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论感受 感受学原理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论感受 感受学原理
  • 曹伟星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 ISBN:9787542632197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677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715页
  • 主题词:感受性-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论感受 感受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上篇 自然的人生,感受自然3

第一章 感受的存在——自然的生命的感受世界3

第1节 每个人都有一个感受世界——感受的实质5

1.1 感受的世界观7

1.2 感受的生命观22

1.3 感受的平衡观24

1.4 感受的优化观26

第2节 感受关系中的自我——感受的主体27

2.1 感受主体的本体地位——关于主观和客观的议论28

2.2 感受主体与感受关系——感受主体在哪里?30

2.3 感受主体体验的选择——感受在于调节33

2.4 感受主体的类概念——多主体和类主体34

2.5 感受主体是反应存在体38

第3节 此在的对象世界——感受的客体38

3.1 感受客体与感受对象的区别39

3.2 感受对象的分类——形象的形态(分类资料)40

第4节 触摸的是自我——感受的形象43

4.1 感受形象的基本概念44

4.2 感受形象的基本构造51

4.3 感受形象的特性和要素57

第5节 生命无价,重在寻觅——感受的实现57

5.1 感受获得的随遇58

5.2 感受处境的对待62

5.3 感受的自我体认66

5.4 感受的正反常态76

第6节 人间感受样式该如何——感受的模式78

6.1 感受的现实模式78

6.2 感受的艺术模式81

6.3 感受的方向模式84

6.4 感受的兴抑模式89

6.5 感受的循环模式90

第7节 姿容万千的造就——感受的艺术形态92

7.1 感受的实体形象形态94

7.2 感受的精神形象形态95

7.3 感受的物化制作形态96

7.4 感受的变异创造形态100

7.5 感受的经典范畴与形态104

第8节 “内在”是何物?有反应的神经——感受的基础112

8.1 感受的生理机制——感官感受的田野113

8.2 感受的生态观念——情感感受的家园114

8.3 感受的功能延伸117

第9节 “心”的名称与“心”的度量——感受的种类118

9.1 感受的谱系119

9.2 感受的辨异123

9.3 感受的命名124

第10节 人人会做的高难度估价——感受的价值125

10.1 感受的意义125

10.2 感受的完善和完善的感受127

第二章 感受的特质——精神万象的感受宇宙129

第1节 感受的神圣性——命运信仰的形象感受132

1.1 感受的依归——今世来世的感受133

1.2 感受的依托——自我感受中的万物主135

1.3 感受的神性——人的神思,神的人造141

第2节 感受的真理观——感受世界的形象真理145

2.1 三维多元真理观之一145

2.2 感受真理的无规范性146

2.3 感受真理的泛边界性146

2.4 感受真理的体验辨认146

第3节 感受的普世语言独有性——我感受故我在147

3.1 感受的唯心论差异——与“我思故我在”有何相干?147

3.2 感受的民族差异148

3.3 感受的多重效果的改造作用150

第4节 感受的时代性——距离你我最近的感受意识151

4.1 感受的主动观与科技的控制论154

4.2 感受的互动观与科技的系统论157

4.3 感受的开放观与科技的信息论159

4.4 感受的工具观与哲学的形式论160

4.5 感受的语境观与现代言词论162

4.6 感受的自验观——主体实验室164

第5节 感受意识的哲理——感受世界观的社会文明地位的再思考166

5.1 感受活动的目的观166

5.2 感受能力的培育观200

第三章 感受的思维——感受世界的思维形式205

第1节 感受思维的基本原理——注视自我的慧眼209

1.1 感受思维是感性的观照210

1.2 感受思维是情感的梳理211

1.3 感受思维是直觉的感悟216

第2节 感受思维活动的机制——感受元素论216

2.1 感受集素机制217

2.2 感受塑形原理220

2.3 感受示情机制222

第3节 感受思维的基本类型——感受形象思维论226

3.1 感受的物象思维227

3.2 感受的意象思维229

3.3 感受的想象思维231

3.4 感受的幻想思维233

第4节 感受思维的认知与理智感体验——理性伙伴的形象思维235

4.1 感受超形象的认知感受237

4.2 感受超形象的理智感受240

第5节 感受思维语言体的媒介论和形态论——感受的两个语种241

5.1 感受思维的形象语言媒介论(中间性、代表性、形式性)243

5.2 感受思维的情感语言形态论(形态语义、形态语用、形态语境)245

第6节 感受思维对象的独特性分析246

6.1 感受对象虚幻化与对象形象化机制247

6.2 感受对象双体性——双对象与双形象249

6.3 感受思维与艺术思维——艺术心理比较253

6.4 感受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辨异256

中篇 自由的人世,感受自由261

