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宋建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出版社
- ISBN:750153958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9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15页
- 主题词:艺术社会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艺术社会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一、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定位1
二、艺术学体系中的艺术社会学8
三、现代艺术社会学的基本构想12
第一章 西方艺术社会学的演变历程17
第一节 新学科的开创者18
一、创始人斯达尔夫人18
二、理论奠基人丹纳22
三、居约等人的贡献27
第二节 崭新的科学体系34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社会学思想34
二、普列汉诺夫的理论贡献41
第三节 研究的多元化格局45
一、文化功能学派46
二、新人文主义派48
三、庸俗社会学51
四、神话仪式学派54
五、实证主义经验派58
六、批评辩证派62
七、发生学结构主义67
第二章 中国艺术社会学的演变历程71
第一节 中国古代艺术社会观审视71
一、为社会而艺术72
二、为人生而艺术79
第二节 中国现代艺术社会学的创建和发展87
一、“文学革命”的人生艺术观88
二、“革命文学”的社会价值观94
三、艺术功利论的主导地位104
第三节 构建现代艺术社会学的理论体系115
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奠定了现代艺术社会学发展的理论基础115
二、蔡仪等人对建设现代艺术社会学的理论贡献121
第三章 艺术发生的动力系统128
第一节 艺术发生的前提条件128
一、人手的高度完善与艺术创造129
二、人的艺术感觉的形成和发展131
第二节 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134
一、原始艺术与生产劳动135
二、原始艺术与劳动工具138
三、物质生产的方式制约着原始艺术的特点140
第三节 原始艺术从实用到审美的演化144
一、原始器物145
二、原始陶器147
三、原始装饰150
四、原始洞穴壁画153
五、原始雕塑155
六、原始音乐157
七、原始舞蹈159
八、原始口头歌谣162
九、神话传说164
第四节 艺术发生的中介环节166
一、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167
二、原始艺术与图腾崇拜171
三、原始艺术与巫术活动174
第四章 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180
第一节 艺术与社会互动中的合力作用180
一、艺术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位置180
二、艺术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185
第二节 社会心理对艺术与社会互动的中介作用203
一、社会心理对艺术发展的影响204
二、审美风尚对艺术发展的影响208
三、艺术思潮对艺术发展的影响211
第三节 艺术与人的生存方式215
一、艺术是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215
二、艺术家与社会的互动225
三、游戏人生与重建人文精神232
第五章 艺术的社会生产243
第一节 社会实践与艺术生产243
一、艺术生产的社会制约性243
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250
第二节 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253
一、艺术生产动因和目的的审美特性254
二、艺术生产过程的个体创造性257
三、艺术的审美价值与交换价值260
四、艺术产品审美价值的恒久性264
第三节 艺术生产力的构成与特征266
一、艺术生产力的内涵266
二、艺术生产力的系统268
三、艺术生产力的特征274
第六章 艺术的社会传播283
第一节 艺术传播的过程283
一、艺术传播的基本要素284
二、艺术传播诸要素的互动291
第二节 艺术传播的方式294
一、艺术的亲身传播295
二、艺术的实物传播300
三、艺术的大众传播308
第三节 艺术传播的功能314
一、艺术传播功能的特性314
二、艺术传播的主导功能322
三、艺术传播的多样功能331
第七章 艺术的社会消费341
第一节 艺术消费主体的价值341
一、艺术消费公众的形成341
二、艺术消费主体的创造347
第二节 艺术消费趣味的差异355
一、消费趣味的个体差异355
二、消费趣味的群体差异361
第三节 艺术消费心理的表现369
一、艺术消费的从众心理369
二、艺术消费的逆反心理375
三、艺术消费的求异心理377
第四节 艺术消费的误区与引导381
一、艺术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382
二、艺术消费的媚俗倾向384
三、保持民族艺术的主导地位387
四、“追星”现象的社会心理390
后记394
热门推荐
- 3500203.html
- 2375054.html
- 1962641.html
- 1789170.html
- 1723583.html
- 3907819.html
- 1794061.html
- 2872074.html
- 3877527.html
- 25692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27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74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54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63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92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71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35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05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55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