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1卷 五四-1960年代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1卷 五四-1960年代
  • 黄万华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92536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529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现代文学-文学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当代文学-文学史-中国-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1卷 五四-1960年代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1917—1937.7

第一章 早期新文学3

第一节 新文学的产生3

蓄势:晚清民初的文学变革 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文学变革的思想资源 “三界革命”主张及其影响 语文革新思路的展开 域外作品翻译的兴盛  大众传媒影响下文学建制的变化 近代报业的发展 稿酬制度的建立 职业撰稿人、自由办刊人队伍的形成文学革命的过程 语言变革包含的思想革命 文化守成主义对新文学观念、思路调整的影响 周作人等的文学主张 “五四”文学革命精神及其历史评价第二节 早期新诗20

胡适新诗的主张和实践29

新诗和古典诗语的沟通29

小诗派的形成29

冰心的诗29

宗白华的诗29

湖畔诗人的情诗29

新诗产生的意义29

第三节 “为人生”的小说创作29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艺术取向39

从问题小说到人生写实小说39

冰心、王统照的小说39

许地山的小说创作39

叶圣陶的小说39

许钦文和台静农39

王鲁彦的小说创作39

第四节 郭沫若、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的创作39

创造社 浪漫精神高扬下的变异49

郭沫若的诗 诗歌美学观的变化 “泛神论”的诗化和《女神》的时代性 两种想象力的驰骋自由体诗的创造49

郁达夫的小说 “自叙传”的创作观念 自伤自悼中的艺术升华 青年失败者的形象 独异的叙事风格49

第五节 李金发和象征诗派49

象征主义的本土诠释54

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54

李金发的诗作 象征主义的率先实践54

穆木天等的诗作54

第六节 闻一多、徐志摩和新月诗派54

新月诗派的界说63

新月诗派的艺术追求63

闻一多的诗作 注重形式的唯美追求 抒情的客观化 东方情怀和现代意识的结合63

徐志摩的诗 自由性灵的呈现 意象和语言63

朱湘的诗作63

第七节 周作人、朱自清和现代散文的产生63

现代散文的多种流脉69

“随感录”开启的杂文创作69

“美文”和“言志”小品69

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东方趣味观的表达 娓谈体式的开启69

朱自清的散文69

冰心的散文69

第八节 现代话剧的产生69

“五四”前后现代话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73

欧阳予倩的剧作73

丁西林的喜剧创作73

洪深的剧作73

第二章 鲁迅73

第一节 《呐喊》和《彷徨》73

鲁迅“启蒙主义”的深刻性 对启蒙和启蒙者的质疑80

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80

小说形式实验的广泛性80

艺术表达的回旋性 “反讽”的结构原则80

第二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80

《野草》的基本结构和鲁迅哲学85

“独语”中的灵魂逼视85

散文诗的成熟体式 85

《朝花夕拾》闲话风的精神追求和艺术韵味85

第三节 杂文和《故事新编》85

杂文体式和早期杂文97

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杂文集名和社会面影 “首在立人”中的批判性 杂文艺术思维的成熟 自由创造的杂文形式和杂文语言97

《故事新编》的集大成性97

第三章 左翼文学创作97

第一节 政治对峙中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格局97

文学政治化的历史启示101

左翼文学思潮同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对峙101

左翼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历史特征101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创作格局101

第二节 茅盾101

茅盾创作的理性色彩107

《蚀》三部曲的开拓性107

《子夜》的史诗性质和世态小说笔趣107

《霜叶红似二月花》圆润精致的艺术表现107

宏阔而多姿的艺术结构107

堪称大家的散文艺术107

第三节 左翼小说创作107

早期左翼小说的浪漫蒂克和蒋光慈的创作118

柔石小说的人性关怀118

茅盾影响下的社会剖析派118

吴组缃的小说创作118

沙汀的乡土讽刺小说118

艾芜小说 从边地到四川乡土社会118

丁玲的创作 从左联到延安时期118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118

第四节 田汉、夏衍等的剧作118

左翼戏剧运动126

田汉剧作 广采博取中的“新浪漫主义” 富有时代色彩的抒情性126

夏衍剧作 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创作立场 创作模式的成功“转移” 简约、厚实、含蓄的艺术风格126

