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人格新概念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人格新概念 上
  • 出版社: 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 ISBN:753121255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08页
  • 文件大小:206MB
  • 文件页数:64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人格新概念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当代人格危机新动向3

第一章 人格危机的心理层面透视3

第一节 对爱的病态需要3

第二节 对权力、声望和财富的追求8

第三节 病态竞争18

第四节 逃避竞争25

第五节 病态的犯罪感34

第二章 人格问题的外在表现与调查研究45

第一节 贫乏的人际关系45

第二节“宗教热”悄悄兴起53

第三节 旁观者冷漠57

第四节 病态式社会嫉妒症60

一、什么是病态式社会嫉妒症61

二、病态式社会嫉妒症的特征与危害62

三、产生“病态式嫉妒”的原因66

第五节 喜欢他人的“隐私”68

第六节“追星热”之谜71

第七节 青年心理病种种80

一、精神恐惧症80

二、行为盲动症81

三、青春放纵症82

四、“时髦病”84

五、作弊狂潮86

六、“缺钙症”88

七、教育,应无愧于青年89

第八节 中国的男同性恋调查92

一、样本情况92

二、性伴侣93

三、性关系95

四、结论96

第九节 同性恋与双性恋96

一、研究意义与基本假设96

二、样本情况与分组标准96

三、首次性交方面的差异99

四、性伴侣人数的差异99

五、目前性关系维系的差异100

六、婚姻对越轨倾向的抑制101

七、一女参与与多女参与的差异101

八、结论102

第十节 青年人传统家庭观的淡漠102

一、背景与假设103

二、结果104

三、值得讨论的问题105

第十一节 欺人行为——正义的丧失107

第十二节 各国自杀问题116

一、美国的自杀问题116

二、澳大利亚的自杀问题126

三、新西兰的自杀问题131

四、西德的自杀问题135

五、日本的自杀问题137

第三章 人格危机的恶果139

第一节 劫机、绑架、暗杀、爆炸139

一、向社会报复和反抗141

二、还我家园144

第二节 凶杀147

一、为保存名誉而攻击148

二、为死而攻击149

三、为痛快而攻击152

四、为满足欲望而攻击153

第三节 偷窃155

一、“劫富济贫”156

二、你要不给、我就自己得到它156

三、偷来的果子最甜158

四、无言抗议与痴情迷恋159

第四节 诈骗159

一、政治诈骗161

二、刑事诈骗162

第五节 性犯罪167

一、卖淫167

二、流氓奸污169

三、强奸172

第六节 吸毒175

第四章 独生子女的人格问题185

一、令人堪忧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185

二、独生子女人格问题的产生与特点186

三、独生子女人格问题的原因分析189

附录198

研究园地198

中学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198

西安市小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个性品质的比较研究201

一份冲击中国传统教育的报告207

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媒介225

对中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中的“盲点”230

独生子女优越感调查234

非常话题239

逃家女生留下的问号239

溺爱沉思241

做“好孩子”真累243

教育园地245

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人格教育端倪245

美国基础教育中的人格教育248

日本的人格教育250

日本中学的道德教育252

芬兰儿童素质教育254

俄罗斯素质教育中的人格教育257

印度幼儿教育目标简介260

第二篇 中西方人格历史新审视265

第一章 人格的一般历史265

第一节 原始丰富265

第二节 外在的统治270

第三节 自由人格276

第二章 中国的人格历史283

一、孔子的理想人格论283

二、孟子的理想人格论285

三、荀子的理想人格论288

四、老子的理想人格论291

五、庄子的理想人格论292

六、墨子的理想人格论296

七、韩非的理想人格论302

八、关于气质分类的学说306

九、魏晋时期的人生理论309

第三章 外国的人格历史321

一、凡是人的特性,我无不具有321

二、英雄的热情326

三、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329

四、人对人像狼一样331

五、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人权334

六、合理利己主义337

七、萨特的自由的烦恼和绝望341

第四章 当代世界人格概况351

第一节 中国人的人格特征和人格改变351

一、中国人的人格特征351

二、中国人的人格改变373

第二节 当代美国的人格特征381

第三节 当代日本的人格特征389

第三篇 心理学人格流派新界说403

第一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403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及其特点403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403

