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庞元正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ISBN:750352892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社会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发展内涵的新揭示1
一 国外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观的演变1
(一)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2
(二)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3
(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6
(四)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7
二 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科学发展观10
(一)对于什么是发展做出了科学的回答11
(二)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做出了科学分析13
(三)对于怎样发展做出了科学的探索17
(四)对于怎样评价发展做出了科学判断23
三 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表述26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27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29
(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30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32
(五)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34
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35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36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37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38
(一)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40
五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40
(二)建立发展机制,提高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能力41
(三)改变增长方式,坚定实施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战略42
(四)建立社会核算体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44
(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45
第二章 发展阶段的新定位48
一 先驱者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48
(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49
(二)列宁:共产主义的低级、中级阶段和最高阶段50
(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设想5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历程52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5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涵义54
(三)“三步走”战略构想和小康社会目标55
三 全面小康:发展阶段的新定位59
(一)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新定位的时空坐标60
(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新定位的价值诉求63
(三)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74
第三章 发展主体的新阐述79
一 新科技革命与西方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79
(一)西方社会群体结构变化深层原因分析79
(二)中间阶层与西方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82
二 科学地把握阶级分析方法与阶层分析方法85
(一)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86
(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方法具有互补性89
三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92
(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主体的新变化92
(二)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变化深层原因96
(三)当代中国发展主体及其历史定位98
四 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101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102
(二)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发展主体的积极因素104
(三)发展主体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财富的享有者107
一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现状109
第四章 发展动力的新概括109
(一)西方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110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动力理论112
(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中国115
二 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117
(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117
(二)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是我党的优良传统120
(三)当代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迫切要求理论创新122
三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25
(一)科技创新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125
(二)科技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动力129
(三)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131
四 制度创新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133
(一)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物质文明的重要力量133
(二)制度创新是完善政治体制,推动政治文明的直接力量135
(三)制度创新是培育文化环境,推动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137
五 文化创新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139
(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139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创新极为重要的任务141
(三)文化创新是一切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先导143
第五章 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46
一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146
(一)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147
(二)对人类技术社会形态特征的认识由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150
(三)对经济特征的认识上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53
二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156
(一)以苏为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探索157
(二)拨乱反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重新认识161
(三)承前启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入思考168
三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170
(一)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72
(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75
(三)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最大的政治优势176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保证178
(五)能否保持先进性直接决定着我党的兴衰成败179
(六)必须不断提高党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180
四 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研究181
(一)“三个规律”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181
(二)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研究的认识183
(三)如何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185
第六章 发展制度的新安排189
一 制度安排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189
(一)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制度内涵190
(二)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2
(三)制度安排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193
(一)经济体制的探索194
二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制度探索194
(二)政治体制的探索201
(三)文化体制的探索209
三 社会发展要求制度创新212
(一)彻底清除体制性障碍,冲破旧体制束缚212
(二)政府主导与社会自发相协调建立新体制214
(三)按生产力标准和以人为本推进制度创新218
第七章 发展战略的新部署221
一 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发展221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221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新内容224
二 人才强国战略的新纲领225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及背景225
(二)人才强国战略新纲领的阐述228
三 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推进232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实践和思路232
(二)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新特点234
四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237
(一)区域发展战略的提出和主要成就237
(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格局240
(一)改革战略的成就与问题245
五 改革战略的新举措245
(二)改革战略的新布局247
六 对外开放战略的新进展248
(一)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发展和面临的新形势248
(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251
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内涵254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254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发展256
第八章 发展道路的新设计260
一 发展道路的理论分析与中国的探索历程260
(一)发展道路的理论涵义260
(二)发展道路的研究视角261
(三)当代中国的探索历程263
二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完整内涵267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基本内容268
(二)新型工业化:新设计的核心269
(三)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路径273
三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现实基础277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国情基础278
(二)发展道路新设计的世界局势279
(三)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约束因素282
四 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新设计的理论支撑289
(一)发展道路新设计的指导思想289
(二)发展道路新设计的基本原则291
(三)发展道路新设计的思维特征292
第九章 发展机遇的新判断299
一 机遇及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99
(一)机遇的本质及其特点299
(二)机遇作用的认识历程300
(三)机遇作用的历史证明303
(四)机遇与中国社会发展305
二 捕捉和把握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309
(一)抓住机遇,必须善于发现和捕捉机遇309
(二)抓住机遇,关键在于把握和利用机遇313
三 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316
(一)作出“重要战略机遇期”判断的现实依据317
(二)“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哪方面可大有作为320
(三)如何紧紧地抓住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323
四 把握机遇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327
(一)机遇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理论的328
(二)机遇思想揭示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机制,对于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31
(三)机遇思想揭示了实现社会经济非常规发展的基本途径,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333
第十章 发展目标的新要求335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物质文明335
(一)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335
(二)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338
(三)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强物质文明建设341
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政治文明343
(一)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343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型政治文明346
(三)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348
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351
(一)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52
(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353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要求356
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发展358
(一)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358
(二)在全面小康中不断推进人的发展361
热门推荐
- 691030.html
- 1922971.html
- 664039.html
- 3747652.html
- 394822.html
- 1942049.html
- 3365591.html
- 1230701.html
- 2837393.html
- 31248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845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51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14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99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31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42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27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310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0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