第四章 京派文化影响下的文学126

第一节 老舍126

老舍小说的世界性和乡土性134

文化视角和市民世界134

老舍后期小说的变化134

京味幽默和口语文学化134

老舍创作的价值134

第二节 京派和京派作家创作134

京派的两种概念142

京派小说的特点142

废名小说的哲思追求和审美创造142

萧乾 朱光潜 林徽因142

第三节 京派大师沈从文142

沈从文的文学气质和创作变化154

“城”“乡”相遇而对峙的小说题旨154

沈从文后期小说的变化154

文体自由性和叙事结构的多样化154

多种语言资源的融汇154

沈从文的散文世界154

第五章 海派影响下的文学创作154

第一节 戴望舒与现代派诗歌154

现代诗派的艺术追求164

戴望舒现代诗的三个时期 从早期象征主义到成熟的现代主义164

何其芳诗文的唯美至情164

卞之琳诗艺的现代性 主智和“隐匿”164

第二节 施蛰存、穆时英和现代派(新感觉派)小说164

海派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173

穆时英的洋场小说173

施蛰存和《现代》杂志173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中国本土精神和西方现代主义的交汇173

第三节 通俗小说和刘云若、张恨水的创作173

雅俗的对举意义和格局的演变186

“五四”前夕独占文坛中心的通俗小说186

新文学压力下通俗小说的调整和成熟186

刘云若 “通俗小说领袖群伦的巨匠”186

张恨水 通俗文学经典性作品的提供186

武侠小说的繁荣发展186

第六章 巴金、曹禺等独立作家的创作186

第一节 巴金186

巴金早期小说的“革命”情结193

《家》对中国“家”文化的解构193

《憩园》和《寒夜》的悲剧艺术193

第二节 曹禺193

《雷雨》的悲剧意蕴203

《雷雨》奠定的曹禺剧作风格203

《日出》到《原野》的新探索203

《北京人》:曹禺的巅峰之作203

曹禺的戏剧观及其对中国话剧的影响203

第三节 李劼人、丰子恺等的创作203

李劼人的“大河小说” 风俗世情和人性剖析结合中的历史叙事1945

丰子恺的散文1945

中编(1937.7—1945

第七章 战争制约下的文学思潮运动和延安文学211

第一节 世界战争文化格局中的战时中国文学思潮和创作格局211

战时文学思潮的基本走向 文学和政治关系的紧张化218

文学多中心机制的形成218

战时中国文学艺术质量的提升218

第二节 延安文学218

延安文学的性质225

延安整风前的文学225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 延安历史语境中党的文学的建设225

《白毛女》和《王贵与李香香》 意识形态化趋势中的文学“寻根”225

第三节 赵树理225

赵树理出现的背景233

大众化和政治化纠结中的赵树理方向233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233

现代评书体的民间自在性233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追求233

第八章 国统区文学233

第一节 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234

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追求240

萧红的创作 回忆美学中的“萧红体” 丰富的生命感觉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240

第二节 艾青、七月派诗歌和其他诗人创作240

艾青 左翼诗潮和现代派诗潮的统一 对农民、中国命运现代性追问中的诗歌意象 从生命感觉出发的艺术形式追求252

七月诗派的流派特征和成就252

田间和臧克家252

第三节 路翎和七月派小说252

七月派小说的追求256

丘东平的战地小说256

路翎小说形象和美感的异质性256

第四节 西南联大——战后诗人群和冯至、穆旦的诗256

西南联大诗人群:战争中的生命体验 哲思 自我搏斗275

冯至的诗 “五四”“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生命的沉思《十四行诗集》275

冯至散文集《山水》和小说《伍子胥》275

穆旦的诗 生命被围的自觉意识 穆旦式的自我拷问 诗形象的现代生活化275

战后青年诗人群的创作275

第五节 徐訏、无名氏等的新浪漫(主义)小说275

新浪漫小说 现实主义文学潮流外个人化、唯美化的创作思潮289

徐訏40年代的小说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 多种雅俗因素的融合 批判性、建设性兼容的浪漫主义289

