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承传与超越 现代视野中的孔子思想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尹砥廷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ISBN:722603297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4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孔丘(前551~前479)-哲学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承传与超越 现代视野中的孔子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审思古老的个案1
第一节 特殊的遗传基因1
一、战功卓著的强悍武夫1
1.偪阳之战与防邑突围1
2.健壮的体魄与刚毅的气质2
二、纤细娴雅的妙龄少女2
1.差异的结合与变异的优势2
2.情爱结出的硕果3
三、远缘血统的最佳契合5
1.我国古代的“同姓不婚”制5
2.远缘遗传基因的组合5
第二节 孤儿寡母的心灵图像6
一、贤母的训教引导7
1.殷切期盼中的降生7
2.训子的环境选择7
3.慈母的心路祈向7
二、圈定仁人的初始符号8
1.困苦生活磨砺出来的思想火花8
2.“鄙事”中培育出来的多才多艺9
3.自学成才的抗争之路9
三、传统效应与血统认同10
1.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好古心态10
2.跻身上层的原始动因10
第三节 基因复制的模式11
一、远祖遗风11
1.祖德祖训的警示11
2.懿德的再现与光大12
二、龙种心态12
1.治理母丧的决断12
2.季氏飨士的碰壁13
3.新旧保革的心路历程14
三、武士风采14
1.武夫气质血脉的叠印14
2.夹谷之会的折冲樽俎15
第四节 时代社会的造就16
一、时代设定的新起跑线16
1.西周与春秋社会性质的再讨论16
2.西周封建制的综合考察17
二、新旧重负与艰难的选择23
1.封建领主经济的坍塌23
2.新兴政治势力的登台23
3.政治体制的变革24
4.心理的重压与两难的选择25
三、历史的因袭与不断的开拓25
1.春秋政治体制对西周的因袭与发展25
2.尊王崇周的社会心态26
3.重民、敬德新思想的萌生27
4.“仁”、“礼”概念的接受和概念内涵的更新28
5.从“重人”到新的人才观29
6.从“重德”到新的人生价值观30
第二章 孔子的差等结构思想31
第一节 差等结构思想的形成31
一、差等是事物构成的客观存在31
1.感悟体知与引彼连类31
2.具象的抽象认知思维32
3.弥漫宇宙的差等区分33
二、孔子差等结构思想的形成33
1.大自然给予的启示34
2.对智力与才能差等的认识35
3.对个性与志向差等的思考36
第二节 差等结构是社会步入文明之后的基本组织形态38
一、历史传说中的差等意识与欲求38
1.差等欲求的无意识反映38
2.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差等影像39
二、古文献记载的我国远古社会差等存在的蛛丝马迹40
1.混沌蒙昧之中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41
2.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41
第三节 差等结构是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42
一、中国古代的氏族情结42
1.特殊的地理环境42
2.“孝悌”的强化作用43
3.田制和税制的氏族框架43
4.伦理观念上的祖先崇拜44
二、社会差等结构的金字塔模块45
1.王室血缘远近与贵贱差等次第45
2.夏商周三代与继周的百世45
3.嫡长制的建立与宗法等级制的巩固46
三、孔子对社会差等结构的深层认识47
1.等级名分错位的社会现实47
2.“正名”就是整纲纪以明差等47
3.正“名”其实质是正“实”47
4.修《春秋》实为后王立法49
第四节 孔子的差等结构思想网络50
一、仁爱的差等区分50
1.“爱人”与“泛爱众”的民本内涵50
2.“爱”的起点与“爱”的重点51
3.“爱”的施主与“爱”的受众51
二、礼的差等规定性52
1.从尊命、尊神到尊礼52
2.不能逾越的差等规定52
3.注定的“命”和对命的抗争53
4.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双向的要求54
三、“和而不同”的差等对待54
1.矛盾的对立与对立面的和谐54
2.中正之道与审时度势55
四、人性相近的差等认识55
1.承认遗传与强调习染55
2.注重环境、择友与教育56
五、“有教无类”仍有类56
1.“束脩”限制了“类”的多数56
2.性别排除了“类”的一半56
3.教而后的新分“类”57
第三章 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58
第一节 继承发展与超越58
一、人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59
1.对君以民为基的认识59
2.对民的地位的认定60
3.从怀疑到否定天的意志60
4.人民威力的充分展示61
二、孔子人本主义哲学的文化渊源63
1.氏族社会的原始人道主义为孔子提供了借鉴之资63
2.孔子对礼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66
