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发展研究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和制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元书,吕庆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978751712284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554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社会结构-阶级分化-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政治发展研究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和制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社会分层的含义和原因2
1.1.1 社会分层与社会地位的含义2
1.1.2 社会分层的原因3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分层是社会分层的一种重要形式8
1.2.1 资产阶级:社会的统治者9
1.2.2 无产阶级:社会的被统治者9
1.2.3 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阶级9
1.3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层的联系和区别10
1.3.1 阶级、阶层的含义与区别10
1.3.2 社会分层与阶级分层的联系和区别15
1.4 阶级分析与社会分层分析的意义20
1.4.1 阶级分析的意义20
1.4.2 社会分层分析的意义22
1.5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调适阶级阶层间关系24
1.5.1 阶级阶层间关系的变化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发展24
1.5.2 带有阶级阶层某些特点的利益群体成为社会矛盾的主体28
1.5.3 协调阶级阶层间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29
1.6 本著作使用的几个主要概念解释30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分化35
第2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结构35
2.1 经济结构36
2.1.1 生产力的层次结构36
2.1.2 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37
2.1.3 所有制结构40
2.2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43
2.2.1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点43
2.2.2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安排46
2.3 阶级阶层结构47
2.3.1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与阶级阶层结构47
2.3.2 以身份划分的阶层49
2.3.3 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的特点52
第3章 社会分层的标准与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集团性群体结构和阶层结构58
3.1 社会资源的多元性与社会分层标准的多元性58
3.1.1 与社会分层密切相关的社会资源58
3.1.2 社会分层标准多元化的原因62
3.2 社会分层标准的选择63
3.2.1 以生产资料为核心的财产权63
3.2.2 权力66
3.2.3 知识68
3.2.4 职业70
3.2.5 声望72
3.3 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集团性群体结构和阶层结构73
3.3.1 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集团性群体结构73
3.3.2 社会的阶层结构93
第4章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产生和发展95
4.1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考察96
4.1.1 第一阶段:产生萌芽阶段(1979—1981年)98
4.1.2 第二阶段:大发展阶段(1982—1989年上半年)99
4.1.3 第三阶段:暂时性萎缩与缓慢上升阶段(1989年秋—1991年底)101
4.1.4 第四阶段:再次蓬勃发展阶段(1992—2002年)101
4.1.5 第五阶段:稳步发展阶段(2003—2013年)104
4.1.6 第六阶段:政策优化与政府推动的新阶段(2013至今)105
4.2 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及私营企业的特征106
4.2.1 私营企业主资金积累的特征106
4.2.2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构成特征107
4.2.3 私营企业主的生产经营特征110
4.2.4 私营企业主的内部结构特征111
4.3 私营企业主的群体意识与政治诉求112
4.3.1 私营企业主的群体意识112
4.3.2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政治参与112
4.4 私营企业主群体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14
4.4.1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115
4.4.2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声望地位和收入地位115
4.4.3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经济地位及作用117
4.4.4 私营企业主群体的其他社会作用119
4.4.5 要正确认识私营企业主群体的劳动和高收入121
第5章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结构分化的原因分析125
5.1 生产、生产力的发展是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125
5.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生产、生产力的发展与阶级的关系126
5.1.2 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127
5.2 所有制结构的变迁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基础性原因128
5.2.1 所有制(产权)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关系128
5.2.2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129
5.2.3 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131
5.3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影响136
5.3.1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对阶级结构的影响136
5.3.2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功能138
5.3.3 市场经济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140
5.3.4 市场经济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对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影响142
5.4 社会流动渠道的扩大与阶级阶层结构分化144
5.4.1 社会流动与阶级阶层结构的关系144
5.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机制的建立和扩大145
5.4.3 与阶级阶层结构分化相关的几种典型流动方式150
第6章 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阶层分化155
6.1 收入分配差距与阶层的关系156
6.1.1 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156
