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
  • 吴景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7078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02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文学研究-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批评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生态理论的提出及当下中国生态批评研究现状1

一 论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2

二 论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4

三 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18

第一章 生态批评的理论范畴与内涵界定21

第一节 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21

一 生态批评的内涵21

二 生态文学的界定23

三 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学的关系25

第二节 生态批评对文学创作观念的影响27

一 自然描写:从“附庸”、“点缀”到无法回避的“生存境遇”27

二 艺术原则:从“典型化”到“生态性”30

三 文学内涵:从“文学是人学”到“文学是生命学”33

四 审美风格:从“欠然状态”到“诗意澄明”34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批评的精神资源36

一 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36

二 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45

三 西方生态伦理思想48

四 西方生态文学创作60

第四节 生态批评视域中20世纪中国文学宏观考察69

一 “五四”文学中的“生态潜流”72

二 30年代文学中的“自然关爱”74

三 40年代文学的“生命哲学”追求75

四 十七年及“文革”文学中的“异化自然”76

五 新时期文学“自然之维”的“潜在”恢复77

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文学的“自觉”78

第二章 五四文学:历史功利性主潮下潜隐的生态智慧82

第一节 泛神论:领悟自然的和谐统一82

一 郭沫若:泛神论与《女神》的自然之魅83

二 宗白华:小诗与自然天地的深切体悟89

三 冰心、王统照:自然万物融会的爱与美94

第二节 浪漫主义诗学:自然崇拜倾向中的生态智慧105

一 郁达夫:记游天下的自然之爱105

二 徐志摩:康桥情结的自然迷恋111

第三节 禅佛伦理美学: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的普世伦理117

一 许地山的万物悲悯情怀118

二 丰子恺的关爱众生123

三 废名的生命整体意识128

第三章 30年代文学:科学主义大潮下潜伏的生态人文主义流脉137

第一节 “科玄论战”中柏格森哲学的生命冲动137

一 “科玄论战”的背景:唯科学主义的产生137

二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生命关怀140

第二节 《昆虫记》的译介与生物小品创作潮流的兴起143

一 周氏兄弟对法布尔《昆虫记》的译介与关注144

二 周建人的“大自然”之歌148

三 贾祖璋的生物小品创作153

四 生物小品:生命之美的敬畏与关爱158

第三节 京海论争:城乡制约下的伦理、美学冲突161

一 1933:“京海论争”与“大地伦理”162

二 都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异164

三 “京海论争”中的人性生态167

第四节 沈从文与“边地生态学”的建构170

一 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境界170

二 人与自我的超功利性和非社会化倾向172

三 人与人的和谐亲近情感173

四 自然生态与人性生态共存的乌托邦174

第五节 林语堂:“田园式”都市文化理想175

一 田园:乡村与都市的融汇176

二 现代工商业与人性异化177

三 和谐:人类健康和快乐的根本177

第四章 40年代文学:战争背景中文学的生命存在追寻180

第一节 里尔克及存在主义诗学的影响180

一 创作: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181

二 存在主义诗学:自然万物的诗意源泉182

第二节 冯至:自然映照下的存在之思184

一 个体生命的形而上思考184

二 万物平等与生态整体性的诗意表达185

第三节 九叶诗派:生命意识的哲理反思187

一 穆旦:“土地——根”的哲理反思187

二 郑敏:自然观照的生命反思192

第四节 孙犁的白洋淀人性凝望195

一 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195

二 人性美与自然美的完美融合197

第五章 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文学:政治异化下被征服与改造的自然200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勃兴中的山水自然201