三、孔子对礼乐文化的超越75
1.礼乐作用的高扬75
2.新型官僚制度的构想78
3.新的文化理想和价值取向82
第二节 仁是对人的本质规定86
一、自然人、社会人与“成人”87
1.自然人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人88
2.社会人要修己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人88
3.“成人”才算达到标准的“人”90
二、道德之本与万善之源92
1.仁是一种道德理念92
2.仁的本质是人道主义109
3.求仁的修己之道116
第三节“义”的调节与制约机制120
一、义在孔子思想中的地位121
1.仁和义相提并论121
2.仁和义的区分121
3.仁为核心的原因122
二、义是仁德外现的决断机制123
1.义是仁转化为道德实践的中介123
2.义是行仁的驱动力123
3.义对仁的调节124
三、义对利的制约125
1.对义利一体观的修正125
2.义利不兼容与义的非功利性126
3.义重于利的价值取向126
第四章 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129
第一节 德治思想的产生129
一、德思想文化概念的历史演化129
1.畏天命的敬德思想129
2.敬德保民的提出130
3.德概念内涵的扩充134
4.孔子对德的超越136
二、现实的土壤138
1.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38
2.崇德的社会思潮140
3.暴政无德者的下场143
三、困厄中的启示录144
1.“少也贱”的启示145
2.“凤鸟”、“河图”的期盼145
3.广泛吸纳的升华145
4.碰壁后的反思146
第二节 德治思想的内涵147
一、仁民是主旋律147
1.“为政,爱人为大”147
2.为政就得“惠民”148
3.“修文德以来之”149
二、修己是基础150
1.“政者,正也”150
2.上行则下效151
3.“先之劳之”151
三、用贤是关键152
1.打破世袭贵族垄断公职的局面152
2.“举直错诸枉,则民服”153
3.“其人存,则其政举”155
第三节 以德治国的实施156
一、谋求国家的大一统156
1.大一统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157
2.实现大一统的方法159
3.新基础上的新统一160
4.“民说则归之如流水”162
二、以德治国的理想165
1.“宪章文武”的奋斗165
2.“祖述尧舜”的憧憬167
三、“无为而治”169
1.君上无为而臣下有为169
2.君道无为的基本原则169
3.“无为”治国思想的影响172
第四节 德化下的教化173
一、“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73
1.德以服民的治术174
2.礼以别等的治道176
3.“有耻且格”的效应177
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177
1.宽猛相济,政是以和178
2.主张“刑罚中”179
三、教民知礼守法179
1.教民以人伦180
2.教民以军事180
3.教民以法律科条181
第五章 孔子的经济思想183
第一节 政治经济思想183
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84
1.高以下为基,君依民而存184
2.“废山泽之禁”186
3.“因民之所利而利之”186
二、“君子谋道不谋食”187
1.士阶层的现实职责187
2.社会分工的历史必然性188
3.造就新型官僚后备队伍的需要189
三、“均无贫”的分配思想190
1.满足人民的最低生活需求190
2.“均”这一分配原则的提出190
3.“均”的内涵与实质191
四、重义讲信的流通观192
1.倾向于商品的自由流通192
2.“义然后取”的经营原则193
3.信是商品顺利流通的前提和保证194
第二节 人口经济思想194
一、经济行为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195
1.人对经济需求的必然性195
2.人对经济心理欲求的普遍性195
3.自然欲求力与礼义道德力的互生共长196
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96
1.着眼于人口的自然增殖196
2.着力于人口的招徕197
3.不误农时与保护劳动力198
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辩证关系199
1.富、庶、教三位一体199
2.富民的途径与策略200
3.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201
4.生产劳作中的协作集体观202
第三节 消费经济思想204
一、差等结构的消费观204
1.“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宏观调控204
2.“节财”、“自制”与使民自富205
3.按等级名分进行差等消费206
4.礼仪消费中的差等对待206
二、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208
1.“消费物质渴求”的现实存在性208
2.“物质消费需要”的社会合理性209
3.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209
4.不为物累的精神升华210