6.1.2 收入分配差距与阶层关系157
6.1.3 贫富差距与阶层分化的关系160
6.2 我国的贫富差距情况分析161
6.2.1 我国农村的贫富差距状况及特点161
6.2.2 我国城镇贫富差距状况及特点165
6.2.3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分析170
6.2.4 弱势群体的出现172
6.3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174
6.3.1 分配原则上的改革174
6.3.2 国企改革174
6.3.3 国家政策效应175
6.3.4 非法收入176
6.3.5 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和部分行业生产能力闲置176
6.3.6 地下经济因素177
6.4 贫富差距扩大对社会的影响178
6.4.1 合理性贫富差距的存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178
6.4.2 贫富差距过大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179
6.5 制度改革180
6.5.1 减免农业税180
6.5.2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181
6.5.3 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182
第7章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84
7.1 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基本特点184
7.1.1 多元性与复杂性184
7.1.2 刚性弱化,弹性增强187
7.1.3 不稳定性和过渡性190
7.1.4 非均衡性193
7.1.5 分化的制度性(政策性)与非制度性196
7.1.6 权力资本化199
7.2 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趋势205
7.2.1 从二元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向一元社会为主体的阶级阶层结构转变206
7.2.2 从模糊性向清晰稳定性转变210
7.2.3 从金字塔式结构向纺锤形结构转变212
7.3 阶级阶层分化的影响216
7.3.1 阶级阶层分化对社会结构本身的影响216
7.3.2 对经济制度的影响217
7.3.3 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217
7.3.4 阶级阶层分化对政治和政治发展的影响218
第二部分 阶级阶层结构的分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229
第8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229
8.1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含义、特征和结构229
8.1.1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含义和特征230
8.1.2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内部关系和结构234
8.2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与政治237
8.2.1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与政治主体238
8.2.2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与政治文化240
8.2.3 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与政治制度241
8.3 我国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和发展243
8.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1949.10—1956.8)的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244
8.3.2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1956.9—1978.11)的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247
8.3.3 改革开放以来(1978.12—现在)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和发展248
8.4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258
8.4.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与政治主体的发展258
8.4.2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导集团性群体的变化与政治文化的发展262
第9章 社会中间阶层的结构、地位与政治265
9.1 社会中间阶层的含义、特征和地位265
9.1.1 社会中间阶层的含义和特征266
9.1.2 社会中间阶层体现的社会结构275
9.1.3 社会中间阶层在阶级阶层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280
9.2 社会中间阶层与政治283
9.2.1 社会中间阶层与政治主体284
9.2.2 社会中间阶层与民主政治288
9.2.3 社会中间阶层与政治稳定292
第10章 社会中间阶层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298
10.1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中间阶层的变化与发展299
10.1.1 社会老中间阶层的消失(1949—1956)299
10.1.2 政治身份制社会中的中间阶层(1957—1978)301
10.1.3 老中间阶层的复活与新中间阶层的发展(1979—2001)305
10.1.4 社会新中间阶层的壮大309
10.1.5 社会中间阶层的衡量标准及当下规模310
10.1.6 衡量标准的不断提高与对未来中产阶层状况的预测314
10.2 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315
10.2.1 政治主体理论演变的四个阶段315
10.2.2 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大与民主政治社会基础的形成318
10.2.3 社会中间阶层的壮大与第三部门的发展321
10.2.4 社会中间阶层的变化与政治文化的发展326
第11章 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矛盾的变化与政治理论的发展334
11.1 利益群体矛盾334
11.1.1 利益群体矛盾的实质334
11.1.2 阶级阶层矛盾与利益群体336
11.1.3 利益群体矛盾与社会分层结构338
11.2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339
11.2.1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关系339
11.2.2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决策341
11.2.3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发展342
11.2.4 利益群体矛盾与政治稳定344
11.3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矛盾的变化和发展345
11.3.1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矛盾变化的时期与阶段划分及其依据345
11.3.2 当代中国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矛盾的变化(1949.10—1978)347
11.3.3 当代中国利益群体矛盾的变化(1979—现在)349
11.4 正确处理利益群体矛盾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359
11.4.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益群体矛盾及其解决的新特点359
11.4.2 妥善处理和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利益群体矛盾的新理论361
第三部分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理论与政治发展369
第12章 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政治价值诉求369
