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边疆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边疆学概论
  • 郑汕编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209403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64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592页
  • 主题词:疆界-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边疆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对象1

1.什么叫边疆1

边疆概念的不同含义1

国家起源与边疆概念的确立5

边疆是国家相对于统治中心区域的领土边缘部分6

2.什么叫边疆学7

边疆学是一门系统学科7

国际地缘政治对边疆学研究的影响9

国际上边疆学研究的泛暖现象及其普遍原因10

3.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定义13

中国边疆学是研究中国边疆的理论学科13

中国边疆学是总结治边经验的实践学科14

中国边疆学是新兴的社会综合学科14

二、中国边疆规模与边疆学研究的意义15

1.中国边疆的规模与类型16

中国陆地边疆16

中国海疆18

中国空疆19

中国底土19

2.中国边疆学的缺失20

中国学界对边疆研究自发无序的混杂现象20

历代统治者“重内地而轻边疆”的统治思想22

边疆学缺失对底定边疆带来的严重后果23

3.底定边疆与国家生存发展的关系24

底定边疆是维护国家生存常态的目标任务24

底定边疆与经略边疆的辩证关系26

底定边疆是构建国家安全战略屏障的过程26

三、中国边疆学的特征和研究方法27

1.中国边疆学的特征28

中国边疆学的历史学特征28

中国边疆学的地理学特征30

中国边疆学的社会学特征31

中国边疆学的国防学特征33

2.研究中国边疆学的着眼点33

把握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时代背景33

着眼于边疆政策的科学组型35

建构与时俱进的边疆学体系36

3.研究中国边疆学的原则与方法37

经世致用的原则与综合对比的方法37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实践调查的方法39

要素交汇融通的原则与理论创新的方法39

第二章 筹边观42

一、中国古代筹边观42

1.国家政体对筹边观的决定性影响42

皇权对筹边观的影响42

边臣疆吏“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的影响45

王道与礼制对筹边观的影响47

2.“建守防”三位一体的古代筹边观49

开疆拓土的辟疆思想49

“华夷之辨”的民族思想52

“中华一体”的大一统思想53

“守在四夷”的防御思想56

3.对中国古代筹边观的价值评说59

爱国主义与统一观念的结合59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撞61

大同理想与和谐边疆的混融63

二、中国近代筹边观65

1.帝国主义侵华对中国近代筹边观的影响65

列强东来对海疆观念的启蒙65

边疆危机开启了近代“划疆而治”的边界观67

从“夷夏观念”到“中外观念”的转变69

2.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条件下的筹边观71

晚清“保藩固圉”的筹边观71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筹边观73

维新派“厚海军”的筹海观76

民国“攘外必先安内”的筹边观78

3.对中国近代筹边观的价值评说80

“五族共和”的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确立80

爱国主义的匡正与张扬83

“重边主义”的开启与传播84

三、中国现代筹边观86

1.新中国边备观念变化的时代背景86

人民当家做主形成了新的国家观念86

美苏争霸对中国边备观的影响88

两极格局解体对中国筹边观的影响89

2.中国现代筹边观的发展变化91

建国初期以两大阵营划线的筹边观91

“左”的思想指导下筹边观“泛政治化”92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筹边观的成熟与发展94

