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
  • 王永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501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152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11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基础篇3

第1章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发展史3

1.1 萌芽、奠基时期(原始社会~秦汉)3

1.2 临床发展时期(晋~唐)8

1.3 整理发展时期(宋代~元代)11

1.4 鼎盛时期(明代~清代)14

1.5 学科建立时期(新中国时期)20

第2章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基本特点23

2.1 整体观念23

2.1.1 耳鼻咽喉口腔科学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23

2.1.2 整体观念是研究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基本方法26

2.2 辨证论治26

2.2.1 辨证论治是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与手段26

2.2.2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疾病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与特点27

第3章 耳鼻咽喉口腔与阴阳五行学说29

3.1 耳鼻咽喉口腔与阴阳学说29

3.1.1 耳鼻咽喉口腔的阴阳属性29

3.1.2 阴阳学说与耳鼻咽喉口腔的生理功能30

3.1.3 阴阳学说与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31

3.1.4 阴阳学说与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辨证32

3.1.5 阴阳学说与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的治疗32

3.2 耳鼻咽喉口腔与五行学说32

3.2.1 耳鼻咽喉口的五行属性33

3.2.2 用五行学说阐明诸窍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3

3.2.3 用五行学说说明诸窍间的病理变化与传变34

3.2.4 用五行学说指导诸窍疾病的辨证与制定治法34

4.1.1 耳的解剖36

4.1 耳的解剖与生理36

第4章 耳鼻咽喉口腔解剖与生理概述36

4.1.2 耳的生理功能38

4.1.3 耳的生理特性39

4.2 鼻的解剖与生理39

4.2.1 鼻的解剖39

4.2.2 鼻的生理功能41

4.2.3 鼻的生理特性43

4.3 咽喉的解剖与生理43

4.3.1 咽的解剖与生理44

4.3.2 喉的解剖与生理48

4.4 口腔的解剖及生理50

4.4.1 口腔的解剖50

4.4.2 口腔的生理功能53

4.4.3 口腔的生理特性55

第5章 耳鼻咽喉口号脏腑经络相关学说57

5.1 耳鼻咽喉口与脏腑相关学说57

5.1.1 耳鼻咽喉口与心相关论57

5.1.2 耳鼻咽喉口与肺相关论63

5.1.3 耳鼻咽喉口与脾胃相关论68

5.1.4 耳鼻咽喉口与肝胆相关论73

5.1.5 耳鼻咽喉口与肾相关论77

5.2 耳鼻咽喉口号经络的关系83

5.2.1 耳与经络83

5.2.2 鼻与经络84

5.2.3 咽、喉与经络85

5.2.4 口与经络87

5.3.1 耳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88

5.3 耳鼻咽喉口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88

5.3.2 鼻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络的关系90

5.3.3 咽、喉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的关系91

5.3.4 口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的关系92

第6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病因病机95

6.1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病因95

6.1.1 六淫95

6.1.2 疫疠101

6.1.3 七情102

6.1.4 饮食102

6.1.5 劳逸104

6.1.6 外伤、虫伤104

6.1.7 痰饮105

6.1.8 瘀血107

6.2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病机108

6.2.1 正邪虚实108

6.2.2 阴阳失调110

6.2.3 耳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112

6.2.4 鼻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112

6.2.5 咽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113

6.2.6 喉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113

6.2.7 口腔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115

第7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诊法115

7.1 望诊116

7.1.1 耳科望诊116

7.1.2 鼻科望诊118

7.1.3 咽科望诊121

7.1.4 喉科望诊122

7.1.5 口腔科望诊126

7.2 闻诊128

7.2.1 耳科闻诊128

7.2.2 鼻科闻诊128

7.2.3 咽科闻诊129

7.2.4 喉科闻诊129

7.2.5 口腔科闻诊130

7.3 问诊131

7.3.1 耳科问诊131

7.3.2 鼻科问诊134

7.3.3 咽、喉科问诊136

7.3.4 口腔科问诊139

7.4 切诊140

7.4.1 耳科切诊141

7.4.2 鼻科切诊141

7.4.3 咽科切诊141

7.4.4 喉科切诊142

7.4.5 口腔科切诊142

第8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辨证144

8.1 八纲辨证144

8.1.1 表里辨证145

8.1.2 寒热辨证146

8.1.3 虚实辨证147

8.1.4 阴阳辨证148

8.2 脏腑辨证149

8.2.1 脏病辨证149

8.2.2 脏腑兼病辨证157

8.3 卫气营血辨证161

8.3.1 卫分证161

8.3.2 气分证161

8.3.3 营分证162

8.3.4 血分证163

第9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治法165