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特点404

第二节 瓦特生的心理学理论体系405

一、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问题405

二、心理学的效用和方法问题408

三、其他重要的心理学理论410

第二章 新行为主义学派422

第一节 从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与新行为主义的特征422

第二节 托尔曼的目的性行为主义424

一、托尔曼略传424

二、整体的行为及其目的性425

三、中介变量426

四、学习理论428

第三节 赫尔的行为主义432

一、赫尔略传432

二、赫尔的理论体系的建立433

三、赫尔的行为原理434

四、赫尔的继承者437

第四节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438

一、斯金纳略传438

二、斯金纳行为主义体系439

三、斯金纳对有机体的行为的分析441

四、斯金纳的操作强化原理在教学上的应用444

第三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446

第一节 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产生及其特点446

一、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产生446

二、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特点448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451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451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问题456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问题457

四、弗洛伊德的其它学说举隅459

第三节 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修正和发展471

一、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471

二、云恩的分析心理学476

三、新弗洛伊德学说480

第四节 精神分析派心理学的现状482

第四章 新精神分析学派484

第一节 从古典的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484

第二节 沙利文487

一、人格学说487

二、沙利文的神经病理论488

第三节 霍妮489

一、霍妮与弗洛伊德的观点的分歧490

二、基本的焦虑491

三、神经病学说491

第四节 弗罗姆493

一、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493

二、逃出自由说494

第五节 卡丁纳与艾里克森497

一、卡丁纳497

二、艾里克森499

第五章 日内瓦学派501

第一节 日内瓦学派的历史背景501

一、让·皮亚杰的略传501

二、历史背景502

第二节 皮亚杰心理学的基本理论505

一、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505

二、关于认识结构的几个基本概念506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与阶段论507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508

五、发生认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心理起源的学说513

第六章 认知心理学515

第一节 历史背景516

一、社会背景516

二、哲学背景517

三、科学技术背景518

四、心理学背景521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522

一、主要代表人物522

二、研究对象与特点523

三、研究方法526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研究内容简述528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528

