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 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 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
  • 彭华民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9787508723976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20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51页
  • 主题词:社会福利-理论研究-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 论国家、社会、体制与政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图1-1 福利三角与行动者4

图1-2 福利三角与社会排斥研究框架7

图2-1 普世目标、基本需要与需要满足社会前提因素的关系44

图3-1 德乌叶对福利理论的分类法56

图4-1 影响社会政策发展的因素88

图6-1 社会成员与制度、责任、社会排斥框架135

图9-1 社会排斥与社会整合的程度204

图9-2 垂直的社会(社会阶级的观点)208

图9-3 水平的社会(托瑞纳社会排斥理论的观点)208

图10-1 资产社会政策在社会保障中的位置238

图10-2 收入加资产模型247

图10-3 收入模型247

图10-4 穷人的福利模型方案:收入加资产248

图10-5 收入、能力与资产政策的关系252

图12-1 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及其整合305

图13-1 社会质量的概念316

图15-1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结构373

图15-2 社会福利制度和(贫穷人群)需要满足研究的方法论结构376

图15-3 科学研究之轮回381

图15-4 三角方法在雷达测定中的应用386

图15-5 质性方法的测量方式发展了量性工具的作用388

图15-6 质性的方法解释了量性的结果389

图15-7 量性的方法扩大了质性的研究389

图15-8 量性方法和质性方法并行在研究过程中389

表1-1 伊瓦思福利三角:组织、价值和关系3

表1-2 转型中的中国城市福利三角制度10

表1-3 伊瓦思福利多元主义四个部门的特征20

表1-4 福利的社会市场和经济市场21

表2-1 社会福利制度与提供需要满足的制度安排体系34

表5-1 蒂特姆斯与艾斯平-安德森福利体制三分法的对比104

表6-1 不同部门提供的福利及其特征136

表6-2 社会政策议题与对话群体设计137

表6-3 从消极福利转化到积极福利138

表6-4 古典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观的差异145

表6-5 消极福利与积极福利的比较153

表7-1 社会福利中男性作为经济来源模型与个体模型的比较176

表9-1 思尔威的社会排斥三种范式205

表10-1 三类社会保障账户的区别235

表11-1 演进中的福利国家260

表12-1 三种社会形态的话语比较285

表12-2 风险话语的演进286

表12-3 前现代和现代风险环境的对比290

表12-4 社会风险的四种范式302

表13-1 社会质量因素317

表13-2 衡量社会质量的基本指标(以社会融合维度的指标为例)323

表14-1 新贫穷理论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350

表14-2 结构分析的理论与贫穷问题研究357

表14-3 文化分析的理论与贫穷问题研究362

表14-4 贫困线制定方法366

表15-1 质性方法和量性方法的比较385

表15-2 质性方法和量性方法的整合类型之确定性调查研究390

表15-3 质性方法和量性方法的整合类型之探求性调查研究390

表15-4 米尔归纳推理方法之一致法402

表15-5 米尔归纳推理方法之差异法403

表15-6 米尔归纳推理方法之间接差异法403

第一章 福利三角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1

第一节 福利三角理论: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分析范式1

一、福利多元组合1

二、福利三角范式2

三、福利三角范式与社会政策发展5

四、基于福利三角框架的社会排斥研究6

五、福利三角理论的社会政策意义10

第二节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13

一、国家在福利提供中角色的历史演进13

二、福利国家危机的特点以及批判15

三、多元福利部门划分与多元福利提供17

四、对福利多元主义的批评及其发展趋势21

五、福利多元主义对中国福利制度改革的意义25

第二章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需要理论28

第一节 社会需要理论28

一、需要的社会属性与满足需要的分配原则28

二、社会需要界定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福利制度30

三、社会需要路径下的中国社会政策发展框架35

第二节 人类需要理论38

一、人类需要与相对主义38

二、人类需要的界定与需要满足的条件39

三、人类需要的测量42

四、人类需要满足的社会政策46

五、多伊与高夫对需要理论的贡献及批评47

第三章 社会权利与社会责任理论50

第一节 后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理论的演进50

一、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观点的提出50

二、马歇尔的公民身份及社会权利的理论51

三、后社会权利理论——多元意识形态的新诠释54

四、后社会权利理论——从公民权利到公民责任59

五、后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理论对华人社会的启示62

第二节 社会福利发展路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69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理论演变69

