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
  • 胡庆康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7191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3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52页
  • 主题词:货币和银行经济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1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1

一、货币的产生1

二、货币的本质3

三、货币形式的发展4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5

一、价值尺度5

二、流通手段6

三、贮藏手段7

四、支付手段8

五、世界货币9

第三节 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发展10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10

二、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10

三、货币制度的演变12

第四节 货币的层次和衡量16

一、货币层次的划分16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现实意义19

第二章 信用和利率21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21

一、信用的产生21

二、信用的发展21

第二节 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26

一、信用的基本形式26

二、信用工具31

第三节 利息和利率34

一、利息的本质34

二、利率的分类38

三、利率的作用和结构40

四、利率决定的理论分析46

第三章 金融市场55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55

一、资金的融通55

二、直接融通和间接融通57

三、金融的基本特点58

四、金融市场的分类59

五、金融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61

第二节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62

一、货币市场及其工具62

二、资本市场及其工具68

第三节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73

一、一级市场的运行73

二、二级市场的运行77

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80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81

二、金融衍生工具在全球的发展91

三、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93

第五节 金融资产组合94

一、决定金融资产需求的因素94

二、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分析95

三、马可维茨的证券组合理论97

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99

五、套利定价理论(APT)102

第四章 商业银行106

第一节 现代银行制度的产生和发展106

一、现代银行业的产生106

二、金融机构体系结构107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地位和组织形式110

一、商业银行的特殊地位110

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111

三、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113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114

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114

二、负债业务116

三、资产业务120

四、表外业务125

五、中间业务129

六、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资产负债规模发展迅速132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133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133

二、资产管理141

三、负债管理144

四、资产负债联合管理147

五、中间业务管理理论149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与发展方向150

一、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150

二、规避利率风险的创新151

三、技术创新153

四、电子时代的银行154

五、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155

第六节 商业银行的危机与监管160

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160

二、信息不对称增大贷款风险及其解决办法164

三、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银行业监管新问题166

四、巴塞尔资本协议170

第七节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与收缩173

一、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前提条件174

二、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过程174

三、存款收缩过程176

四、存款乘数178

五、货币乘数179

第五章 中央银行184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184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84

二、中央银行的发展185

三、中央银行在中国的发展187

第二节 中央银行体制比较188

一、中央银行的所有制形式188

二、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189

三、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190

四、中央银行的管理体制191

五、特殊的中央银行制度193

六、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4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196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196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197

三、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199

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202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202

二、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205

三、财政赤字和基础货币208

第五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212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212

二、货币政策工具216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223

四、货币政策的效果230

五、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实施的主要货币政策233

六、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发展与新变化238

第六章 金融抑制、深化和创新249

第一节 金融抑制249

一、金融抑制的根源249

二、金融抑制的手段和表现250

三、金融抑制的后果252

第二节 金融深化253

一、金融深化的出发点——“实际货币需求”253

二、金融深化的内容254

三、金融深化的理论贡献256

四、金融改革的实例258

五、金融深化的争论和反思260

六、金融深化论对我国的借鉴262

第三节 金融创新263

一、金融创新的动因264

二、金融创新理论266

三、金融创新的内容271

四、金融创新的影响276

五、过度创新与监管缺失带来的风险280

第四节 中国的金融改革281

一、“大一统”模式的金融体系281

二、我国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282

三、金融调控监管机制的改革287

四、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289

五、金融业务、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的革新299

第七章 货币理论(上)306

第一节 基础货币306

一、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306

二、准备金方程式的推导308

三、基础货币变化的根本原因309

四、有关概念311

第二节 货币乘数312

一、影响超额准备金比率的因素312

二、影响公众通货持有比率的因素313

三、影响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的因素314

四、货币乘数的其他形式314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外生论与内生论321

一、货币供给的外生论与内生论的内涵321

二、主流的货币供给外生论322

三、托宾等的货币供给新论322

四、温特劳布-卡尔多的内生货币理论330

五、莫尔的水平主义供给理论330

第四节 中国的货币供给333

一、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定义及其乘数333

二、基础货币的影响因素333

三、货币乘数336

四、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间的互动关系337

五、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讨论338

第八章 货币理论(中)342

第一节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342

一、现金交易数量说342

二、现金余额数量说343

三、古典宏观经济模型345

第二节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348

一、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348

二、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352

第三节 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发展354

一、鲍莫尔模型355

二、惠伦模型357

三、托宾模型360

四、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模型363

第四节 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365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366

二、实证研究368

三、货币主义者的传送机制370

四、货币主义者的理论框架371

第五节 理性预期的货币理论374

一、理性预期之前的几种预期及非理性预期的原因374

二、理性预期理论375

三、有效市场理论376

四、卢卡斯批判与理性预期革命377

第六节 中国的货币需求379

一、中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379

二、中国货币需求的微观基础382

第九章 货币理论(下)390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和分类390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390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391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393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395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395

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397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400

四、中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及解释403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408

一、通货膨胀“促进论”与“促退论”的争论409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412

三、通货膨胀与产出关系的实证研究414

四、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415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416

一、需求政策416

二、收入政策417

三、供给政策418

四、结构调整419

第五节 通货紧缩理论420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420

二、凯恩斯关于通货紧缩的理论422

三、奥地利学派的理论423

四、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424

五、货币主义的理论分析426

六、萨缪尔森、布坎南、瓦格纳等人的“滞—缩”理论426

七、克鲁格曼的通货紧缩理论428

八、伯纳克的信贷中介成本理论430

编著者说明434

第二版说明435

主要参考文献4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