一 冰心、丰子恺:关乎“世道人心”的自然201

二 杨朔、刘白羽:政治“比德”的自然风物205

第二节 政治抒情中自然意识的隐现208

一 碧野、菡子:散文自然景物传统的恢复209

二 秦牧、孙犁:人与自然和谐的渴求213

第三节 右派诗人牛汉的潜在写作216

一 《鹰的诞生》、《麂子》: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与尊重217

二 《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自然生命受损的创伤性体验219

三 《半棵树》、《巨大的根块》:自然生命强力的倾情礼赞222

第六章 新时期至80年代末的文学:自然的“发现”与生态意识的凸显225

第一节 历史反思:知青文学——自然的“返魅”与生态意识的萌动226

一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大林莽》:在征服自然与感悟生态之间犹疑226

二 《树王》、《沙暴》:政治权力对民间朴素生态意识的损毁233

三 《绿叶之歌》:“森林诗人”傅仇的生态忏悔238

第二节 现实批判:报告文学、寻根文学——从自然生态危机到人性生态失衡240

一 《北京失去平衡》、《伐木者,醒来!》等报告文学:对自然生态危机的全面凸显241

二 《最后一个渔佬儿》等寻根小说:传统文化的自然遗风与现代性批判249

三 《野人》、《蛤蜊滩》、《那人站在河岸》等戏剧、小说、诗歌:人性异化视野中的人与自然253

第三节 理想追寻:日趋明朗的生态意识及对生态理想的追寻260

一 贾平凹《商州系列》:敬畏自然的日常生活理想260

二 莫言《红高粱家族》:自然生态与原始生命强力交相辉映的憧憬265

三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关注自然生命的诗意境界268

第四节 民族共生: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生态图景272

一 乌热尔图(鄂温克;东北:萨满教)《老人和鹿》、《七岔犄角的公鹿》:人与自然的“生态启示录”273

二 张承志(回族;西北:伊斯兰教)《北方的河》、《顶峰》:自然同化境界与生命理想的高峰体验276

三 郭雪波(蒙古族;北方:蒙古孛教文化)《沙狐》:自然衰败与人性迷失的深入反思281

第五节 边地风情:边疆文学孕育的生态意识286

一 周涛《巩乃斯的马》:新疆自然万物中的生态意识286

二 马丽华《藏北游历》:西藏的生态意识体验291

三 于坚《避雨之树》:云南边地对生命的欣赏、感恩与敬畏296

第七章 90年代以来的文学:以生态为旨归的现代文明批判与反思301

第一节 生态系列报告文学:生存困惑中对生态世界观的探寻301

一 徐刚、哲夫、李青松:对生存资源枯竭的生态反思302

二 陈桂棣、王治安、何建明: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的悖论311

第二节 生态诗歌:生态意识的自觉诗意表达319

一 于坚(云南)、昌耀(青海)、沈苇(新疆):自然受难时代的生命尊重321

二 李松涛、翟永明:生态问题引发的人类命运深层思考330

三 华海:现代性批判与生态境界追寻333

第三节 生态戏剧:生态危机与戏剧危机的双重探寻337

一 过士行《鱼人》:人类欲望与生态和谐共存的困惑338

二 杨利民《大荒野》:“精神家园”的荒野探寻343

第四节 生态散文:感悟自然的绿色生态智慧347

一 李存葆《大河遗梦》:大气磅礴的文化生态散文347

二 周晓枫《鸟群》、詹克明《世上本无害虫》:动物生态散文与科学生态散文352

三 苇岸《大地上的事》:短小精致的生态系列随笔357

四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痴迷土地的自然诗人366

五 任林举《玉米大地》:大地伦理的生态书写373

六 韩少功《山南水北》:回归自然的生态感悟376

第五节 生态小说:生态文化的形象思维承载382

一 《老海失踪》与《哦,我的可可西里》:从生态危机到人性异化382

二 张炜《九月寓言》:融入野地的生态理想388

三 《狼图腾》与《怀念狼》:尊崇与对抗之间的生态困惑393

四 迟子建:自然“复魅”与现代性反思404

第八章 生态批评的“诗性”之维414

第一节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文学生态品格414

一 尊重自然生态的品格415

二 关怀精神生态的品格415

三 批判、反思的品格417

四 融合审美的生态品格417

第二节 生态批评实践的缺陷418

一 中国哲学传统生态思想研究滞后418

二 生态批评实践尚未得到学界的重视419

三 文化批判与艺术品位亟待提升419

第三节 生态批评的“诗性”诉求420

一 生态学术话语与诗性话语融合的批评体系420

二 审美性与文化性和谐统一的诗性维度421

三 开辟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之路422

结语425

参考文献428

附录一 相关作品年表446

附录二 相关作家简介467

后记5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