二、认知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537

第七章 前苏联人格理论概述540

第一节 走出彼得堡——前苏联人格理论发展概况540

一、萌芽阶段(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540

二、停滞阶段(30年代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41

三、恢复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542

四、发展阶段(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542

五、成熟阶段(70年代末到现在)544

第二节 结构、系统、动机区——前苏联人格理论中的结构——系统观544

一、人、个体和个性544

二、系统观与人格结构546

三、个性倾向性与动机区547

第三节 活动与人格形成——关于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发展阶段学说549

一、个性形成中的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549

二、活动、社会关系系统550

三、个性形成的两个阶段552

第四节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婴儿”——前苏联人格理论的缺陷和生命力554

第八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557

第一节 历史背景557

一、社会背景557

二、哲学背景558

三、科学背景560

四、心理学背景561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要义562

一、主要代表人物562

二、研究对象564

三、研究方法566

四、基本理论568

第三节 人是神圣的——马斯洛的人格理论575

一、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和需要层次论576

二、人的自我实现需要579

三、重建“乌托邦”582

第四节 人是自主的——罗杰斯的人格理论583

一、实现倾向583

二、自我意识、主观经验、现象世界584

三、自我与自主意识的丧失587

四、充分自决的人589

第九章 社会学习理论派590

第一节 社会学习理论的历史前驱591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立场591

二、霍尔和斯金纳的学习论观点592

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几个有关概念594

第二节 早期社会学习理论——对模仿过程的研究594

一、学习过程中的四种因素595

二、模仿机制597

第三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599

一、交互决定论600

二、观察学习论601

三、自我调节论602

四、自我效能论604

第四节 若干社会行为研究605

一、侵犯行为与模仿605

二、满足延宕606

三、利他行为608

第十章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609

第一节 人格结构609

一、本我609

二、自我612

三、超我613

第二节 人格动力616

一、心力616

二、本能616

三、心力的分布和支配617

四、渲泄与反渲泄622

五、意识和潜意识625

六、本能种种626

七、焦虑628

第三节 人格的发展633

一、认同634

二、移位与升华636

三、自我的防御机制639

四、本能的转化645

五、性本能的发展647

第四节 稳定的人格652

第十一章 荣格的人格理论656

第一节 人格的结构656

一、心灵657

二、意识658

三、个体无意识659

四、集体无意识661

五、人格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671

第二节 人格的动力学672

一、心灵: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672

二、心灵能673

三、心灵值674

四、等量原理677

五、熵的原理679

六、行进与回归682

七、能量的输导系统684

第三节 人格的发展过程687

一、个体化687

二、超验与一体化689

三、回归692

四、生命的时期693

第四节 心理的类型695

一、态势696

二、机能697

三、态势与机能的并合698

四、个体的类型699

五、关于态势和机能的现实性思考702

第十二章 人格认知理论705

一、认知理论的产生背景和特点705

二、人格认知理论的基本论点707

三、基本假设和十一条推论709

四、构念与精神病理现象711

五、角色建构贮存测验(RCRT)715

第十三章 人格特质论718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718

一、什么是人格720

二、一种完备的人格理论的标准722

三、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723

四、特质的种类725

五、生成过程726

六、机能自主728

七、健康、成熟的成年人人格730

八、珍妮的信731

第二节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论733

一、因素分析734

二、特质分类737

三、能、外能、情操和态度742

四、人格发展744

五、群体特征745

六、说明程式746

第三节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与人格维度748

一、艾森克人格维度简介748

二、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752

三、神经质的实验心理学研究756

四、外倾、内倾的实验心理学研究759

五、艾森克人格结构765

附录767

人格论坛767

人本主义方法及其健康人格研究综述767

评析西方人格理论的健康观773

论人格理论发展史的一条重要规律780

试论当代西方人格理论的逻辑发展786

西方心理学家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综述792

西方人格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800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806

