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技术:EDGE网络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技术:EDGE网络
  • 赵绍刚,周兴围,苏标玮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77630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时分多址-移动通信-通信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技术:EDGE网络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GPRS简介1

1.1GPRS的逻辑网络架构3

1.2GPRS的传输平面和信令平面5

1.2.1传输平面6

1.2.2信令平面7

1.3无线接口8

1.3.1物理层8

1.3.2无线资源管理(RRM,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14

1.3.3小区重选25

1.4GPRS移动性管理26

1.4.1GMM状态26

1.4.2GPRS MS分类27

1.4.3移动性过程27

1.5PDP上、下文管理29

1.6GPRS骨干网30

1.6.1GTP-U31

1.6.2GTP-C31

1.7GPRS中的CAMEL32

1.7.1移动通信市场的演进32

1.7.2GPRS CAMEL的业务架构32

1.7.3GPRS CAMEL业务流程33

1.83GPP的组织34

第2章 EDGE概述及其发展状况37

2.1EDGE简介39

2.2全球EDGE市场发展概况40

2.2.1EDGE的发展路标41

2.2.2EDGE的市场推广阶段41

2.2.3EDGE的实质运营阶段42

2.3EDGE业务和应用42

2.3.1EDGE的典型特征42

2.3.2EDGE的技术优势43

2.3.3EDGEMS能力44

2.3.4EDGE承载的业务与热点业务45

2.4EDGE发展的市场特征47

2.4.1EDGE全球市场发展不平衡47

2.4.2制造商为EDGE发展的主要推动力47

2.4.3EDGE市场发展由冷渐热48

2.5EDGE市场发展的驱动力48

2.5.1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的需求48

2.5.2EDGE能够暂时满足运营商提升网络速率的需求49

2.5.3EDGE部署具有成本的相对优势49

2.5.4EDGE在3G演进路线中的角色发生变化50

2.6EDGE的基本原理50

2.6.1EDGE基础50

2.6.2增强的调制方式51

2.6.3链路质量控制51

2.6.4EDGE中RLC/MAC的改进53

2.6.5EDGE的RLC数据块格式54

第3章 EDGE的物理层技术59

3.1调制61

3.1.1GMSK调制61

3.1.28PSK调制简介65

3.2发射侧的RF特性73

3.2.1MS功率分类73

3.2.2调制频谱74

3.2.3脉冲的功率和时间75

3.3接收侧的RF特性75

3.3.1EDGE的灵敏度和干扰性能75

3.3.28PSK的额定差错率75

3.3.3调制检测76

3.4EDGE物理层所涉及的问题77

3.4.1差分GMSK信号的产生77

3.4.28PSK信号的产生79

3.4.3EDGE发射机的RF约束80

3.4.4GMSK解调81

3.4.58PSK解调83

第4章 EDGE的链路适应技术85

4.1信道编码机制87

4.1.1EDGE的PDTCH信道编码87

4.1.2其他信道的信道编码92

4.2链路质量控制机制92

4.2.1链路质量控制测量93

4.2.2增加冗余机制95

4.2.3链路自适应机制98

4.3场景介绍102

4.3.1下行链路中的IR机制102

4.3.2链路自适应的实现104

第5章 EDGE中的RLC和MAC层技术107

5.1与TBF建立相关的新RLC/MAC的过程109

5.1.1上行TBF的建立109

5.1.2下行TBF的建立115

5.2RLC数据块的传输115

5.2.1RLC窗口大小115

5.2.2确认位图的压缩116

5.2.3下行确认报告的扩展轮询机制117

5.3GPRS和EDGE的复用118

第6章 EDGE的部署规划和优化121

6.1EDGE的网络部署策略23

6.1.1GSM运营商的EDGE部署策略123

6.1.2TDMA运营商的EDGE部署策略26

6.2EDGE的网络规划26

6.2.1EDGE的无线网络规划27

6.2.2EDGE的无线网络规划过程28

6.2.3EDGE的传输网络规划46

6.2.4EDGE的核心网规划50

6.3EDGE的网络优化50

6.3.1EDGE网络优化原则与日标50

6.3.2EDGE无线网络优化151

6.3.3EDGE传输网优化151

6.3.4小区重选优化153

6.3.5容量优化160

6.3.6干扰优化165

6.4EDGE性能的提升170

第7章 EDGE现网规划与优化案例分析及常见问题定位175

7.1EDGE网络资源评估与配置177

7.1.1PCU资源配置评估177

7.1.2Gb接口资源配置179

7.1.3PDCH配置算法180

7.2GPRS和EDGE网络KPI评估体系182

7.2.1GPRS IP吞吐率(下行与上行)182

7.2.2EDGE IP吞吐率(下行与上行)184

7.2.3IP传输中断比(下行)186

7.2.4IP传输中断比(上行)188

7.2.5GPRS中每PFC的LLC容量大小(下行与上行)191

7.2.6EDGE中每PFC的LLC容量大小(下行与上行)192

7.2.7EDGE使用率(下行与上行)192

7.2.8干扰性能指标——CS-1~CS-2无线链路吞吐率(下行与上行)193

7.2.9干扰性能指标——EDGE无线链路吞吐率(下行)194

7.2.10干扰性能指标—EDGE无线链路吞吐率(上行)196

7.2.11干扰性能指标——异常释放的TBF百分比(无线原因,下行)196