9.1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内治法165

9.1.1 解表法167

9.1.2 清热法167

9.1.3 祛痰(化痰)法169

9.1.4 理气法170

9.1.5 活血法170

9.1.6 温补法170

9.1.7 滋补法171

9.1.10 开音法172

9.2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外治法172

9.1.8 通窍法172

9.2.1 耳科外治法173

9.2.2 鼻科外治法175

9.2.3 咽科外治法178

9.2.4 喉科外治法181

9.2.5 口腔科外治法182

9.3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针灸、推拿、按摩、导引疗法183

9.3.1 耳科针灸、按摩、导引疗法183

9.3.2 鼻科针灸、按摩、导引疗法185

9.3.3 咽科针灸、按摩、导引疗法186

9.3.4 喉科针灸、按摩、导引疗法188

9.3.5 口腔科针灸、按摩、导引疗法188

第10章 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的养护191

10.1 自身养护191

10.2 起居养护192

10.3 饮食养护193

10.4 精神情志养护194

10.5 窍道养护195

第1章 耳科疾病199

耳前瘘管199

疾病篇199

耳损伤203

耳壳痰包207

断耳疮210

耵耳213

异物入耳216

耳疖219

耳疮223

旋耳疮227

耳痒症231

气奔耳窍症234

急耳痹241

慢耳痹250

脓耳(急脓耳、慢脓耳)260

耳后疽280

耳根毒283

脓耳面瘫286

脓耳眩晕288

黄耳伤寒291

风邪面瘫295

耳硬化症301

耳眩晕305

暴晕316

暴聋322

耳鸣342

药毒聋359

温毒聋372

噪伤聋375

老年聋379

癔聋383

聋哑386

听脉瘤390

耳瘤395

耳菌399

第2章 鼻科疾病404

鼻损伤404

鼻疮412

鼻疳420

鼻疔(鼻疖)429

酒渣鼻439

伤风鼻塞450

鼻窒460

鼻干燥症482

鼻槁487

鼻鼽493

鼻衄504

鼻腔异物521

鼻柱偏曲523

急鼻渊524

慢鼻渊531

鼻息肉539

鼻部痰包546

恶性肉芽肿548

鼻瘤553

鼻菌557

第3章 咽科疾病563

急乳蛾563

慢乳蛾572

急咽痹583

慢咽痹591

咽疳599

咽关痈604

咽底痈620

咽旁痈627

梅核气636

异物鲠咽651

增殖体肥大662

咽白刺667

鼻咽红丝瘤671

鼻咽癌678

呛食风686

白喉690

异物鲠喉697

第4章 喉科疾病697

急喉瘖703

9.1.9 利咽(喉)法712

会厌痈732

慢喉瘖740

喉槁765

声带息肉773

声带小结779

声带溃疡785

声带瘀血790

喉肌弱瘖796

声带麻痹801

情志瘖811

喉室带性发声障碍817

行经瘖826

子瘖832

变声障碍837

喉白斑845

喉淀粉样变848

喉部痰包852

喉瘤856

喉癌863

咽喉癣870

急喉风881

第5章 口腔科疾病895

牙痛895

牙痈911

牙宣918

口疮941

飞扬喉950

鹅口疮954

口糜958

口腔白斑964

口癣966

舌裂969

唇风974

面痛981

痄腮991

痰包1009

颊车骱痛1016

柴胡1027

丝瓜络1027

第1章 耳科类药物1027

1.1 通窍陪耳熄鸣类1027

药物篇1027

路路通1028

石菖蒲1028

远志1029

穿山甲1029

全蝎1029

蜈蚣1030

地龙1030

五味子1031

何首乌1031

龙骨1032

磁石1032

女贞子1032

牡蛎1033

酸枣仁1033

夜交藤1034

合欢皮1034

柏子仁1034

骨碎补1035

枸杞子1035

龙眼肉1035

龙胆草1036

益智仁1036

熟地1036

黄精1037

桑椹1037

莲子1038

响铃草1038

泽泻1038

芡实1039

兔丝子1039

鹿茸1039

山药1040

1.2 熄眩止晕类1040

天麻1040

钩藤1040

羚羊角1041

石决明1041

山羊角1041

珍珠母1042

代赭石1042

礞石1042

琥珀1043

菊花1043

白芍1044

龟甲1044

鳖甲1044

第2章 鼻科类药物1045

2.1 通鼻窍、疗头痛类1045

辛夷1045

白芷1045

藿香1046

苍耳子1046

鹅不食草1046

麻黄1047

麝香1047

葱白1048

蔓荆子1048

葛根1048

藁本1049

当归1049

川芎1050

2.2 止衄血类1050

仙鹤草1050

白茅根1050

藕节1051

大蓟1051

小蓟1051

地榆1052

茜草1052

侧柏叶1052

白及1053

阿胶1053

血余炭1054

蒲黄1054

花蕊石1054

棕榈炭1054

花生衣1055

三七1055

生地黄1055

大黄1056

栀子1056

赤芍1057

丹皮1057

黄连1057

黄芩1058

第3章 咽喉科类药物1059

3.1 清利咽喉类1059

山豆根1059

射干1059

薄荷1059

荆芥1060

紫苏梗1060

乌梅1061

橄榄(青果)1061

马勃1061

白僵蚕1062

桔梗1062

万年青1063

牛膝1063

牛蒡子1063

大青叶1064

冰片1064

芒硝(玄明粉)1064

板蓝根1065

穿心莲1065

牛黄1065

马鞭草1066

蟾酥1066

金果榄1067

朱砂根1067

酸浆草(挂金灯)1067

点地梅1068

金荞麦1068

鱼腥草1068

蒲公英1069

野菊花1069

紫花地丁1069

千里光1070

蚤休1070

金银花1070

玄参1071

连翘1071

麦冬1072

沙参1072

石斛1073

百合1073

甘草1073

3.2 开音疗哑类1074

蝉蜕1074

木蝴蝶1074

胖大海1075

诃子1075

杏仁1075

枇杷叶1076

桑叶1076

凤凰衣1077

竹衣1077

竹沥1077

桑白皮1078

瓜萎皮1078

天竺黄1078

贝母1079

海浮石1079

木通1080

通草1080

细辛1081

花椒1081

第4章 口腔科类药物1081

4.1 止牙痛类1081

胡椒1082

露蜂房1082

川乌1082

草乌1083

两面针1083

祖师麻1083

天仙子1084

荜拨1084

升麻1084

4.2 疗口疮类1085

青黛1085

旱莲草1085

石膏1085

五倍子1086

人中白1086

柿霜1086

西瓜霜1087

明矾1087

赤石脂1087

胆矾1088

硼砂1088

黄柏1088

附篇1093

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疾病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会制定)109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110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117

方剂索引11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