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书法入门必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书法入门必读
  • 刘俊领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金盾出版社
  • ISBN:978750828347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39页
  • 主题词:汉字-书法-基本知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书法入门必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书法史概要1

第一节 仓颉造字——文字的起源1

第二节 甲骨文——书法的根基3

一、甲骨文3

二、金文4

三、石鼓文5

第三节 秦代大篆到今草的演变5

一、大篆5

二、小篆6

三、隶书6

四、章草8

五、今草9

第四节 王羲之及魏晋书法代表人物11

一、王羲之11

二、王羲之的代表作品14

三、魏晋书法14

四、王献之16

五、王珣17

第五节 魏碑18

一、魏碑18

二、魏碑的代表作品18

第六节 隋唐五代书法19

一、隋代19

二、唐代19

三、中唐时期22

四、晚唐时期25

五、五代十国26

第七节 宋四家及赵佶26

一、苏轼26

二、黄庭坚27

三、米芾28

四、蔡襄29

五、宋徽宗——赵佶30

第八节 赵孟頫及元代书法家30

一、赵孟頫30

二、元代著名书法家32

第九节 董其昌及明代书法家32

一、董其昌32

二、明代初期33

三、明代中期33

四、明代晚期34

第十节 神笔王铎及清代书法家34

一、王铎34

二、清代初期35

三、清代中期35

四、清代晚期35

第二章 书法基本常识36

第一节 中国书法的形成和特征36

第二节 中国书法的书体及特点37

一、篆书的特点37

二、隶书的特点38

三、草书的特点39

四、楷书的特点40

五、行书的特点40

第三节 书法与毛笔特性41

一、书法与笔毫的弹力41

二、书体与毛笔特性41

第四节 学习书法过程中容易写错的繁简字42

第五节 屋漏痕坼壁之路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45

一、屋漏痕45

二、坼壁之路46

三、折钗股46

四、锥画沙47

五、印印泥47

第六节 九宫格47

第七节 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49

第八节 中国书法术语53

第九节 笔力72

第十节 颜筋柳骨73

第十一节 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的理解74

第十二节 书法艺术的神韵美76

第十三节 书法的艺术魅力78

一、灵动的线条78

二、优美的节奏79

三、精巧的组合80

四、妙湛的章法80

五、自然的情感81

六、幽深的意境81

第十四节 笔锋轨迹浅议82

第十五节 入木三分力透纸背84

第十六节 书法创作中的“到位”和“味道”85

第十七节 书法作品的格式85

一、手卷85

二、横批86

三、中堂87

四、对联87

五、屏条88

六、条幅88

七、册页88

八、扇面89

九、镜片90

十、牌匾90

十一、一字书90

第十八节 书法与文学修养90

一、文学为书法之魂90

二、文学为书法之本91

三、文学修养提升鉴赏力91

第三章 中国书法的基本技法93

第一节 国家规定的汉字笔顺规则93

一、横94

二、竖95

三、撇96

四、点96

五、折(提、钩)97

六、其他98

第二节 执笔、运笔、运腕和书写姿势100

一、执笔100

二、五指执笔法102

三、运笔102

四、运腕104

五、书写姿势105

第三节 书法和写字106

一、书法106

二、法书106

三、书法和写字的区别106

四、初学书法从楷书入手107

第四节 汉字基本笔画书写方法108

一、横画108

二、竖108

三、撇108

四、点108

五、横折109

六、捺109

七、提109

八、横折钩109

九、竖钩109

十、横撇109

十一、横钩109

十二、竖弯钩110

十三、撇折110

十四、竖提110

十五、竖折110

十六、撇点110

十七、竖折折钩110

十八、斜钩111

十九、横撇弯钩111

