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讲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广仁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17743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49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468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医学的概念和学科属性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和发展4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3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26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8
第一节 精气学说28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29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33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7
第二节 阴阳学说38
一、阴阳的概念39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6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5
第三节 五行学说64
一、五行的概念64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6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77
第四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85
一、中医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基础86
二、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式86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92
第一节 精92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93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9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96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97
第二节 气100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100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103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104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107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111
第三节 血119
一、血的基本概念120
二、血的生成120
三、血的运行121
四、血的功能123
第四节 津液123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124
二、津液的代谢124
三、津液的功能127
第五节 神128
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128
二、人体之神的生成129
三、人体之神的分类130
四、人体之神的作用131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132
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132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134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35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137
第三章 藏象139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139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140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142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144
四、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144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相互关系146
第二节 五脏146
一、心147
附:心包络154
二、肺154
三、脾162
四、肝169
五、肾179
附:命门189
第三节 六腑191
一、胆192
二、胃194
三、小肠196
四、大肠197
五、膀胱198
六、三焦199
第四节 奇恒之腑203
一、脑203
二、女子胞205
附:精室206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207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207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21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16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220
第四章 经络223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223
一、经络的概念223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227
第二节 十二经脉230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230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231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233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234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235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236
第三节 奇经八脉241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242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机能242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243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245
一、经别246
二、别络247
三、经筋248
四、皮部249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249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249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53
第五章 体质256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256
一、体质的概念257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261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263
一、精气血津液是体质形成的基础263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265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269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269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270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276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276
二、阐释发病原理277
三、解释病理变化278
四、指导辨证278
五、指导治疗279
六、指导养生281
第六章 病因282
第一节 六淫284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285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285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286
第二节 疠气293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293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294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294
第三节 七情内伤295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295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296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97
第四节 饮食失宜301
一、饮食失宜的概念302
二、饮食失宜的分类和致病特点302
第五节 劳逸失度305
一、过劳305
二、过逸306
第六节 病理产物307
一、痰饮307
二、瘀血310
三、结石313
第七节 其他病因314
一、外伤315
二、诸虫316
三、药邪318
四、医过319
五、先天因素320
第七章 发病322
第一节 发病原理323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324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329
第二节 发病类型331
一、感邪即发331
二、徐发332
三、伏而后发332
四、继发333
五、合病333
六、复发333
第八章 病机336
第一节 基本病机339
一、邪正盛衰340
二、阴阳失调345
三、精气血津液的失常357
四、内生“五邪”382
第二节 疾病传变389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389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399
第九章 防治原则402
第一节 预防402
一、预防与养生的概念及关系402
二、预防原则——治未病403
第二节 治则409
一、治则与治法的概念和关系409
二、治病求本的概念及其与治则治法的关系410
三、临床常用的治疗原则411
附:中医基础理论关键名词术语索引430
热门推荐
- 2714389.html
- 2496542.html
- 546632.html
- 2996517.html
- 644852.html
- 3527494.html
- 3630485.html
- 3379528.html
- 2186213.html
- 7055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82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90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91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126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85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96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1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64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4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1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