西方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历程810

第四篇 创新学生人格健康新概念821

第一章 人格概述821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821

一、人格一词的来源821

二、人格的定义822

第二节 人格的多种定义822

一、人格一词的词源和早期历史823

二、中世纪教会神职所采用的意义825

三、历史上的哲学的意义825

四、法律学的意义827

五、社会学的意义827

六、外表样子(生物社会的意义)828

七、心理学的意义829

八、现代的定义及我们自己的看法832

第三节 人格内涵835

第四节 人格要素839

一、人格的一般要素839

二、人格与自我意识841

三、人格与个性846

四、人格与尊严849

五、人格与权利、责任、义务855

第二章 健康人格的概念与标准862

第一节 理想健康人格的概念与研究方法862

第二节 健康人格标准的性质865

第三节 健康人格的现代观点867

一、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867

二、理查德·科恩:理想自我与科学869

三、特德·兰兹曼:美丽而高贵的人870

第三章 健康人格理论的历史发展873

第一节 社会哲学理论中的健康人格873

一、人伦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理想人格873

二、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的理想人格875

三、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理想人格878

四、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理想人格879

第二节 心理学理论中的健康人格881

一、及时体验:格式塔治疗的观点881

二、埃里克·伯恩:相互作用分析和游戏882

三、健康人格:存在主义的观点882

四、阿伯特·埃利斯和理性思维883

五、朱尔金·鲁斯奇:有效的沟通883

六、威廉·布拉茨:独立安全感884

七、解脱:禅宗佛教关于健康人格的观点885

八、行为主义者的健康人格观885

九、心理综合法与健康人格886

十、弗洛伊德主义887

十一、“解除盔甲”的身体与健康人格889

十二、对生存方式的建议889

第三节 人格的正常与反常890

一、“正常”的自然主义起源891

二、不平衡与成长893

三、研究健全状态的实验方法894

四、归纳方法894

五、症状的连续性与过程的间断性895

六、综述897

第四章 人格的张度900

一、适度、过度与零度的人格900

二、人格张度的调整906

三、真实与虚假的人格911

四、良性与恶性的人格912

五、正常与扭曲的人格913

附录916

人格散论916

健康人格的构想916

漫谈人格924

心理应激反应与人格特质927

文化与人格931

文化与人格的理论体系述评938

人格心理剖析944

论心理健康与健康人格951

健康人格:现代中国人的课题954

T型人格957

能力发展与个性倾向959

试论个性的几个问题963

自我意识在人格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969

第五篇 创新学生健康人格新体系977

自主性977

一、自主性:中国当代青年第一主题977

二、从自主到逍遥984

三、重建自主性997

自信心1002

一、自信的内涵1002

二、自信心特征1005

三、自信心的维护与培养1007

四、自信与人生1020

自制力1028

一、自制力:制驭情感、行为的内力1028

二、怎样培养自制力1030

三、“自制”的方法1034

义务感1037

一、义务的概念1037

二、道德义务感1039

三、义务与权利1041

四、义务与爱好1042

五、义务冲突1044

正义感1047

一、正义的内涵1047

二、正义感与正义原则的意义1048

三、正义感的培养1052

四、正义的制度化1054

荣辱感1057

一、荣辱的道德范畴意义1057

二、荣誉感1060

良心1067

一、良心内涵1067

二、良心的性质1068

三、良心的内容1070

幸福观1072

一、什么是幸福1072

二、无产阶级的幸福观1073

良好的性格1076

一、乐观的性格1076

二、坚忍和果敢的性格1077

文明礼貌1079

诚实1081

一、诚实与虚伪1081

二、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1082

三、克服几种错误观点1085

气节1087

一、为什么要讲气节1087

二、无产阶级气节的主要内容1089

三、培养和坚持无产阶级气节的途径1091

勤奋1093

一、什么是勤奋1093

二、为什么要勤奋1095

三、怎样才能做到勤奋1097

谦逊1099

一、谦逊的本质1099

二、谦逊品德的具体表现1101

三、谦逊与坚持原则1102

勇敢1104

一、勇敢的真正含义1104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发扬勇敢精神1106

三、勇敢精神的培养1109

同情1112

一、自我中心的同情1112

二、以他人为中心的同情1115

快乐1118

一、快乐的来源1119

二、快乐的意义和作用1122

三、快乐的表情辨认和体验意识1124

四、如何得到快乐1125

爱国1128

一、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1128

二、爱国主义是基本的道德规范1132

三、爱国主义是重要的政治原则1135

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1137

热爱集体1139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1139

二、集体主义原则的主要内容1141

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1143

真善美1145

一、什么是真善美1145

二、真善美的相互关系1148

三、努力做到真善美的统一1150

决策力1153

一、决策力:抉择最佳方案的技能1153

二、怎样培养决策力1154

三、“决策”的方法1160

挫折承受力1164

一、什么是挫折承受力1164

二、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1165

三、增强挫折承受力1167

四、避免受挫后消极情绪反应1178

五、善用受挫心理防卫方式1182

六、挫折防卫机制的特点1189

竞争意识1190

一、竞争意识的产生与发展1190

二、竞争意识的表现形式1192

三、竞争意识的培养1194

不良人格举要1197

谎言1197

一、伪态与空话1197

二、原始型谎言1198

三、诈骗与逃避1199

四、社会性谎言1199

虚荣心1200

一、弱者的特性1200

二、好胜的性格1200

三、对时髦的欲求1201

伪善1201

一、道德与禁忌1201

二、压抑与补偿1202

三、虚荣的伪善1203

贪欲1204

一、贪欲者的心理1204

二、经济上的贪欲1205

三、贪欲是天生的吗1206

四、贪欲与吝啬1206

人性疏离1207

一、自我感及其丧失1207

二、人性丧失1208

虚荣和野心1208

嫉恨1221

嫉妒1223

贪婪1224

仇恨1225

隐遁1227

焦虑1228

软弱1230

附录1234

哲思故事1234

两个著名护士的故事1234

旅行者的秘密1235

一下打死七个1237

朱迪象明尼吗1239

她熟悉这条路1241

第六篇创新学生健康人格形成与培养新概念1245

第一章 人格形成的社会学理论1245

第一节 个体的社会化1245

一、关于个体社会化的概述1245

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248

三、社会化与早期经验1252

四、社会动机的形成1257

第二节 社会角色1263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1263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1266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1268