3.对中国现代筹边观的价值评说95

由闭关锁国向对外开放转化95

由平面边疆理念向立体边疆理念转化97

由地理边疆理念向战略边疆理念转化98

第三章 疆域102

一、中国古代疆域102

1.国家起源与古代疆域103

夏朝的建立与疆域理念103

商周的民族迁徙与疆域扩大103

秦汉的疆域范围104

2.古代疆域规模的盈缩变化10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规模106

隋唐五代时期的疆域规模107

宋辽金夏时期的疆域规模109

元明至清前期的疆域规模111

3.中国古代疆域的特征113

古代疆域的奠基性特征113

古代疆域的辽阔性特征113

古代疆域的历史性特征114

二、中国近代疆域115

1.晚清时期的疆域规模115

世界近代化思潮对中国疆域理念的影响115

列强对中国领土的蚕食与鲸吞116

晚清疆域范围奠定了中国近代的疆域规模119

2.北洋政府时期的疆域规模121

北洋政府卖国政策对疆域的危害121

列宁政府放弃在华特权的主张未能实现123

外蒙独立与北部疆域的收缩125

3.国民政府时期的疆域规模126

国民政府基本继承了清末的疆域遗产126

蒋介石忙于反共无暇顾及边疆危机127

日寇侵华使半壁河山殖民地化129

抗日战争的胜利保证了中国疆域的基本完整130

4.中国近代疆域的特征132

近代疆域的失地性特征132

“国家转型”的民族性特征133

“领土完整”的主权性特征134

“屡遭变故”的反侵略特征136

三、中国现代疆域138

1.疆域是国家立国的基本要素和发展基石138

新中国继承了近代中国的疆域遗产138

新中国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140

新中国的行政着重面与疆域规模140

2.领土完整是国家主权最基本的象征141

中国的主权独立建立在领土完整的基础上141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42

“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法地位143

3.中国现代疆域理念的发展与进步145

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理念145

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146

“一国两制”的理念147

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理念150

4.中国现代疆域的特征150

疆域的庄严性特征150

疆域的不可分割性特征152

疆域的不可侵犯性特征152

追求大一统的现实性特征154

第四章 边界156

一、中国古代国家边界156

1.古代国家边界的模糊性与相对确切性156

古代国家“有边无界”的普遍原因156

古代国家的内治性与国土范围的确切性158

古代国家的依存保守性与边界模糊性159

2.中国古代王朝边界认识的误区161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认识误区161

“内诸夏外夷狄”的认识误区162

“君子不治夷狄”的认识误区164

3.中国古代王朝边界的移动变化165

国家统治中心区域起源于黄河流域165

开疆拓土使长江流域拓展进国家统治中心区域166

古代王朝国家边界延展到漠北、辽东、岭南和西域地区168

古代王朝国家与周边国家的边界传统习惯线171

4.中国古代王朝边界的共同特征177

古代王朝边界的历史性特征177

古代王朝边界的传统性特征178

古代王朝边界的习惯性特征179

二、中国近代国家边界182

1.近代民族国家产生确切国界的普遍原因182

资本主义兴起对民族国家的催生182

瓜分殖民地的狂潮导致了国家边界的产生183

主权观念的形成必然以条约形式明确国界184

2.列强侵华对中国近代边界内移的影响185

日本侵华对中朝近代边界条约的影响185

沙俄侵华对中俄近代边界内移的影响186

英俄瓜分帕米尔对中阿边界划分的影响188

“印度中心论”对中国与南亚国家边界的影响189

英国侵华对中缅边界划分的影响193

法国侵华对中越和中老边界划分的影响194

边界内缩造成1/4国土沦丧195

3.中国近代边界的共同特征196

边界划分的契约性特征196

边界条约的不平等特征197

边界内缩的屈辱性特征198

三、中国现代国家边界199

1.中国与相邻国家陆地划界的成果与经验199

中国与12个相邻国家正式签订边界条约199

中国与相邻国家陆地划界取得的主要成果204

中国与相邻国家陆地划界积累的主要经验206

2.陆地边界遗留问题及其应对思路207

中印边界争端与应对思路207

中国与不丹未能正式划界与解决前景209

陆地边界管理出现的新问题与应对办法210

3.海空边界面临的形势及其应对思路211

中越北部湾划界成功的重大意义211

中国与8个海洋毗邻国家存在着海洋划界的争端214

解决海洋争端的应对思路215

空疆管制的复杂性及其应对办法217

4.中国现代边界的共同特征219

现代边界符合国际法学特征219

现代边界的主权宣示特征220

现代边界的领土完整标志性特征221

第五章 周边关系223

一、中国古代周边关系223

1.中国古代周边思想223

“华夷之辨”对边疆部族关系的影响223

“怀德致远”对藩属国关系的影响225

“协和万邦”对对外开放的影响227

2.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30

古代中国与东北亚诸邻的交往230

古代中国与中亚诸邻的交往232

古代中国与南亚诸邻的交往234

古代中国与东南亚诸邻的交往237

3.中国古代周边关系的特征240

“止戈为武”的和平特征240

“大而不霸”的文化特征242

“和而不同”的体制特征243

“居中驭外”的策略特征245

二、中国近代周边关系246

1.中国近代周边思想发生变化246

“夷夏之变”对周边关系的影响246

“宗藩之变”对周边关系的影响248