12.1 各个阶级阶层共同的价值取向369
12.1.1 爱国主义372
12.1.2 社会主义373
12.1.3 自由377
12.1.4 平等379
12.1.5 社会正义382
12.2 各个阶级阶层的利益和政策诉求387
12.2.1 劳工群体的利益和政策诉求387
12.2.2 农民的利益和政策诉求392
12.2.3 私人企业主的利益和政策诉求397
12.3 各个阶级阶层共同的政治诉求:政治参与400
12.3.1 工人群体的政治参与诉求401
12.3.2 农民群体的政治参与诉求402
12.3.3 私人企业主群体的政治参与诉求404
12.3.4 新兴中间群体政治参与的愿望和诉求406
12.3.5 工人群体、农民群体、私人企业主群体政治参与诉求的比较406
第13章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总体理论408
13.1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政治理念409
13.1.1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实质409
13.1.2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政治发展观411
13.1.3 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发展观调节阶级阶层关系412
13.2 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的价值理念413
13.2.1 和谐社会的含义和特征413
13.2.2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社会目标和社会状态413
13.2.3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分阶段逐步实现的过程415
13.2.4 用社会和谐的理念和原则调节阶级阶层和群体关系416
13.3 民主理论417
13.3.1 民主的含义和要素418
13.3.2 民主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419
13.3.3 我国已进入建设初级民主政治的政治发展阶段420
13.3.4 用民主的理念和原则调节阶级阶层关系422
第14章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团体的自主性和国家的自主性428
14.1 社会团体的自主性428
14.1.1 社会团体自主性的含义和内容428
14.1.2 利益群体化与社会团体的自主性429
14.1.3 社会团体的功能与自主性430
14.1.4 社会团体自主性的条件433
14.1.5 社会团体自主性的相对性435
14.2 国家的自主性436
14.2.1 国家自主性理论的产生和演进436
14.2.2 当代世界国家自主性的增强438
14.2.3 当代中国保持强政府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440
14.2.4 国家自主性的相对性441
14.3 社会团体与国家的互动442
14.3.1 社会团体与国家互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442
14.3.2 社会团体与国家互动的方式444
14.4 国家的自主性、公共性与阶级阶层关系的调节446
14.4.1 国家的自主性和公共性446
14.4.2 我国在国家自主性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447
14.4.3 构建合理有限的国家自主性,提高政府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能力449
第15章 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基本理论之二:新合作主义451
15.1 新合作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52
15.2 新合作主义的含义、特征和类型454
15.2.1 新合作主义的含义454
15.2.2 新合作主义的特点455
15.2.3 合作主义的类型457
15.3 新合作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整合457
15.3.1 新合作主义的社会结构秩序理论458
15.3.2 新合作主义的制度整合架构459
15.3.3 合作与决策的方式:政治交换459
15.4 新合作主义的功能461
15.4.1 构建社会伙伴型的劳资关系461
15.4.2 减少和弱化社会冲突463
15.4.3 实现了更大程度的平等464
15.4.4 对合作主义的批评466
15.5 社会合作主义对于我国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启示466
15.5.1 社会合作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政体的重要特征467
15.5.2 宣传和传播社会合作主义及相关的理念470
15.5.3 从国家权威的合作主义转向社会合作主义的合作471
15.5.4 劳资双方要为对方和社会考虑474
第16章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对政治与政治制度发展提出的要求476
16.1 对政治、政治制度在功能上的要求477
16.1.1 三个转变477
16.1.2 两个弱化481
16.1.3 三个强化483
16.2 对政治、政治制度在结构上的要求486
16.2.1 社会主体多元,认同政治制度的价值观和主流政治文化486
16.2.2 要素健全,建立了监督制约体系487
16.2.3 结构复杂、体制灵活,政治参与的机制逐步有序推进490
16.2.4 规则完善、系统,具有操作性492
16.3 对政治、政治制度在运行过程上的要求494
16.3.1 政治运行的启动机制健全、发达495
16.3.2 政治产品的生产体制科学、民主497
16.3.3 政治决策实施体制权威、灵活501
16.3.4 政治信息的反馈渠道健全、畅通501
第17章 改革和完善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具体制度503
17.1 健全和完善产权制度503
17.1.1 产权制度与政治制度504
17.1.2 产权与阶级阶层关系的调节507
17.1.3 建立健全劳动力产权制度,调节劳资关系509
17.1.4 产权制度调节阶级阶层关系的局限性512
17.2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价值目标和政府的作用515
17.2.1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价值观念和目标515
17.2.2 良好的收入分配制度在调节阶级阶层关系中的功能517
17.2.3 政府在实现收入分配价值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522
17.3 协商民主的功能、渠道及过程机制的建构和完善524
17.3.1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功能525
17.3.2 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功能的渠道531
17.3.3 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过程的制度性机制的建构537
17.4 中国共产党防止阶级阶层固化的核心理论:共享理论与制度安排544
主要参考文献546
结语554
热门推荐
- 1097356.html
- 336546.html
- 1520578.html
- 3787943.html
- 568835.html
- 216411.html
- 1506451.html
- 528942.html
- 2092035.html
- 9077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18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09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017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80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06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3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1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50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30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