第三节 人际知觉的理论1272

一、认同、情感移入和反省1272

二、累加、平均和加权平均1274

三、概念化1275

四、图式加工1276

第四节 人际知觉的规律性1277

一、首因效应1277

二、晕轮效应1278

三、刻板印象1278

四、定势作用1279

第五节 自我知觉1280

一、什么是自我知觉1280

二、自我知觉的产生1280

三、自我知觉的特点1281

第六节 归因论1282

一、什么叫归因论1282

二、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1282

三、归因的偏差1286

第七节 文化对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1288

一、情感、动机与文化1288

二、文化与认识1290

三、文化与性1295

四、文化与变态行为1298

第八节 变迁对人格与社会行为的影响1300

一、文化震荡1300

二、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边际人”现象1302

三、代沟:行为方式的断裂1303

第二章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人格培养1306

第一节 自我发展的阶段1306

一、前社会阶段1307

二、共生的阶段1307

三、冲动的阶段1308

四、自我保护阶段1308

五、遵奉阶段1309

六、自我意识水平:从遵奉到公正阶段的过渡1310

七、公正阶段1310

八、个体化水平:从公正向自主阶段的过渡1312

九、自主阶段1312

十、整合阶段1313

第二节 自我意识发展的理论1313

一、奥尔波特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1313

二、埃里克逊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1316

第三节 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319

一、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319

二、青年期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320

第四节 青少年的人格和自我1321

一、有所发展又发展不足的人格1322

二、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自我1329

三、不甘寂寞的自我1334

第五节 完善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自我教育能力1341

一、完善自我概念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1341

二、中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培养1341

三、自我评价与自我教育1345

四、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1353

第三章 发展人际关系提高人格水平1356

第一节 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类别和特点1356

一、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1356

二、学校人际关系的类别1357

三、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1358

第二节 调适人际关系的策略1359

一、克服怕羞毛病的策略1360

二、消除同学间误会的策略1362

三、正确对待同学背后议论的策略1363

四、正确对待被同学嫉妒的策略1364

五、与同学和好的策略1365

六、善于开玩笑的策略1367

第三节 优化人际关系的策略1369

一、调整认知结构1369

二、克服人际偏见1369

三、加强个性修养1372

四、学习交往技能1376

第四节 学生群体行为的指导1384

一、学生群体的含义1384

二、学生群体行为的规律1385

三、学生群体行为的指导1387

第五节 合作精神的培养1388

一、合作的特点1388

二、对待合作的原则1390

第六节 沟通能力的培养1392

一、沟通的意义与内涵1392

二、有效沟通的要素1393

三、增进和谐沟通的具体做法1394

第七篇 创新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培养新概念1399

第一章 创新学生道德人格概述1399

一、道德人格的透视1399

二、道德人格实有类型的形形色色1404

三、道德人格的完善化1410

四、品德与个性1415

第二章 学生道德人格的结构及其形成发展规律1427

第一节 学生的道德人格结构与道德人格要素1427

一、道德人格结构1427

二、道德人格要素1429

第二节 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1433

一、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1433

二、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对他们自身身心发展水平有依存关系1435

三、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在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内部的矛盾斗争形成和发展,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437

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长期性、阶段性、顺序性和差异性的特点1439

第三节 学生各年龄阶段道德人格发展的特点1443

一、儿童期道德人格发展的特点1443

二、少年期道德人格发展的特点1446

三、青年期道德人格发展的特点1450

第三章 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1454

第一节 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1454

一、道德观念的发生1454

二、道德观念的抽象与概括1455

三、理解在道德观念形成中的作用1457

四、道德观念的内化1458

第二节 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的发展与培养1459

第三节 学生抗诱惑力与道德意志的培养1462

一、抗拒诱惑的实验1462

二、道德意志的培养1463

第四节 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1464

第五节 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1466

一、道德情操的含义1466

二、高尚道德情操的主要内容1467

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途径和方法1472

第四章 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途径1475

第一节 在集体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1475

第二节 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1479

第三节 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1483

第四节 通过自我教育培养道德人格1487

第五节 通过主题班会培养学生道德人格1488

一、集体主义教育与主题班会1488

二、爱国主义教育与主题班会1494

三、劳动教育与主题班会1495

附录1500

德育园地1500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个问题1500

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教育的思考1504

困惑和抉择——中小学校德育如何迎接教育现代化挑战的理论思考1512

我国中学德育改革的社会学思考1518

中小学德育方法的反思与创新1524

试论中小学生理性规范的培养1529

品德测评目标制定中的问题与解决新设想1533

德育散议1538

试论理想教育的心理学基础1538

东方传统道德与青少年教育1545

进行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构想1546

试论德育工作和学校文化环境1553

中小学实施磨砺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1556

强化德育意识 淡化德育痕迹——谈德育与智、体、美、劳诸育的隐性衔接1562

青少年公德心的培养1568

专家论坛1571

当代青少年:充满矛盾的一代1571

怎样估价当前中小学生的道德面貌——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二1573

经济转型和德育观“转型”——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三1576

做一个“权威型”的教师——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四1579

理解、不理解和误解——中小学生道德发展和教育之五1582

德育中的行为训练1585

德育的心理学化1591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1594

调查研究集锦1598

大连市西岗区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1598

市场经济和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两区一县调查综合报告1602

关于幼儿对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及有关情绪预期的初步研究1607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1614

