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新体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新体系
  • 李炳炎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80767413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71页
  • 文件大小:178MB
  • 文件页数:691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新体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1

一、卓炯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1

二、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4

(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5

(二)社会生产关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8

(三)研究对象的变革:由所有制转到生产方式22

三、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3

(一)关于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经济理论研究上的运用24

(二)经济范畴的二重性: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30

四、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形式相适应的规律37

第二章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始点范畴与新范畴体系42

一、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始点范畴42

(一)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始点范畴选择的意义42

(二)对各种观点的评析44

(三)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始点范畴应是“需要一般”48

二、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新范畴体系51

(一)新理论体系的始点范畴:“需要一般”52

(二)新理论体系的本质范畴:自主劳动53

(三)新理论体系的中心范畴:“需要价值”56

(四)新理论体系的基础范畴:社本60

(五)新理论体系的总公式63

(六)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范畴体系的初步考察67

(七)关于建立新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探索69

第三章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基本范畴77

一、劳动的社会主义形式:自主联合劳动77

(一)劳动的一般性77

(二)劳动的特殊性79

(三)自主联合劳动的性质81

二、资金的社会主义形式:社本85

(一)社本的概念86

(二)社本的地位87

(三)社本的职能88

三、价值产品的社会主义形式:需要价值90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需要价值90

(二)需要价值范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94

(三)需要价值是价值产品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形式97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经济需要100

一、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100

二、必要需要与奢侈需要对立的消失105

三、个人需要与公共需要的辩证统一110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经济利益114

一、利益及其分类114

(一)需要与利益114

(二)利益的一般性与特殊性118

(三)利益的分类和体系121

二、利益的社会主义形式:自主利益127

(一)自主利益的特征127

(二)自主利益的内部结构129

三、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134

(一)自主利益的根本一致性与内部矛盾性135

(二)正确处理自主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138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社会分工141

一、马克思社会分工范畴的规定性144

(一)分工是劳动的社会存在形式144

(二)社会分工的概念145

二、社会分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47

(一)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的关系147

(二)社会分工与生产关系的关系148

(三)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间环节的社会分工149

三、马克思社会分工形态演变的历史考察150

(一)原始社会中社会分工的产生、特点及该社会的分工形式150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社会分工的特点和分工形式154

(三)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分工的特点及该社会的分工形式158

(四)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165

四、社会分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67

(一)社会分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167

(二)社会分工与中国经济改革169

(三)社会分工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174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79

一、社会分工是市场经济的基础179

(一)作为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社会分工179

(二)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个性183

(三)从所有制出发找不到市场经济的根源18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劳动价值论193

(一)劳动价值论的重大意义与作用193

(二)产品转化为商品195

(三)商品转化为货币201

(四)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204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及类型208

(一)简单商品经济和扩大商品经济208

(二)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市场经济212

(三)小私有制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7

(四)共产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220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25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225

(二)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26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229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233

第八章 价值规律新探236

一、四层不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综合决定商品的价值237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被局限在现有的生产领域内237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入流通领域242

(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入再生产的过程246

(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入世界市场249

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54

(一)价值规律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254

(二)价值规律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261

(三)需要价值率不断增长的趋势268

第九章 自主联合劳动范畴的内涵与性质272

一、劳动的一般性与特殊性272

(一)劳动的一般性——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272

(二)劳动的特殊性——劳动的社会形式280

二、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自主联合劳动287

(一)从雇佣劳动到自主劳动287

(二)自主劳动的基本规定289

(三)自主联合劳动的内部结构300

三、自主联合劳动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范畴308

(一)自主联合劳动涵义辨析308

(二)自主联合劳动的主要特征312

(三)自主联合劳动的二重性与层次性314

第十章 社本及其运动319

一、“资本”范畴的两重性319

(一)经济范畴两重性原理319

(二)“资本一般”与“资本特殊”32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范畴334

(一)“资本”范畴存在的客观必然性334

(二)“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39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剩余价值的必要性341

三、从“资本”范畴到“社本”范畴348

(一)“资本”转化为“社本”的历史必然性348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笔者对“社本”理论的探索351

四、“社本”的运动规律362

(一)马克思的资本运动理论363

(二)资本运动规律与企业改革367

(三)社会主义产业资本循环和运动的特点374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总纲38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二重性381

