思维方式1

从方法到思维:重点的转移2

二、文学批评思维学的对象和性质3

也是思维科学的一支3

关于文学批评思维方式的科学4

文学批评的实用创造学5

三、文学批评思维学的方法和意义6

我们的脚手架6

文学批评与两面神思维8

必要的还原9

文学批评思维学的中介意义10

第二章批评主体的思维方位12

一、无我思维与有我思维12

只有主体思维才是真正的思维12

无我思维的愿望14

本书图目15

图1无我思维15

描述和阐释15

主体不可能在思维中消失17

图2有我思维19

有我思维与主观判断19

有我思维:从阐释学到接受美学22

有我思维的贡献25

妖魔是怎样出瓶的26

张力:在无我与有我之间29

图3宏观思维33

宏观、中观和微观33

二、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33

图4微观思维34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35

原型理论与宏观思维37

陌生化和细读法39

巴特、英加丹、韦勒克和他们41

织的“网”41

图5罗兰·巴特关于《金手指》的想象模型42

整体的关联性44

树木和森林的同一性46

在从宏观思维到系统思维的进程中47

一个误会和一个弱项50

第三章批评主体的思维意向53

一、趋同思维与求异思维53

以既有批评为参照系53

一百个批评者不会提出一百种54

批评意见54

图7求异思维54

图6趋同思维54

文学批评思维也要求“苏步青效应”56

安全感和思维定势58

他们都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强者59

寓新建设于旧的破坏之中61

求异思维与翻案文章63

着眼于文学批评之未来65

互补的一对67

二、还原思维与系统思维67

图8还原思维68

图9系统思维69

硬性还原和庸俗社会学71

系统思维:以还原思维为参照系74

数学工具和语言工具78

在还原与整合之间79

文学批评思维的适当还原原则82

第四章文学批评的思维对象84

词语和概念85

一、概念思维与模型思维85

模型和想象模型85

图11傅修延对丹纳理论的改建模型87

图10网络归并式模型87

网络归并式模型思维87

中心发散式模型思维88

图12中心发散式模型88

图13许初鸣的文学理论系统模型89

图14林兴宅的艺术魅力结构模型89

图15刘若愚的文学理论批评模型90

过程再现式模型思维90

图16傅修延的《项链》情节结构模型91

位置再现式模型思维91

物关系模型92

图17张世君的《巴黎圣母院》人92

文学与传统文学比较模型93

图18吴竹筠、夏中义关于现代派93

排列比较式模型思维93

图19张世君的《怎么办?》家庭结构模型94

把握与表述95

模型:再创造之成果96

图文并茂:未来的批评著述97

图20联合思维98

二、联合思维与分离思维98

耦合与析出98

图21分离思维99

从联合思维角度看文学批评史100

联合思维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103

图22刘勰、姜夔、孙?的思维链103

作者意图和分离思维106

时间性与空间性108

检测原则和分合范式112

注目平视和无意中的一瞥117

第五章文学批评的思维路线117

一、平向思维与侧向思维117

图23平向思维118

图24侧向思维118

为了清晰而生动地描述120

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121

为了建立新的文学批评理论122

为了建立文艺新学科124

侧向思维的慢动作124

侧向思维的创造性与宇宙的同一性126

临深渊而履薄冰127

二、辐射思维与辐集思维129

一把开合不停的伞129

图25辐射思维130

图26辐集思维130

艾布拉姆斯等人为我们开辟132

的辐射思维路线132

图27艾布拉姆斯的艺术批评坐标系133

对辐射思维的控制135

网撒出去了,还得收回来136

合围式辐集思维:群体与个体137

许国泰:魔球理论140

思维辐条和思维焦点141

邓克尔实验的启示143

三、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143

从事后开始的思考144

面对一江春水145

顺向思维定势及其成因146

以读者为出发点147

两个艺术批评坐标系149

罗兰·巴特的选择150

朝我来者,离我而去者也151

响的示意图152

图28赵毅衡关于中外诗歌相互影152

先顺后逆的思维方式153

逆流而上的风帆153

图29先顺后逆的思维方式154

现在时和未来学155

思维过程与思维结论相重合157

四、循序思维与直觉思维157

图30柯勒用黑猩猩做的实验158

直觉思维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160

只有片言只语162

用直观形象表述163

禅与文学批评165

直觉的来源和条件167

可遇而不可求169

自我意识与直觉思维170

直觉与高峰体验174

夜空里的闪电177

天才与直觉思维180

一、思维方式的构成及其多样性182

第六章文学批评思维的基本规律182

思维方法与思维内容182

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184

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184

精确思维与模糊思维184

反思思维185

两面神思维185

当采思维186

幻象思维187

十字架思维187

过敏思维188

诡辩思维189

思维方式的重组190

二、思维的互渗律190

交叉重合191

互相包容191

关于思维方式的划分192

合为一体192

思维的广阔性194

一、文学批评思维的一般要求194

第七章文学批评的思维品质194

思维的深刻性195

思维的独立性195

思维的灵敏性197

思维的流畅性197

文学批评与思维训练198

二、文学批评:科学-艺术思维199

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199

西方:科学思维202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艺术思维204

择取科学思维206

辨识艺术思维206

科学-艺术思维208

三、现时代的具体任务210

防止病态思维210

发展当采思维211

避免早熟思维212

一、思维的物化218

符号化和成文化218

第八章文学批评的思维过程218

物化的意义221

物化的基础222

二、思维的一般过程224

黑箱:思维过程224

方展画:思维过程八阶段说225

周昌忠:艺术创造四阶段说225

田运:思维过程三阶段说226

波音卡:思维过程三阶段说227

具体——抽象——具体228

恍惚而来,不思而至231

三、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231

思之思之,鬼神通之233

相互选择关系235

图31平向思维过程236

图32侧向思维过程236

第九章文学批评思维的非智力因素239

思维的始发动力241

一、思维兴趣241

兴趣的倾向性与持久性242

兴趣的广阔性与集中性242

非智力因素之首243

意志自觉性244

二、思维意志244

意志果敢性245

意志顽强性247

立志与文学批评248

情感:真正的思维249

三、思维情感249

情感倾向性250

情感深厚性255

情感稳定性259

我们所主张的情感不稳定性261

情感批评模式263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264

四、思维道德264

道德因素与思维方式265

人品与文品267

致力于厚处钻孔269

两种批评境界270

第十章文学批评的思维场273

图33文学批评思维场274

一、思维环境275

物质环境275

时间环境278

季节环境279

自然环境279

逆境与创造性思维282

对话氛围283

二、思维氛围283

民族氛围285

阶级氛围287

时代氛围289

三、批评群体290

群体:思维场290

通过非智力因素292

通过思维的共振效应292

共振之利弊293

批评群体的选择296

后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