第四章 感受的活动——自主的艺术的感受世界261

第1节 感同身受需本领——感受的基本能力261

1.1 感受能力的种类263

1.2 感受能力的形成265

1.3 感受能力的天赋270

第2节 感受的发生276

2.1 感受发生的生成因素276

2.2 感受发生的多元变化278

2.3 感受发生的变异原理281

2.4 感受元素变异论与感受元素凝结论283

第3节 流水间性的渗透——感受活动的影响力286

3.1 感受能量的来源287

3.2 感受效果的渲染288

3.3 感受体验的污染290

3.4 感受完善的制约292

第4节 感受的表情机制——人类第一自我形象293

4.1 人的现实形象表现力293

4.2 人的艺术形象表现力294

第五章 感受的途径——感受实现的体验生成299

第1节 感受的生存体验活动——体验的我即感受的我302

1.1 感受体验的活动过程303

1.2 感受体验的层次和深度314

1.3 感受体验的经历形式328

1.4 感受体验的效果类型330

第2节 感受体验的优化生成——美妙雅趣的极端境地340

2.1 感受的优化体验——美感、好感343

2.2 感受的优化体验的追求——爱美欲、完美欲346

2.3 感受体验的目标——有感受、有感觉351

第3节 艺术模式的接受体验——感受的再感受352

3.1 我们将这种体验看作体验的体验,或是接受体验——感受的再感受,它和感受的一般体验是不同的352

3.2 我们可以将接受体验看作感受的创造和再造性体验353

3.3 接受体验的感受基础的分析353

第六章 感受的表现——艺术创作的感受语言355

第1节 感受表现的实体语言化——感受实体的塑造357

1.1 感受实体的两个层面357

1.2 感受实体语言的两个基点357

1.3 客体性感受实体语言化(实体的塑造)358

1.4 感受实体语言的特征和构成358

第2节 感受表现的对象形象化——感受对象的形态物化358

2.1 感受凝结——生成性360

2.2 感受完形——代表性362

2.3 感受专注——客在感364

第3节 感受表现的境界创新——艺术创作的感受路径365

3.1 感受的表象体验365

3.2 感受的意象体验366

3.3 感受表现的构思367

3.4 感受表现的塑形368

第4节 感受语言的表现能力和实践理念——形态传感意境无限368

4.1 感受语言的表现能力368

4.2 感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表现力370

4.3 感受表现的实践理念要诀374

4.4 常态语言的意象语义377

第5节 感受表现的现代时尚形态377

5.1 感受表现的现代流行性——时节感和张扬性378

5.2 感受表现的群体化竞争性和明星意识——炫酷代替神妙380

5.3 感受表现的大众参与的感受效果——偶像迷恋代替神灵崇拜381

第七章 感受的优化与创造——感受产生美383

第1节 感受的优化与创造——感受的优化效果就是美383

1.1 美的感受学定义383

1.2 现实的感受优化创造——现实美388

1.3 艺术的感受优化创造——艺术美389

第2节 感受的效果实现——境界意识的神奇391

2.1 感受的实现达到境界效果392

2.2 感受意境的实现标准393

2.3 感受优化实现的体认394

第3节 感受的应验效果——感应意识的玄妙395

3.1 感受的实现产生感应效果400

3.2 感受的感应产生要件407

3.3 感受的感应实现形式410

3.4 感受的应验的神灵感受创造的机制416

下篇 感受的知识,感受的研究425

第八章 感受知识——感受的来历和验证考察425

第1节 感受的历史和现实的验证考察426

1.1 感受的历史知识的验证考察431

1.2 感受的现实和艺术的感受的验证考察452

1.3 一般美学体系的感受学理解462

第2节 中国的感受理念的验证考察(笔记)492

2.1 中国艺术思想史的感受学观察中和—神妙—气韵—境界—意境493

第九章 中外人文理论家的感受理论考察(笔记)503

第1节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家感受理论的考察503

1.1 中国古代的广义社会意识504

1.2 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514

1.3 中国古代的艺术心理学522

第2节 对中国现代艺术理论家的感受学考察(笔记)537

2.1 王国维537

2.2 朱光潜539

2.3 宗白华541

2.4 李泽厚546

2.5 蒋孔阳551

2.6 汝信553

2.7 朱立元556

2.8 王建疆558

2.9 易中天563

第3节 对世界艺术理论家的感受学考察(笔记)575

3.1 西方经典美学和艺术理论575

3.2 西方现代美和艺术理论593

3.3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603

第十章 感受的研究——感受学的理论体系设想611

第1节 感受学的理论体系计划与目标612

1.1 社会感受论614

1.2 自然感受论614

1.3 艺术感受论614

第2节 感受学的学术观点和定义615

2.1 感受学的学术定义615

2.2 感受学的美学解释及其定义论断620

2.3 概念备考631

2.4 语用体系633

第3节 感受学的研究任务634

3.1 学术定位635

3.2 研究方法658

3.3 感受学的疑问与引语661

参考书目673

后记6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