二、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的特点384

三、需要价值是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新理论体系的基石388

四、关于新理论体系总纲的进一步考察391

(一)社会主义新价值的三部分划分及其次序391

(二)社会主义价值构成公式的进一步完善394

第十二章 需要价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规律398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规律和基本经济规律398

二、“需要价值”新范畴及其社会性质403

(一)社会主义商品价值构成的特点与“需要价值”403

(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需要价值”407

(三)“需要价值”范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范畴412

三、“需要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415

(一)“需要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的特殊社会形式415

(二)“需要价值规律”是支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417

(三)“需要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作用418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富与“需要价值”419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成本价格和生产价格新探423

一、新成本价格和净产值423

(一)商品价值构成的两重性423

(二)所费社本转化为新成本价格426

(三)需要价值转化为净产值或净收入434

二、平均净产值率和新生产价格438

(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基本条件438

(二)需要价值率和净产值率440

(三)平均净产值率(平均需要价值率)和新生产价格444

(四)新生产价格与旧生产价格的比较449

第十四章 需要价值的生产451

一、社本451

(一)资金的一般概念451

(二)资金的社会主义形式——社本457

二、自主企业462

(一)企业的一般性与特殊性462

(二)社会主义企业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464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自主经营管理468

三、需要价值的形成470

(一)需要劳动形成需要价值470

(二)价值产品的一般性与特殊性473

(三)需要价值率(n′=n/c)476

第十五章 需要价值的实现478

一、社会主义流通和计划市场478

(一)社会主义商品流通478

(二)社本流通483

(三)社会主义计划市场487

二、个别社本的运动和需要价值的实现491

(一)个别社本的循环和需要价值的实现491

(二)个别社本的周转和企业经济效益501

三、总社本的再生产和需要价值总量的实现507

(一)社会主义社会总产品的分类及其价值构成507

(二)总社本的简单再生产510

(三)总社本的扩大再生产512

第十六章 需要价值的分配517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及其源泉517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四个生产部门与各种收入518

(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性质521

二、公共收入的分配524

(一)国民生产总值的划分525

(二)社会主义地产收入——地租526

(三)产业和商业公共收入529

(四)银行公共收入533

(五)国家财政收入的再分配536

三、个人收入的分配538

(一)二次按劳分配的过程538

(二)二次按劳分配的市场经济形式541

第十七章 需要价值的消费548

一、公共收入的生产性消费以及社本的积累548

(一)生产性消费的动因548

(二)国家收入的生产性消费551

(三)企业收入的生产性消费556

(四)社本积累的规律559

二、公共收入的非生产性消费560

(一)国家收入的非生产性消费560

(二)企业收入的非生产性消费565

(三)公共收入非生产性消费的发展趋势567

三、个人收入的消费568

(一)个人收入消费的自主性569

(二)个人收入消费结构及其变动趋势572

(三)个人收入消费的结果576

(四)需要价值的消费与市场577

第十八章 需要价值的增长580

一、需要价值增长的数量分析580

(一)需要价值增长的数学模型580

(二)需要价值增长的不同模式582

二、制约需要价值增长的现实因素592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二元结构592

(二)社本不足594

(三)短缺599

(四)社本产出率较高601

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602

(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602

(二)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603

(三)总量失衡和结构性失衡606

(四)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607

第十九章 需要价值与社会主义分享经济61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释义61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的内涵611

(二)构建共同富裕实现机制是改革与发展现实生活中提出的迫切需要614

(三)实行利益分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618

二、利益独占与利益分享:两种对立的经济观及其转换的紧迫性622

三、我国现阶段实现利益分享可操作的多种具体形式624

(一)除本分成制624

(二)企业净产值分成制625

(三)企业净收入分成制626

(四)企业联合产权制度627

(五)股份合作制629

(六)企业内部职工持股制度630

(七)国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632

四、清除制度创新的障碍,开拓由利益分享走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634

第二十章 建立以人为本的“中国模式”637

一、“中国模式”经济改革论纲637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与模式创新638

(二)中国经济改革所遵循的原则642

(三)中国经济改革模式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模式的本质区别650

(四)两种改革、两种前途658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本模式”论纲659

(一)中国经济的“人本模式论”要领659

(二)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统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663

(三)通过注重转变人的发展方式逐步建立经济发展的“人本模式”6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