三、劳务交换与劳务消费211
1.社会发展促进劳务交换与劳务消费211
2.劳务交换与劳务消费第一人212
3.劳务交换与情感浸染213
第四节 孔子经济思想哺育出的儒商215
一、儒商的具体内涵215
1.高文化品位215
2.智勇合一的性格216
3.坚忍不拔的毅力216
4.强烈的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17
二、儒商的道德自律:“义”217
1.义在现实层面上的内外约束217
2.以义为怀的胸襟和巧于分利的气度218
3.重义带来获利的长期效应219
三、儒商的经营原则:“信”219
1.讲“权变”而绝不玩“权术”219
2.营造亲和的内部环境220
3.温良恭谨的经营态度221
4.货真价实的商规店约221
5.售后负责的真诚承诺221
四、儒商的终极关切:“仁”222
1.“修己”是成就事业的基础222
2.“信己”是力量的源泉222
3.“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策略223
4.严于“克己”,勤于事功的品格223
5.敬业乐群的职业精神223
6.济世救民的商业理想224
第六章 孔子的管理思想226
第一节 孔子管理思想的文化剖析227
一、历史文化渊源227
1.原始农业与血缘家族管理227
2.贫富分化与差等结构管理228
3.孕育管理精神的文化土壤229
二、文化特质230
1.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管理精神230
2.贵和持中的管理原则232
3.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232
4.管理活动的“内倾”心理定势233
5.管理运作的“圆融”形态234
三、CIS与孔子管理文化精神236
1.CIS及其源流236
2.仁义是企业理念(MI)的基础238
3.智勇是企业CIS成功实施的关键240
4.诚信是企业CIS成功实施的保证240
第二节 人道感化的心治主义242
一、重视人的主体价值242
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243
三、心治在于感化,感化在于尊重244
四、信息反馈的“内省”原则245
第三节 管理主体素质的提高246
一、提高素质的原则、方法和途径246
二、提高素质的主要矛盾面247
三、严于律己与宽以待人249
四、管理主体的高素质250
五、管理人才的优化组合250
第四节 坚持稳妥求实的管理方法251
一、现实精神与理性态度252
二、尊重传统与改革创新252
三、中庸之为至德253
四、乐教感化,松紧相济255
第五节 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255
一、家族管理组织形式的道德本位256
二、家族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通与变异257
三、家族管理组织形式的道德规范261
第七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263
第一节 “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263
一、素质教育的全民性263
1.素质教育的内涵264
2.素质教育的方式264
二、私学收徒的广泛性266
1.入学手续简单267
2.招收无条件限制267
三、学校管理的开放性268
1.管理的民主因素268
2.入学时间的随意性269
第二节 新型官僚的养成所269
一、“学而优则仕”的培养目标270
1.训练“不器”之材270
2.要求“谋道不谋食”271
3.“文质彬彬”的楷模272
二、德智体美的教育内容274
1.立志、知人与论世274
2.“六艺”的齐头并进276
3.“四教”的有机整合277
4.“四科”的专门进修283
三、丰硕的教育成果285
1.杏坛春秋285
2.桃李满天下287
3.薪火传人295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298
一、“教学相长”的原则299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300
三、尊师爱生的原则302
四、学生主体性原则303
五、学思、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304
六、启发式的教学方法305
七、情感教学法308
第八章 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311
第一节 孔子美学思想渊源311
一、审美意识与功用目的311
1.我国原始社会审美的功用性311
2.《周易》比附象征的真实基础313
3.《诗经》的社会功用性314
二、从生理快感到理性美感316
1.“味”与“美”的联系316
2.美感与快感的分离316
3.味、色、声为“五”则美的内蕴316
三、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317
1.外美内恶的客观存在318
2.对感官享乐为美的否定318
3.对声色之美的限定319
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和”320
1.“和实生物,同则不继”320
2.“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322
3.“耳目心之枢机”322
第二节 孔子文艺美学思想体系323
