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涉众经济犯罪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贺电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30744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团伙犯罪:经济犯罪-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涉众经济犯罪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涉众经济犯罪概述1
第一节 涉众经济犯罪的含义及分类2
一、涉众的含义2
二、经济犯罪的含义2
三、涉众经济犯罪的含义5
四、涉众经济犯罪的分类8
第二节 涉众经济犯罪的现状及特点11
一、涉众经济犯罪的现状12
二、涉众经济犯罪的特点13
第三节 涉众经济犯罪涵盖的罪名及相关罪名18
一、涉众经济犯罪涵盖的罪名18
二、聚众犯罪及其罪名20
三、涉众经济犯罪与聚众犯罪概念辨析24
第四节 涉众经济犯罪的成因分析25
一、和谐社会视角下涉众经济犯罪的成因机制25
二、涉众经济犯罪成因的经济分析28
三、涉众经济犯罪成因的受害人分析29
第二章 涉众经济犯罪立法与完善31
第一节 我国涉众经济犯罪的立法沿革31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沿革31
二、集资诈骗犯罪的立法沿革36
三、非法传销犯罪的立法沿革38
四、证券犯罪的立法沿革38
五、涉众合同诈骗犯罪的立法沿革39
六、涉众食品安全犯罪的立法沿革41
第二节 外国涉众经济犯罪的立法评介43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的相关立法43
二、集资诈骗犯罪的相关立法43
三、非法传销犯罪的相关立法44
四、证券犯罪的相关立法45
五、涉众合同诈骗犯罪的相关立法47
六、涉众食品安全犯罪的相关立法49
第三节 我国涉众经济犯罪的立法评介及完善52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52
二、集资诈骗犯罪55
三、非法传销犯罪58
四、证券犯罪60
五、涉众合同诈骗犯罪63
六、涉众食品安全犯罪65
第三章 涉众经济犯罪客体与对象68
第一节 涉众经济犯罪的客体68
一、犯罪客体的概述68
二、涉众经济犯罪的客体70
第二节 涉众经济犯罪的对象74
一、犯罪对象的概述74
二、涉众经济犯罪的对象78
第四章 涉众经济犯罪主体与罪过82
第一节 涉众经济犯罪的主体82
一、自然人82
二、单位84
三、自然人与单位犯罪的界定87
第二节 涉众经济犯罪的罪过89
一、故意89
二、过失92
第五章 涉众经济犯罪行为93
第一节 涉众经济犯罪行为的特征93
一、涉众经济犯罪行为的表现形式93
二、涉众经济犯罪行为的特征97
第二节 涉众经济犯罪行为的立法缺陷102
一、立法模式单一102
二、法律规定滞后103
三、法律威慑力不足103
四、法律条文表述模糊104
第三节 涉众经济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105
一、涉众经济犯罪涉案发生地的司法认定105
二、涉众经济犯罪行为性质的司法认定106
三、涉众经济犯罪行为侵害结果的司法认定110
第六章 涉众经济犯罪罪数形态113
第一节 涉众经济犯罪罪数形态的一般理论113
一、涉众经济犯罪罪数形态的概念和特点113
二、研究涉众经济犯罪罪数形态的意义115
三、涉众经济犯罪罪数的判断116
第二节 涉众经济犯罪的具体罪数形态122
一、想象竞合犯122
二、结合犯124
三、集合犯127
四、连续犯130
五、牵连犯136
第七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研究139
第一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概述139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140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概念142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危害性分析142
第二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构成特征143
一、客体143
二、客观方面144
三、主体145
四、主观方面146
第三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司法认定146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146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149
三、行为性质的认定151
第四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案标准和刑罚155
一、立案标准156
二、法定刑罚157
三、犯罪数额及其他情节认定157
第五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特点158
一、犯罪后果的严重性158
二、犯罪过程的长期性159
三、犯罪活动复杂,欺骗性强160
四、易引发社会矛盾,处置困难160
第六节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防控对策161
一、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161
二、多方面拓宽渠道,全方位进行预防162
三、及时处置,妥善化解,打早打小163
第八章 集资诈骗犯罪研究165
第一节 集资诈骗罪概述165
一、集资诈骗罪的立法165
二、集资诈骗罪的概念167
三、集资诈骗罪的危害性分析167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的构成特征168
一、客体168
二、客观方面169
三、主体170
四、主观方面171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的司法认定172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172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174
三、行为性质的认定176
第四节 集资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和刑罚181
一、立案标准181
二、法定刑罚181
三、犯罪数额大小和其他情节轻重的认定182
第五节 集资诈骗罪的特点184
一、以高额利润的经营业务或项目为借口184
二、以高额利息为诱饵185
三、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掩人耳目186
四、特殊群体特别是女性集资诈骗案增多187
五、发现时间滞后,追赃难度大187
六、涉及领域广,名目众多188
第六节 集资诈骗罪的防控对策188
一、信息透明,提前预警188
二、成立多部门联动的预警机制189
三、引导群众走理性投资之路190
第九章 传销犯罪研究191
第一节 传销概说192
一、传销的概念及特征192
