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
  • 庞元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2892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发展内涵的新揭示1

一 国外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观的演变1

(一)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2

(二)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3

(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6

(四)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7

二 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科学发展观10

(一)对于什么是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11

(二)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做出了科学分析13

(三)对于怎样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探索17

(四)对于怎样评价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23

三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表述26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27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29

(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30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32

(五)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34

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35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36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37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38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40

五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40

(二)建立发展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41

(三)改变增长方式,坚定实施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战略42

(四)建立社会核算体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44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45

第二章 发展阶段的新定位48

一 先驱者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48

(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49

(二)列宁:共产主义的低级、中级阶段和最高阶段50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设想5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历程52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5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涵义54

(三)“三步走”战略构想和小康社会目标55

三 全面小康:发展阶段的新定位59

(一)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新定位的时空坐标60

(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新定位的价值诉求63

(三)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74

第三章 发展主体的新阐述79

一 新科技革命与西方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79

(一)西方社会群体结构变化深层原因分析79

(二)中间阶层与西方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82

二 科学地把握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85

(一)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86

(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方法具有互补性89

三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92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92

(二)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变化深层原因96

(三)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及其历史定位98

四 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101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102

(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104

(三)发展主体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享有者107

一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现状109

第四章 发展动力的新概括109

(一)西方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110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动力理论112

(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115

二 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117

(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17

(二)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是我党的优良传统120

(三)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迫切要求理论创新122

三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25

(一)科技创新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125

(二)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129

(三)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131

四 制度创新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133

(一)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的重要力量133

(二)制度创新是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政治文明的直接力量135

(三)制度创新是培育文化环境,推动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137

五 文化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139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39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创新极为重要的任务141

(三)文化创新是一切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先导143

第五章 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46

一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46

(一)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147

(二)对人类技术社会形态特征的认识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150

(三)对经济特征的认识上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53

二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156

(一)以苏为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157

(二)拨乱反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新认识161

(三)承前启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168

三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170

(一)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72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75

(三)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最大的政治优势176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证178

(五)能否保持先进性直接决定着我党的兴衰成败179

(六)必须不断提高党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180

四 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研究181

(一)“三个规律”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181

(二)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研究的认识183

(三)如何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185

第六章 发展制度的新安排189

一 制度安排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189

(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制度内涵190

(二)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2

(三)制度安排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193

(一)经济体制的探索194

二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探索194

(二)政治体制的探索201

(三)文化体制的探索209

三 社会发展要求制度创新212

(一)彻底清除体制性障碍,冲破旧体制束缚212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自发相协调建立新体制214

(三)按生产力标准和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218

第七章 发展战略的新部署221

一 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发展221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221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容224

二 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纲领225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背景225

(二)人才强国战略新纲领的阐述228

三 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推进232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实践和思路232

(二)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特点234

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237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主要成就237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240

(一)改革战略的成就与问题245

五 改革战略的新举措245

(二)改革战略的新布局247

六 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进展248

(一)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新形势248

(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51

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内涵254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254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发展256

第八章 发展道路的新设计260

一 发展道路的理论分析与中国的探索历程260

(一)发展道路的理论涵义260

(二)发展道路的研究视角261

(三)当代中国的探索历程263

二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完整内涵267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基本内容268

(二)新型工业化:新设计的核心269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路径273

三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现实基础277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国情基础278

(二)发展道路新设计的世界局势279

(三)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约束因素282

四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理论支撑289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指导思想289

(二)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基本原则291

(三)发展道路新设计的思维特征292

第九章 发展机遇的新判断299

一 机遇及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99

(一)机遇的本质及其特点299

(二)机遇作用的认识历程300

(三)机遇作用的历史证明303

(四)机遇与中国社会发展305

二 捕捉和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309

(一)抓住机遇,必须善于发现和捕捉机遇309

(二)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把握和利用机遇313

三 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316

(一)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现实依据317

(二)“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哪方面可大有作为320

(三)如何紧紧地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323

四 把握机遇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327

(一)机遇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328

(二)机遇思想揭示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机制,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31

(三)机遇思想揭示了实现社会经济非常规发展的基本途径,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333

第十章 发展目标的新要求335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物质文明335

(一)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335

(二)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338

(三)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341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政治文明343

(一)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34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型政治文明346

(三)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348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351

(一)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52

(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353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356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358

(一)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358

(二)在全面小康中不断推进人的发展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