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内经素问校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内经素问校证
  • (清)田晋蕃著;黄作阵等校注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22563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53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99页
  • 主题词:《素问》-注释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内经素问校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

其民故曰朴1

人将失之耶2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2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2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3

不时御神4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4

太冲脉盛5

真牙6

发长极,身体盛壮6

恬淡虚无7

筋骨解堕8

故能寿敝天地8

幼而徇齐8

二七而天癸至9

齿更发长9

视听八达之外10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11

夏为寒变11

云雾不精11

心气内洞12

肾气独沉12

藏德不止12

广步于庭12

无厌于日13

则菀稾不荣14

万物命故不施14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15

肺气焦满15

使志若伏若匿16

故身无奇病17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18

则上应白露不下19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20

藏德不止20

斗而铸锥20

使气亟夺20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22

烦则喘喝22

魄汗22

阳密乃固22

痎疟23

气骨以精23

欲如运枢23

精神乃央23

秋伤于湿24

形乃困薄25

故圣人传精神25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26

其气九州九窍26

汗出偏沮27

春必温病29

日中而阳气隆30

足生大丁30

高梁之变31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32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32

大骨气劳33

冬伤于寒3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34

长夏34

故病在溪34

其臭臊34

其臭腐35

其谷稷35

飧泄而汗出也36

其谷麦36

故病在五脏36

入通于心,开窍于耳37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38

此阴阳反作38

谷气通于脾38

天有八纪,地有五里38

春必温病39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40

能冬不能夏,能夏不能冬40

病之形能也,乐恬憺之能41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42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42

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43

气虚宜?引之43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44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44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45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46

阴阳?46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46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47

阴阳别论篇第七48

其传为颓疝48

肠辟死48

阴阳结斜48

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49

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49

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49

?则刚柔不和50

三阳在头50

二阳一阴发病51

阴搏阳别51

一阴俱搏,十日死5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52

消者瞿瞿52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52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53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54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54

此为阳中之少阳5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55

为阳中之太阴55

为阴中之少阴56

人以九九制会56

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56

悉哉问也56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可得闻乎57

其味酸,其色苍57

其味甘,其色黄58

关格之脉赢58

五脏生成篇第十59

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59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59

黑如炲60

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60

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61

卧出而风吹之61

凝于脉者为泣61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62

小溪三百五十四名63

少十二俞63

徇蒙招尤63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65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65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66

天地之所始生也66

其治宜砭石66

其民不衣而褐薦66

其民华食而脂肥67

其治宜灸焫68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68

其地下68

其民嗜酸而食胕69

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69

其治宜导引按蹻70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71

外无伸宦之形71

故可移精祝由而已71

常求其要则其要也72

逆从到行72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73

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73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73

亦何暇不早乎74

不从毫毛而生74

津液充郭74

孤精于内75

而形施于外75

去宛陈莝75

微动四极77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78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78

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78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79

其见深者,必齐主治79

易重阳死79

阴阳反他80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81

冰復81

冬刺俞窍于分理81

令人心中欲无言81

必以布憿着之82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83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83

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83

赤欲如白裹朱84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85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85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85

脉其四时动奈何86

彼秋之忿86

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86

生之有度,四时为宜87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肺气盛则梦哭87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88

蛰虫将去88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88

心脉搏坚而长89

当消环自已89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90

脉风成为疠90

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91

尺里以候腹中91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91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93

弱甚曰今病93

其动应衣,脉宗气也93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94

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94

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95

目裹微肿95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95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96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96

前曲后居97

如乌之喙98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99

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99

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99

万物之所以合藏也99

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99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100

是顺传所胜之次101

法当三岁死101

真脏见十月之内死102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03

贵贱更互103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103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九句103

中部地,手阳明也104

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104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06

骨肉皮肤106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07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107

肝病者愈在丙丁肝病者平旦慧107

禁犯焠?热食温炙衣107

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小豆犬肉李韭皆酸108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109

阴病发于肉109

搏阳则为巅疾109

皆同命,死不治110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111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血气争黑111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112

呿吟至微112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113

黔首共余食113

二曰知养身114

知腑脏血气之诊114

道无鬼神,独来独往114

众脉不见,众凶弗闻115

可玩往来115

间不容?115

针耀而匀116

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116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117

天温无疑117

故日月生而泻117

血气扬溢118

四时者,所以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118

观其冥冥者118

是故工之所以异也118

救其已败119

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119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119

慧然在前120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121

弹而怒之121

抓而下之121

其气以至122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写矣122

温血也122

脉悬小者何如123

手足温则生123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124

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124

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124

与缨脉各二124

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124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125

气日以衰125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125

热论篇第三十一126

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126

阳明主肉126

少阳主胆126

而未入于脏者127

则头痛口干而烦满128

谵言128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128

刺热篇第三十二129

先淅然厥,起毫毛129

先饮之寒水乃刺之129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阴,补足太阳130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130