二、传销的实质及其与直销的区别193
三、传销的组织形式及手段解析198
四、当前我国传销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202
第二节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206
一、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概述207
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构成特征209
三、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司法认定212
四、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立案标准和刑罚222
第三节 我国传销案件高发的原因及危害223
一、传销案件高发的原因剖析224
二、危害分析231
第四节 我国查处传销活动的状况、难点及存在的问题233
一、查处传销活动的基本状况234
二、查处传销活动的难点236
三、查处传销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242
第五节 防控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对策和建议243
一、创建“反洗脑”工作机制,务求标本兼治243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治理传销力度245
三、强化“打传办”的职能作用,完善组织协调机制249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反传销”社会环境251
第十章 涉众证券犯罪研究254
第一节 涉众证券犯罪概述254
一、证券犯罪立法进程255
二、涉众证券犯罪的概念258
三、涉众证券犯罪的种类和危害性259
第二节 涉众证券犯罪的构成特征260
一、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的构成特征261
二、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构成特征262
三、非法经营罪构成特征263
第三节 涉众证券犯罪的司法认定263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263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265
三、行为性质的认定267
第四节 涉众证券犯罪的立案标准和刑罚272
一、涉众证券犯罪的立案标准272
二、法定刑罚273
三、犯罪数额大小和其他情节轻重的认定274
第五节 涉众证券犯罪的特点275
第六节 涉众证券违法犯罪的防控对策277
一、树立健康的投资理念,提高投资者的防范意识277
二、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与明确278
三、刑事行政加强配合共同打击非法经营证券活动279
第十一章 涉众合同诈骗犯罪研究281
第一节 涉众合同诈骗犯罪概述281
一、合同诈骗罪的立法282
二、合同诈骗罪的概念283
三、涉众合同诈骗犯罪的特点283
四、涉众合同诈骗罪的危害287
第二节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291
一、客体291
二、客观方面293
三、主体294
四、主观方面295
第三节 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300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300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300
三、行为性质的认定302
第四节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和刑罚310
一、立案标准310
二、法定刑罚310
三、犯罪数额和情节的认定311
第五节 涉众合同诈骗犯罪的防范对策316
一、多部门联动,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协作机制316
二、加强宣传工作,增强群众的理性投资意识,提高市场主体的防范能力317
三、完善市场信息公开制度318
四、重拳出击,震慑犯罪318
五、树立正确的商业道德,重建市场信用319
六、加强基础业务和专门手段的建设,推动打击涉众合同诈骗犯罪工作更好地开展320
第十二章 涉众伪劣商品犯罪研究321
第一节 涉众伪劣商品犯罪概述321
一、涉众伪劣商品犯罪的立法321
二、涉众伪劣商品犯罪的概念325
三、涉众伪劣商品犯罪的危害性分析325
第二节 涉众伪劣商品犯罪的构成特征327
一、客体特征327
二、客观特征328
三、主体特征330
四、主观特征331
第三节 涉众伪劣商品犯罪的司法认定334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334
二、此罪与彼罪的界限343
三、行为性质的认定350
第四节 涉众伪劣商品犯罪的立案标准和刑罚352
一、立案标准352
二、法定刑罚354
三、犯罪数额大小和其他情节轻重的认定356
第五节 涉众伪劣商品犯罪的特点358
一、社会危害严重,被害人人数众多,影响恶劣358
二、犯罪主体专业化、组织化特征明显359
三、犯罪手段隐蔽性强360
四、犯罪证据收集困难360
第六节 涉众伪劣商品犯罪的防控对策361
一、完善立法,健全法制361
二、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防范治理362
三、统一执法思想,强化综合治理362
四、加大处罚力度,发挥震慑作用363
参考文献364
后记368
热门推荐
- 2686937.html
- 1906052.html
- 123441.html
- 957045.html
- 959178.html
- 3645404.html
- 2804381.html
- 659585.html
- 1667814.html
- 27531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14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617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64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89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05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185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35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49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882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6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