“中外观念”之变对周边关系的影响249

2.近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51

东北亚诸邻的变化与对华关系251

中亚诸邻的变化与对华关系253

南亚诸邻的变化与对华关系254

东南亚诸邻的变化与对华关系257

3.中国近代周边关系的特征258

“唇亡齿寒”的危机特征258

“辅车相依”的民族特征259

“相互支持”的民主革命特征260

三、中国现代周边关系261

1.中国现代周边观念与周边格局的变化261

“一边倒”与“一大片”观念对周边关系的影响261

睦邻友好观念对周边形势的影响263

中国周边格局的实质264

2.现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65

东北亚诸邻的对华关系265

中亚诸邻的对华关系266

南亚诸邻的对华关系267

东南亚诸邻的对华关系269

3.中国现代周边关系的特征271

全球化条件下的时代特征271

和平共处的大局特征272

合作共赢的开放特征273

第六章 边政275

一、中国古代边政275

1.古代的边政观念276

“天下共主”的大中华观念276

“边缘”与“中心”联动的内治性观念277

“王霸互用”的“经权”策略观念279

“重防卫轻开发”的经略观念281

2.古代的边政政策282

实边政策282

和亲政策282

羁縻政策285

互市政策287

屯垦政策289

3.古代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291

“因俗因宜”的边疆统治制度291

“拓边安边”的齐边制度293

“恩威并用”的管理机构295

4.古代边政的特征297

“轻重有序”的内政特征297

专制主义的体制特征299

“夷夏分治”的民族特征300

二、中国近代边政301

1.近代的边政观念302

“睁眼看世界”的边政观念302

“中外大防”的边政观念303

“共赴国难”的边政观念304

“安内攘外”的边政观念306

2.近代的边政政策307

“内外兼顾”的政策307

“海陆并重”的政策308

“改土归流”的政策309

“封边控边”的政策310

3.近代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311

晚清政府对边政的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311

北洋政府对边政的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312

国民政府对边政的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313

4.近代边政的特征315

近代边政的废弛性特征315

近代边政的危机性特征316

近代边政的反侵略特征318

三、中国现代边政319

1.现代的边政观念320

边疆特殊观念320

边疆发展观念321

民族团结观念322

安全防卫观念323

2.现代边政的政策法规体系324

现代边政政策法规体系的目标和出发点324

现代边政政策法规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类型325

贯彻现代边政政策法规的指导原则327

3.现代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328

建国初期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328

“左”的思想指导下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329

改革开放以来的边政经略与管理机构设置330

4.现代边政的特征332

坚持以经济为基础的发展特征332

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特征333

坚持有利于对外开放的管理特征333

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维稳特征334

捍卫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维权特征335

第七章 边务337

一、中国古代边务337

1.古代边务的性质337

古代边务的理藩性337

古代边务的内属性339

古代边务的行政性340

2.古代边务的范围和则例342

民族宗教上层会盟与朝贡342

驿站管理与烽燧传信344

盐铁稽查与互市贸易347

3.古代边务管理的特征351

古代边务管理的军机性特征351

古代边务管理的事务性特征352

古代边务管理的封疆性特征353

二、中国近代边务355

1.近代边务的性质355

近代边务的国务性355

近代边务的周边性356

近代边务的国防性358

2.近代边务管理的变化359

清朝后期边务管理的变化359

北洋政府边务管理的变化365

国民政府边务管理的变化370

3.近代边务管理的特征375

边务管理的屈辱性特征375

边务管理的复杂性特征376

边务管理的松弛性特征377

三、中国现代边务379

1.现代边务的性质379

现代边务是国家治边的行政行为379

现代边务是国家处理周边事务的涉外行为381

现代边务是国家维护主权的防卫行为382

2.现代边务管理的职能383

边境保卫383

边境会谈384

边境地区管理385

出入境管理388

检验检疫389

3.现代边务管理的原则390

依法治边的原则390

国家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391

服务大局的原则392

各方齐抓共管的原则393

4.现代边务管理的特征393

主权与治权相统一的特征393

内务和外务相联系的特征394

民务和军务相结合的特征395

第八章 边防397

一、中国古代边防397

1.古代王朝的边防体制397

“尊王攘夷”的军事制度397

“内外相维”的国防大势399

“防夷变夏”的边防实质400

“因险置塞”的边防布局402