徐訏五六十年代的小说 自由主义的文学立场 俗世人生的观照 “终极关切”的追寻 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实践289

无名氏的小说创作 个人性的浪漫主义传奇风格289

无名氏《沉思试验》的文化哲思 长篇巨构《无名书稿》289

鹿桥的《未央歌》289

第六节 林语堂、梁实秋的创作289

论语派和林语堂《论语》时期的写作304

战时和战后林语堂的文学业绩 对现代文学开放性格局的拓展 作为“文化使者”的创作 创作的本土、传统风格 对西方/东方二元对立的深刻消解 梁实秋和《雅舍小品》第七节 国统区的话剧创作304

戏剧时代的两股创作潮流310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310

阳翰笙的历史剧310

袁骏、陈白尘和吴祖光310

第八节 香港地区早期新文学310

新旧文学的并存320

“中原”心态和本地化进程纠结中的战时香港文学320

侣伦小说的香港本土性320

鸥外鸥、柳木下诗歌的战时现代性和香港都市性320

港岛传奇小说的创作320

第九章 日占区文学320

第一节 东北沦陷区文学321

东北沦陷初期的文学 北满作家群的创作329

东北沦陷中期的文学 文选文丛派的创作(山丁、秋萤、袁犀、梅娘) 艺文志派的创作(爵青、小松、疑迟)329

东北沦陷后期的文学 女作家群的创作329

第二节 华北沦陷区文学329

校园文学开始的文坛复苏 吴兴华的诗作 张秀亚的小说336

散文随笔的创作 周作人 南星336

毕基初的小说336

关永吉和“乡土文学”336

北派通俗小说336

第三节 上海“孤岛”和沦陷时期文学336

上海“孤岛时期”的戏剧创作(于伶、阿英)348

上海沦陷时期的刊物格局348

唐弢的小说348

钱锺书的小说 学者的渊博和睿智348

师陀的小说348

杨绛的创作348

李健吾的剧作348

诗领土社和沦陷区现代派诗潮348

第四节 张爱玲348

边缘性的战争人性体悟357

小说创作的女性气度357

雅俗、古今的沟通357

散文世界的丰富层面357

战后的创作357

苏青357

第五节 杨逵、吴浊流和日据时期台湾文学357

新文学的发生和赖和的创作370

《台湾文学》和《文艺台湾》的两种立场 370

杨逵、吴浊流的抵抗小说370

吕赫若、张文环的家族、风俗小说370

龙瑛宗的小说370

下编(1945—1960年代后期)370

第十章 中国大陆文学370

第一节 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370

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背景下的中国大陆大学379

文学体制的建立379

从批判胡风文艺思想到胡风“反革命集团”案379

从批判电影《武训传》开始的社会批判运动模式379

“双百方针”和知识分子政策379

文学政治化的日益狭窄379

新民歌运动呈现的“民间”379

理论批评和创作的“突围”379

第二节 诗歌379

颂歌、战歌的流变385

郭小川诗作 政治化环境中的生活思索385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385

闻捷 李瑛385

第三节 小说(上)385

乡土文学的转型395

孙犁的乡土抒情小说395

周立波 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395

柳青 《创业史》的突破395

革命战争题材小说的特征395

《红日》和《林海雪原》395

第四节 小说(下)395

历史叙事模式的重构405

《红旗谱》《三家巷》《青春之歌》等的革命历史叙事405

无产阶级文学叙事的进和退405

文学一体化缝隙中的另类小说叙事405

“百花时期”和“调整时期”的小说405

第五节 散文与戏剧405

散文流脉的单一化410

“百花”时期的散文创作 “干预生活”的批判性意识410

“调整”时期的散文创作 杨朔 秦牧 刘白羽410

戏剧创作410

第十一章 台湾文学410

第一节 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410

战后台湾文学转折时期的界说420

三个文学课题420

台湾当局对文艺的控制420

“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420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革命性意义420