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131

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131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132

评热论篇第三十三133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133

病而留者133

饮之服汤133

食不下者,胃脘病也134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135

肾者水也,而生于骨135

疟论篇第三十五136

注于伏膂之脉136

经言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136

外无气,故先寒栗也137

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137

方其盛时必毁137

以春病者恶风138

令人消烁脱肉138

刺疟篇第三十六139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139

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139

便宜用药139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140

如囊裹浆,水之病也140

传为柔痓140

上为口糜141

为虙瘕为沉141

善食而瘦入,谓之食亦142

传为衄衊瞑目143

咳论篇第三十八144

喉中介介如梗状144

咳而遗失144

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145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146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146

所谓明也146

今余问于夫子146

而发蒙解惑146

或喘动应手者147

或痛而呕者147

得炅则痛立止148

而不可按也148

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148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149

阴气竭149

瘅热焦渴149

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149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150

而上焦不通150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150

故气泄150

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151

腹中论篇第四十152

名为鼓胀152

?茹152

裹大脓血153

每切按之致死153

其气溢于大肠153

石药发瘨,芳草发狂154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155

如重状155

不可以俯仰155

不可以顾155

成骨155

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156

刺阳明于胻前三痏156

脊内廉156

不可复也157

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157

痛而引肩157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157

痛如小锤居其中158

去地一尺所158

刺之在郄阳筋之间159

痛上漯漯然汗出159

刺直阳之脉160

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160

大筋前太阴后160

在太阳之外,少阴绝骨之后160

头几几然160

刺郄中出血160

风论篇第四十二161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161

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161

疠者,有荣气热胕161

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162

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162

及其病能163

善怒嚇,赤色163

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163

甚则身汗163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164

痹论篇第四十三165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165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165

数饮而出不得165

或燥或湿166

逢寒则虫166

痿论篇第四十四167

故肺热叶焦167

则皮毛虚弱急薄167

急薄著则生痿躄也168

枢折挈168

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此之谓也168

居处相湿169

内伐则热舍于肾169

主闰宗筋169

会于气街170

各以其时受月170

厥论篇第四十五172

阳气盛于上172

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173

则肿首头重173

发为眴仆173

身热,死不可治174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175

精有所之寄则安175

夺其食即已175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176

以泽泻、术各十分176

麋衔五分176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177

人有重身177

胞络者系于肾177

以成其疹177

病名曰息积178

此五气之溢也178

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178

人生而有病颠疾者179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180

皆实,即为肿180

肺之雍180

喘而两胠满180

肝雍两胠满181

肾雍,脚下至少腹满182

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182

血温身热者死183

脉至如火薪然183

榆荚落183

脉至如弦缕184

壘发184

五脏菀熟184

脉解篇第四十九185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185

故狂颠疾也185

内夺而厥,则为瘖俳185

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186

草木毕落而堕186

十月万物阳气皆伤186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187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188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188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190

七节之傍,中有小心190

为肿鼠仆190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192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192

脉少血多,此谓反也192

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192

针解篇第五十四193

菀陈193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193

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194

为虚与实者194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194

阴气隆至 阳气隆至194

所谓跗之者195

人肝目应之九196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197

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197

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198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199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199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200

所治天突与十椎200

及上纪200

目瞳子浮白二穴200

两髀厌分中二穴200

踝上横二穴201

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201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203

任脉之气所发者二十八穴203

鸠尾下三寸,胃脘五寸,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204

骨空论篇第六十205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205

立而暑解205

在外上五寸206

骸下为辅206

或骨空在口下206

当两肩20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207

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207

关门不利207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208

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208

客于玄府208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209

分为相输俱受者209

此肾之街也209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至“此之谓也”210

阳气留溢210

热熏分腠210

阳气衰少,阴气坚盛211

取荥以实阳气211

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211

以越诸阳之热逆也212

背俞212

髃骨213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213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214

洒淅起于毫毛214

按而致之,刺而利之215

孙络水溢215

泾溲不利215

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216

寒则泣不能流216

虚者聂辟气不足216

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217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218

血气内却218

刺五脏,中心一日死218

其动为嚏欠218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19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219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219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220

黅天之气220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221

身热骨痛而为浸淫221

雨水霜寒221

筋骨繇复221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223

金曰审平,金曰从革,金曰坚成223

其候清切223

沉霒淫雨223

其谷麻麦224

其动坚止224

其谷黍稷225

其令鸣显225

其谷稻黍225

其谷黅秬225

能毒者以厚药226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227

太虚肿翳227

?愤胪胀227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228

呕而密默228

又凡三十度228

君一臣三佐五229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230

诵而颇能解230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231

凡未诊病者231

虽不中邪,病从内生231

气内为寶231

五脏菀熟232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233

更名自功233

熟知其道233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235

专阴则死235

上空志心235

颂得从容之道236

期在溓水236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237

合之病能237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238

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238

校注后记2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