7.2.12容量性能指标(CCCH)——寻呼丢失197

7.2.13容量性能指标(CCCH)—PAGE拥塞197

7.2.14容量性能指标(PCU)——GSL负荷>80%199

7.2.15容量负荷性能指标(PCU)——RPP负荷>80%199

7.2.16容量性能指标(PCU)——RPP拥塞200

7.2.17容量性能指标(PCU)——PCU拥塞率200

7.2.18容量性能指标(多时隙利用)——GPRS多时隙利用比201

7.2.19容量性能指标(多时隙利用)——EDGE多时隙利用比201

7.2.20容量性能指标(多时隙利用)——每TBF最大时隙预留数202

7.2.21容量性能指标(PDCH)——PDCH分配失败率202

7.2.22容量性能指标(PDCH)——小区平均分配PDCH数205

7.2.23容量性能指标(PDCH)——小区平均激活PDCH数·205

7.2.24容量性能指标(PDCH)——(B、G、E)-PDCH信道共享率(下行与上行)206

7.2.25容量性能指标(PDCH)——E-PDCH信道共享率(下行与上行)207

7.2.26容量性能指标(PDCH)——两次预清空间的TBF平均存活时长(下行)207

7.2.27容量性能指标(PDCH)—PDCH分配拥塞率(TBF建立成功率,下行与上行)208

7.2.28移动性性能指标——路由区间小区重选时间比(下行)210

7.2.29移动性性能指标——路由区内小区重选时间比(下行)211

7.3GPRS和EDGE网络的网络优化流程212

7.3.1干扰213

7.3.2移动性214

7.3.3容量214

7.3.4解决下行IP吞吐率低的工作流程217

7.4常见问题定位238

7.4.1由于TCH拥塞造成无法接入238

7.4.2所有TBF被完全预清空238

7.4.3多时隙分配不足239

7.4.4PDCH共享过多240

7.4.5RPP拥塞造成PDCH资源不足241

第8章 EDGE的网络性能243

8.1EDGE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KPI)245

8.1.1可靠性245

8.1.2吞吐量245

8.1.3延时246

8.1.4网络负荷246

8.1.5时隙利用率247

8.1.6时隙容量247

8.1.7TBF阻塞率247

8.1.8吞吐量减少因子248

8.1.9频谱效率248

8.2GPRS和EDGE的链路性能249

8.2.1简介250

8.2.2GPRS和EDGE的峰值吞吐量250

8.2.3RF损害251

8.2.4干扰受限的性能252

8.3GPRS和EDGE的无线资源管理258

8.3.1轮询和确认策略258

8.3.2GPRS和EDGE的链路自适应算法259

8.3.3EDGE的信道分配263

8.3.4EDGE的调度器265

8.3.5EDGE与GPRS的复用266

8.3.6功率控制266

8.4GPRS的系统容量268

8.4.1简介268

8.4.2模型与性能测量268

8.4.3独立无跳频频段下的GPRS性能271

8.4.4独立跳频频段下的GPRS性能277

8.4.5QoS准则下的GPRS谱效率279

8.5EDGE的系统容量280

8.5.1简介280

8.5.2模型和性能测量280

8.5.3单独频段、无跳频采用链路自适应的EDGE性能280

8.5.4单独频段、具有跳频的EDGE性能283

8.5.5QoS准则下的频谱效率285

8.6语音和数据混合业务容量287

8.6.1尽力而为业务288

8.6.2相对优先级289

8.6.3数据传输速率保证业务289

8.6.4爱尔兰转换因子289

8.7EDGE网络的现网测试性能291

8.7.1EDGE的测试背景291

8.7.2EDGE测试环境292

8.7.3EDGE测试结果分析292

8.7.4EDGE测试结论300

第9章 EDGE的杀手应用:手机电视业务303

9.1引言305

9.2手机电视的实现方式305

9.2.1地面数字广播方式306

9.2.2卫星广播方式306

9.2.3蜂窝移动网络方式306

9.2.4几种实现方式的比较307

9.3手机电视的主要技术308

9.3.1主要技术标准308

9.3.2实现手机电视的技术条件313

9.4EDGE系统中的手机电视业务314

9.4.1系统架构314

9.4.2信令流程315

9.4.3移动网络中MBMS317

9.5业务模式和应用环境321

9.5.1行业政策和产业标准321

9.5.2市场动向和运营模式321

9.5.3国内外手机电视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323

9.5.4发展手机电视的策略建议324

9.6手机电视市场的发展324

9.6.1市场发展现状325

9.6.2可观的发展前景328

9.7手机电视运营模式分析329

9.7.1手机电视运作模式329

9.7.2手机电视的阶段化运营策略分析331

9.8需要关注的问题334

9.8.1管制问题334

9.8.2技术成熟问题334

9.8.3手机成本及资费问题334

9.9手机电视产业未来发展思考335

第10章 EDGE网络支持的IMS通信业务337

10.13GPP的CSICS业务339

10.1.1CSICS的系统架构340

10.1.2多媒体电话的互操作341

10.1.33GPP CSICS业务实例:WeShare业务341

10.2OMAPoC(一键通)344

10.2.1OMA PoCR1标准344

10.2.2OMA PoCR1架构345

10.2.3OMA PoC语音突发控制347

10.2.4OMA PoC会话建立方法348

10.2.5OMA PoC和PDP上下文的建立352

10.2.6OMA PoC媒体问题353

10.2.7OMA PoC Rlease2353

10.3OMA即时消息355

10.3.1OMA即时消息架构355

10.3.2即时消息模式357

10.3.3OMA即时消息媒体类型357

10.4呈现和列表管理359

10.4.1简单呈现359

10.4.2列表管理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