2.古代王朝的边防格局403

夏商周时期的边防格局403

秦汉王朝的边防格局405

魏晋南北朝的边防格局407

隋唐五代的边防格局409

宋辽金元的边防格局410

明代与清前期的边防格局412

3.古代边防的突出特征414

“镇边稳内”的特征414

“和战相间”的特征415

“重北轻南”的特征416

“陆主海从”的特征418

二、中国近代边防419

1.近代中国边防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419

近代世界的国际变局419

中国近代国防重心的下移420

海防与塞防的争论422

2.近代中国的边防格局423

“中外之防”的开端423

晚清时期的边防格局424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边防格局425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边防格局427

3.近代边防的显著特征429

落后挨打的被动特征429

外防为主的体制特征431

海陆并重的防御特征433

三、中国现代边防435

1.中国现代边防制度的确立435

从旧式边防制度向人民边防制度的转变435

从旧式治安功能向多样化功能转变437

从受人欺辱向独立自主的转变438

2.新中国的边防体制439

新中国建立后边防体制的五次调整439

现行边防体制的性质441

现行边防体制的特征443

3.新中国边防建设的指导原则445

独立自主的涉外原则445

积极防御的军事原则446

统一领导分别指导的管理原则447

军警民联防的原则449

4.中国现代边防态势449

中国现代陆防449

中国现代海防451

中国现代空防453

5.中国现代边防的发展趋势454

由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向拓展国家安全利益创新发展454

由传统军事形态向信息化建设为主的方向发展456

由区域平面防卫向全域立体防卫的方向发展457

由内部管控向开放有序促进和平的方向发展458

第九章 边民社会461

一、古代边民社会461

1.古代边民的民族结构462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462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464

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465

2.古代边民的宗教信仰468

本土宗教的起源与演变468

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469

历代王朝的宗教政策474

3.古代边民对缔造祖国所做的贡献476

古代边民对东北边疆的开发476

古代边民对华北边疆的开发476

古代边民对西北边疆的开发477

古代边民对西南边疆的开发478

古代边民对东部海疆的开发480

4.古代边民社会的基本形态481

皇权主义的政治形态481

发展不平衡的经济形态483

内向凝聚的意识形态485

二、近代边民社会486

1.列强侵华背景下近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变化486

晚清政府的媚外方针与民族关系的变化486

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与民族矛盾的激化487

国民政府的抗日方针与民族关系的变化489

2.列强打着宗教幌子对华文化侵略491

西方传教士在华的文化侵略活动491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493

宗教矛盾对边疆危机的进一步激化494

3.近代边疆危机中边民的反侵略反分裂斗争496

东北边疆人民的反抗斗争496

华北边疆人民的反抗斗争497

西北边疆人民的反抗斗争497

西南边疆人民的反抗斗争499

东部海疆人民的反抗斗争501

4.近代边民社会的基本形态502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502

停滞不前的经济形态503

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505

三、现代边民社会507

1.中国现代边民的民族构成508

解放初期的民族识别工作508

民族区域自治与共治509

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512

2.中国现代边民的宗教信仰513

宗教信仰的长期性与复杂性513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515

多种宗教和谐并存的局面518

3.现代边疆经济社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520

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520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522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主题524

4.现代边民社会的基本形态525

跨越式发展的社会形态52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5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528

跋论530

主要参考文献551

后记555

附图558

附图一:东部海疆示意图558

附图二:东北边疆示意图559

附图三:华北边疆示意图560

附图四:西北边疆示意图561

附图五:西南边疆示意图562

附图六:华南边疆示意图5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