一、兴:文艺本质论324
1.文艺的现实性与主观性324
2.文艺的直觉感悟与理性体验324
3.文艺的个别性与综合性325
二、观:文艺创作与鉴赏论326
1.文艺创作始于观察生活326
2.现实主义创作原则327
3.文艺作品的社会内容328
三、群:文艺能论328
1.陶冶仁爱情性329
2.协调群体关系329
3.融洽社会生活330
四、怨:文艺批评论330
1.消心中之块垒330
2.对不良政治的谴责331
3.对违仁的怨恨331
第三节 孔子文艺美学的基本特质333
一、鲜明的社会政治功利性333
1.“兴于诗”、“成于乐”与道德修养333
2.编诗与正乐的政治目的性334
3.赋诗专对的社会功利性335
二、强烈的主体抒情性336
1.乐“示情”的情感交流337
2.“游于艺”的情感体味338
3.“诗言志”的情感抒发338
4.“思无邪”的情感约束339
三、观物取象的形象性339
1.“立象以尽意”339
2.具象的抽象340
3.抽象的具象341
四、文质统一的价值取向342
1.质的内容规定342
2.文质的辩证关系343
3.“辞达而已矣”343
第四节 “尽善”“尽美”的艺术理想345
一、美、善概念的演化345
1.美与善的互通345
2.美与善的区分346
二、“善者美之实”346
1.美的崇高与永恒347
2.以善为内容的审美追求347
三、善与美的统一348
1.尽善尽美的本质内涵348
2.理想境界的追求349
第五节 “中和”的美学批评原则349
一、创作主体的评判原则349
1.“情动于中,故形于声”350
2.“反情以和其志”351
二、审美主体的价值标准351
1.把握情感适中的“度”352
2.让志意归之于“正”353
三、自然美的最高境界354
1.审美主体于对象的选择性354
2.自然物态与审美心理的异质同构355
第九章 孔子的养生观357
第一节 练心: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357
一、勤奋学习葆青春357
1.知识在心有胆有识357
2.智力青春与生理寿命的双赢358
3.聚精会神乃养生大法358
二、不断奋进心不老358
1.“发愤忘食”的生活旨趣358
2.“乐以忘忧”的生活态度359
3.“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活准则360
三、“朝闻夕死”见精神360
1.“守死善道”的信念360
2.“杀身成仁”的决心361
3.“博施济众”的情感升华361
第二节 养性:忠恕之道的处世原则362
一、“仁者寿”的养生哲学体系362
1.寿的深刻内蕴362
2.“仁寿”的践履之路363
3.安于义理与厚重不迁363
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364
1.轻富贵能带来轻松364
2.甘清贫使精神愉快365
3.不攀比会心情平稳365
三、和乐融洽的人际关系365
1.处理问题的方法366
2.对待事情的态度366
3.看待别人的原则366
第三节 颐情:培养通泰自适的情操367
一、丰富多彩的生活367
1.抓住主旋律一直不放松367
2.参加体育锻炼强志健身368
3.参加文艺活动陶冶情操368
二、善于结交朋友369
1.结交朋友的原则369
2.“以友辅仁”的目的370
3.朋友团聚的欢乐370
三、恬淡自适的情怀371
1.“无适也,无莫也”371
2.慈爱、朴质、平和、宁静371
3.“静”的内涵与实质372
第四节 健身:良好的生活习惯373
一、讲究生活的卫生373
1.饮食的卫生与食物的配搭373
2.衣着的习惯与服饰的美化374
3.环境的选择与居家的规矩375
二、注意身体的保养375
1.以“正”拒“邪”的预防原则375
2.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376
3.避免意外事件对生命的戕害376
三、具有自制自控的能力377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377
2.对饮酒的自我节制378
3.对不同生理段的心理调控378
主要参考文献381
后记384
热门推荐
- 1807061.html
- 80263.html
- 814461.html
- 2632562.html
- 600572.html
- 124231.html
- 3662274.html
- 2665587.html
- 164270.html
- 33373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145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537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27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08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4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2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38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54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5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