德育忧思录1618

外国人不重视德育吗1618

不会唱国歌是一种耻辱1620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1623

中日中小学生志向水平的比较研究1626

第八篇 创新学生人格教育与现代化新概念1637

第一章 人格教育概述1637

第一节 人格教育的概念1637

第二节 人格教育的历史与现状1639

第三节 人格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1640

一、几种教育形态中的人格素质要求1641

二、人格教育是我国教育传统1642

三、现当代教育中的人格教育1643

四、德育与人格教育1644

第四节 人格教育与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1645

一、人格教育与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意义1645

二、重智能、轻人格的不良效应1647

三、人格教育与素质教育1648

第五节 人格教育的理论与方法1649

一、辩证认知—平衡控制的人格理论1649

二、人格教育的主要原则与方法1653

第六节 人格教育中的人格机制与人格效应1658

一、人格品位的有机构成1658

二、社会活动中的典型人格效应1658

第七节 班级的人格养成教育1660

一、尊重学生人格是班级教育的基本原则1662

二、班级中的人格养成教育1662

第八节 健康人格教育的内容1666

一、健康人格教育的内容1666

二、青少年的人格类型1667

三、优化学生人格的策略与措施1669

第二章 人的发展与人格发展1672

第一节 人生设计与人格发展1672

一、人的发展设计的理论和实践1672

二、关于人的发展过程的几种不同类型的设计成果1676

三、人生设计的目的与意义1684

第二节 人的发展目标设定——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1686

一、伟大的、美好的人的发展目标1687

二、个人发展目标的设定1689

三、人生目标的科学化1692

第三章 现代人格特征1694

第一节 现代人格的形成条件1694

第二节 现代人格的双重性特点1697

第三节 现代人格模式1701

第四节 现代人格的社会发展趋势1704

第四章 我国当代人格矛盾与超越1709

第一节 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颉颃1709

一、传统人格素描与现代人格展望1709

二、二元人格内在结构的冲突1713

三、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的整合1715

第二节 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1717

一、现代角色理论与人格的二重划分1717

二、现代化进程中二元人格的五大落差1719

三、健康人格:现实人格与理想人格的协调点1722

第三节 都市人格与乡村人格的对峙1723

一、“边际人”的出现及其二元人格特征1724

二、城乡二元人格对峙的焦点透视1725

三、双向城市化:边际人格的二元性整合1728

第四节 东方人格与西方人格的冲突1729

一、双重文化背景下的二元人格扫描1730

二、东西方人格的跨文化冲突1731

三、国际化人格——边际人格的整合目标1734

第五节 由依附人格到独立人格1736

一、成为自己:自我意识的觉醒1736

二、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1740

三、寻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1742

四、关注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1743

第六节 由抽象理想主义到科学理想主义1745

一、回到现实:抽象理想主义的危机1745

二、个人理想追求的多样化1748

三、人生是理想也是过程1749

第七节 由伦理本位到义利并重1751

一、坐标转换:个人道德追求的功利倾向1751

二、无私奉献、利己不损人及其他1754

三、正当竞争亦道德1756

第五章 人格的现代化与重塑1759

第一节 何为人格的现代化1759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中的人格转型1762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公民人格1765

第四节 社会交往与人格转型1767

第五节“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发展1770

第六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道德人格塑造177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现代道德人格1775

二、现代道德人格的自我塑造1776

三、现代道德人格的社会塑造1778

第七节 人格完善的四个方面1780

一、个人智力和认识能力的持续发展1780

二、个人感情的稳定展示和丰富1783

三、支配自己命运的决心1786

四、寻求自己与世界的统一1788

第八节 人格再塑与自我完善1790

一、人格再塑的一般规律1790

二、人格自我完善1792

第九节 走出独生子女人格教育的误区1796

一、优化独生子女教育的初始环境1796

二、加强社会化教育1799

三、适度开展逆境教育1801

附录1803

人格教育园地1803

青少年人格教育对策的优化1803

小学生人格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低年段)1807

人格的超越与提升1815

尊重需要与幼儿的人格发展1817

学术论坛1821

社会的现代化与现代性人格研究述论1821

论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落差1827

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人格特征及其成因1833

教育杂谈1837

超前教育不利于儿童的人格培养1837

为幼儿的人格建构打下根基——记上海市实验幼儿园的《幼儿人格建构》研究1839

满足儿童游戏需要 丰富儿童人格内涵1842

中学生退缩型问题行为初探1844

做人,先制订一部人生的“宪法”1854

低姿态生活,高境界做人1859

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1861

基于父母知觉的儿童人格结构及其发展的研究18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