文学刊物的多元形态420

台湾省籍作家的乡土文学创作420

第二节 诗歌(上)420

战后诗歌发展概况 战歌、颂歌中的突围434

蓝星诗社 自由创作的主张434

覃子豪 台湾战后新诗的播种者434

余光中 用“现代”提升“传统”、用“传统”拓展“现代”的诗歌观念 艺术生命蜕变中的诗作434

罗门 都市诗和战争诗中的知性追求434

蓉子 战后第一位台湾女诗人434

第三节 诗歌(中)434

现代派的成立442

纪弦 诗生命的自信 主知的追求442

郑愁予 无所为而为的诗观 东方化的现代感442

杨牧 抒情叙事融合中的传统回归442

第四节 诗歌(下)442

创世纪诗社的现代诗视野453

洛夫诗作 诗魔”和“诗禅”从艺术个性出发而“回归”传统453

痖弦诗作 文化离散中的记忆塑像 “可感”“不可解”的诗世界453

商禽 张默 叶维廉453

第五节 小说(上)453

小说多元典律空间的初步拓展463

国民党意识形态背景下的小说 《马兰自传》和《旋风》463

“中原乡土叙事”和“台湾乡土叙事”463

朱西宁 原乡视野和现实讽喻463

司马中原的乡野传奇463

钟理和的“原乡”叙事463

张深切 乡土叙事的价值取向463

钟肇政 开放中的乡土“史诗”视野463

第六节 小说(中)463

从《现代文学》起步的台湾小说转型473

白先勇 “台北人”和“纽约客”形象中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类悲悯感 《孽子》的家国想象 开阔多样的现代小说技巧473

欧阳子 心理分析小说的大胆探索473

王文兴 题旨的反叛性和语言的实验性473

陈若曦 超现实世界的探索473

七等生 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融合473

第七节 小说(下)473

多种流脉中的女性小说488

林海音 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揭示488

聂华苓 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互补488

於梨华 旅外文学的开拓者488

孟瑶 小说的多面手488

郭良蕙 言情中的女性关怀488

60年代通俗小说的浪潮 琼瑶 古龙 高阳488

第八节 散文488

战后散文的三种类型 三代作家497

张秀亚 乡愁散文的突破497

琦君 童真之真和淡泊之智中的传世之作497

第二代散文家创作的多元格局497

现代艺术创新中的第三代散文家497

余光中 散文革命的主张和实践497

许达然 承前启后的乡土散文497

杂文变革的开始497

第九节 戏剧497

战后戏剧概况 三支戏剧队伍 小剧场运动502

李曼瑰 “台湾现代戏剧之母”502

姚一苇 现代和传统结合中的戏剧创新502

第十二章 香港文学502

第一节 文学思潮和创作格局502

战后初期左翼文学在香港的主导507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接纳和南来文人的“定居”507

左右翼政治对峙中的创作“突围”507

香港文学“主体性”的建设 人文生态和香港意识507

第二节 小说(上)507

战后小说的本土化进程 市民意识的认同和家国意识的萌生516

舒巷城 最具香港乡土特色的小说516

南来作家和香港小说成长的轨辙516

徐速 新文艺的通俗化516

刘以鬯 实验小说的成功实践516

第三节 小说(下)516

香港文学本地化进程中的新武侠小说522

梁羽生 新武侠小说的开业宗师522

金庸 “本土文学”传统的丰富和发展522

历史小说创作 南官搏 董千里522

第四节 诗歌、散文522

两个诗人群落 两种诗潮528

力匡、马朗等的诗作528

叶灵凤等的散文528

话剧展开的三种脉络528

后记5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