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道教人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道教人学研究
  • 杨玉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5585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1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4页
  • 主题词:道教-人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道教人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卿希泰先生序1

目录1

一、人学与道教人学的概念1

李刚先生序3

二、道教人学的思想体系与基本内容4

三、道教人学研究的现状与意义8

(一)道教人学研究的现状8

(二)道教人学研究的意义10

胡孚琛先生序12

四、本书的内容与结构12

第一章 人的本质结构15

郑庆云先生序16

一、道教有关人的本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16

自序21

二、人的形、气、神及其相互关系23

(一)形23

(二)气28

(三)神35

(四)形、气、神的相互关系42

三、命与性及其相互关系50

(一)命与性的基本概念50

(二)命与性的相互关系54

第二章 人体的脏腑57

一、脏腑的概念57

二、五脏64

(一)心65

(二)肺67

(三)脾68

(四)肝70

(五)肾72

第三章 人体的经络74

一、经络的概念74

(一)何谓经络?74

(二)人体经络的组成75

二、十二正经76

三、奇经八脉80

四、中黄之脉86

五、丹田88

第四章 人的生活历程94

一、人的孕育与出生94

(一)道与人的起源94

(二)人的孕育与出生95

二、人的发育与成长99

(一)婴孩期101

(二)成年期102

三、人的衰老与死亡105

第五章 世界的层次结构与人的最终归宿108

一、世界的层次结构108

(一)天国109

(二)地狱114

(三)世间116

二、人生的最终归宿117

(一)修道成神仙118

(二)死亡成鬼魂121

第六章 人生存在的特性124

一、人生存在的局限性和有限性124

(一)生难永恒性125

(二)形体滞碍性127

(三)苦痛常伴性129

(四)祸福无常性130

二、人生存在的惟一性和价值绝对性131

一、修道的意义和价值134

第七章 修道的意义、价值和修道需要的素质134

二、修道需要的素质136

(一)道性是修道的基本因素137

(二)神性是修道的现实条件139

三、修道的成就142

第八章 修道的基本原则146

一、积善修德146

(一)积善修德的理论根据146

(二)积善修德的基本要求150

二、敬奉神仙、遵行斋醮152

(一)敬奉神仙、遵行斋醮是修道的基本要求152

(二)斋醮的作用153

三、爱气尊神重精155

(一)修道应遵循爱气尊神重精的原则155

(二)爱气尊神重精的基本方法158

四、性命双修161

(一)养生修道必须遵循性命双修的原则161

(二)性命双修的方法和程序164

五、虚静无为167

(一)虚静无为是达到与道合真的基本要求167

(二)虚静无为是养神的根本方法171

(三)虚静无为的基本要求174

六、后天返先天177

(一)先天与后天的本质区别177

(二)后天返先天的实质181

(三)后天返先天的基本程序和方法183

(一)和顺自然是达到与道合真的基本要求185

七、和顺自然185

(二)和顺自然的基本原则187

八、人我和同191

(一)人我和同是社会生活与道合真的基本要求191

(二)人我和同的基本原则191

第九章 修道方法196

一、道教修道方法的形成和发展196

(一)斋醮198

二、道教修道的一些常用方法198

(二)服食199

(三)行气201

(四)守一203

(五)导引205

(六)存思206

(七)调摄207

(八)房中209

(一)外丹的概念210

三、外丹210

(二)外丹修炼的基本理论211

(三)外丹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向内丹发展的必然性214

第十章 内丹218

一、内丹的概念218

二、内丹修炼的基本原理221

三、内丹修炼的基本程序224

(一)炼己筑基227

(二)炼精化气232

(三)炼气化神235

(四)炼神还虚240

第十一章 道教人学观与儒家和佛教人学观的比较245

一、儒家的人学观246

(一)儒家的人的本质观246

(二)儒家的人生价值观250

(三)儒家的修行观252

(一)佛教的人的本质观258

二、佛教的人学观258

(二)佛教的人生价值观260

(三)佛教的修行观263

三、道教与儒家和佛教人学观的比较266

(一)道教与儒家和佛教在人的本质观上的异同266

(二)道教与儒家和佛教在人生价值观上的异同270

(三)道教与儒家和佛教在修行观上的异同277

第十二章 道教人学的特点、内在矛盾及其现代意义282

一、道教人学的基本特点282

(一)个体性283

(二)全面性285

(三)系统性286

(四)科学性288

二、道教人学思想的内在矛盾289

三、道教人学的现代意义301

(一)道教人学对当代人学研究的理论意义301

(二)道教人学对当代人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304

(三)道教人学对当代卫生保健事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305

主要参考文献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