二十、横折提111

二十一、弯钩111

二十二、横折弯钩111

二十三、竖弯111

二十四、横折弯112

二十五、横折折折钩112

二十六、横斜钩112

二十七、横折折撇112

二十八、竖折撇112

二十九、竖折折112

三十、横折折113

三十一、横折折折113

第五节 楷书的规律113

一、“点”113

二、动感114

第六节 汉字笔画的书写规律115

一、组合点的规律115

二、笔画接笔规律116

三、粗细平衡规律116

四、重画变化规律117

五、主笔优先规律117

六、斜捺作主笔的组合规律117

第七节 捻管小议119

第八节 “永”字八法120

一、“永”字八法的原文120

二、“永”字八法的解释120

第九节 中锋、侧锋和偏锋121

一、中锋121

二、侧锋121

三、偏锋122

四、中锋用笔122

五、中锋与侧锋的关系122

第十节 露锋与藏锋124

一、露锋124

二、藏锋124

三、露锋与藏锋的关系124

第十一节 方笔和圆笔125

一、方笔125

二、圆笔125

三、方笔和圆笔的关系125

第十二节 战笔126

第十三节 空中摇笔127

第十四节 线条的掌握128

一、质感128

二、力感128

三、立体感129

四、动感129

五、节奏感130

第十五节 提按是线条的主干线131

第十六节 笔法墨法结构章法132

一、笔法132

二、墨法134

三、间架结构135

四、章法135

第十七节 学习书法过程中的误区和病笔137

一、导致误区的根本原因137

二、造成病笔的主要因素141

第十八节 发力与锋变143

一、锋变144

二、发力不同锋变各异145

第十九节 速度与墨色、书体、风格、节奏145

一、笔速与墨色145

二、笔速与书体146

三、笔速与风格146

四、笔速与节奏147

第二十节 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147

第二十一节 蔡邕《九势》148

第二十二节 个性与书法风格151

一、性格152

二、气质152

三、能力153

第二十三节 初学书法的一般步骤155

一、读帖155

二、描摹155

三、临帖155

四、背帖156

五、出帖157

六、创作157

第四章 临帖158

第一节 选帖和临帖的境界158

一、选帖158

二、临帖的境界159

第二节 临帖时残缺字的处理161

第三节 入帖和出帖162

一、入帖162

二、出帖164

三、入帖和出帖的关系164

第四节 悟帖165

第五节 临帖与摹帖166

一、临帖166

二、摹帖167

三、临帖和摹帖的关系168

第六节 碑和帖169

一、碑169

二、帖169

三、碑和帖的区别169

四、碑学与帖学的关系170

第七节 空仿的作用171

第八节 学习书法必须临摹“古碑帖”173

第九节 形似和神似174

第十节 学好书法的六个难关176

一、难在用笔176

二、难在结构176

三、难在墨法177

四、难在章法177

五、难在意境178

六、难在统一179

第五章 中国书法题款基本常识180

第一节 书法作品的题款180

一、题款180

二、题和跋180

三、单款180

四、穷款180

五、双款181

第二节 印章187

一、姓名章187

二、闲章188

第三节 钤印技巧189

一、印章的大小189

二、印章的数量190

三、印章的位置190

四、印色的轻重190

五、风格的和谐190

第四节 印章的作用191

一、增添色彩191

二、平衡稳定191

三、拦边聚气191

第六章 笔墨纸砚以及辅助材料192

第一节 笔192

一、毛笔的分类192

二、毛笔四德194

三、毛笔的使用195

四、毛笔的保养196

第二节 墨196

第三节 纸198

一、按加工方法可分为宣纸原纸和加工纸198

二、按纸面洇墨程度分:生宣、半熟宣和熟宣199

三、按原料分为棉料、净皮、特净皮三大类199

第四节 砚200

第五节 辅助材料203

一、书画毛毡203

二、笔掭204

三、臂搁204

四、笔架204

五、笔?205

六、笔筒205

七、笔洗206

八、墨床206

九、墨匣206

十、镇纸206

十一、水注207

十二、砚匣207

十三、诗筒207

十四、印章207

十五、印盒208

十六、印泥208

第七章 书法的最高境界“雅俗共赏”209

第八章 书品与人品213

第九章 中国书法的继承和发扬2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