二、福利国家政府角色与市场角色的关系71

三、企业社会责任和国家社会福利提供的关系72

四、跨国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政策关系76

五、社会福利路径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对中国的意义77

第四章 新马克思主义的福利国家理论84

第一节 新马克思主义论福利国家内在矛盾与重组84

一、社会福利领域中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84

二、新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理论的历史背景85

三、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内在矛盾与福利国家产生87

四、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内在矛盾与福利国家重组89

五、新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对中国社会福利的意义91

第二节 社会开支的成长与社会开支的“回流”94

一、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社会开支的增长94

二、社会开支的成长与福利国家集中化趋势96

三、社会开支的“回流”与社会工资96

四、社会开支理论的贡献与对中国社会福利的意义98

第五章 福利体制理论100

第一节 论福利体制:去商品化、分层化与劳动力市场100

一、福利国家再界定100

二、去商品化和三种福利国家体制101

三、福利国家与社会分层化104

四、三种福利体制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106

五、艾斯平-安德森对福利国家理论的贡献与争议109

第二节 福利国家危机应对与新福利体制类型111

一、对福利国家危机的诊断111

二、传统福利体制国家的适应性道路114

三、非传统福利国家的福利体制类型118

四、福利体制类型与福利国家未来道路120

五、适应性道路和新福利体制理论的贡献与商榷124

第六章 第三条道路的社会福利理论127

第一节 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127

一、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兴起的背景128

二、超越左右的构想: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130

三、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与中国社会政策的反思133

第二节 后传统社会与社会福利转型理论141

一、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理论兴起的背景141

二、在后传统社会的危机中超越左与右145

三、建立六个面向的新社会框架148

四、福利国家的外部风险与人为风险150

五、从消极福利转型到积极福利151

六、第三条道路理论的意义:一种新社会福利范式153

第七章 性别视角的社会福利理论156

第一节 女性与福利:性别平等的福利理论156

一、“女性与福利”议题产生的背景与内容156

二、女性与国家、市场和家庭158

三、性别平等的社会政策设计161

四、女性主义社会福利理论的基本结论与讨论163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理论:福利国家研究的新取向167

一、研究福利国家的女性主义的缘起167

二、论福利国家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关系168

三、三种女性主义流派的社会福利观170

四、从女性主义转向社会性别视角173

五、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社会福利理论176

六、从非性别化迈向性别化的社会政策180

第八章 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184

第一节 发展性社会福利理论的发展184

一、社会发展的概念184

二、发展性福利的基本理论观点186

三、对发展性福利理论的评论188

第二节 发展性福利理论与社会政策的发展191

一、发展性福利的三个社会政策原则191

二、实现发展性福利的社会政策策略194

第九章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入理论201

第一节 社会排斥概念与理论范式解析201

一、社会排斥理论出现的背景201

二、社会排斥与社会分化和整合202

三、社会排斥与社会参与205

四、社会排斥与社会中心和边缘207

五、社会排斥理论与社会政策的发展209

第二节 社会排斥与社会融人:欧盟社会政策的理论路径213

一、欧盟的一体化与欧洲国家的社会问题213

二、社会排斥的理论分析路径214

三、社会排斥理论是欧盟社会政策重建的基石219

四、欧盟社会融入政策的推进220

第十章 资产建设理论226

第一节 资产社会政策——一个新的社会政策范式226

一、资产社会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226

二、从资产建设理论到资产社会政策229

三、收入社会政策范式与资产社会政策范式232

四、资产社会政策对重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236

五、资产建设理论对社会政策的意义239

第二节 资产建设理论与资产社会政策发展构想244

一、资产建设理论提出的缘由244

二、资产、收入与资产建设模式245

三、以资产建设为本的社会政策的发展248

四、“低保+能力建设+个人发展账户”模式设想254

五、资产建设理论对我国个人账户建立的启示255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与制度主义理论258

第一节 社会政策理论中的制度主义取向258

一、制度主义:概念解析与历史发展258

二、社会政策中制度主义的合法性与合理性260

三、制度主义观点:制度与残补、普遍性与选择性262

四、对社会政策中制度主义取向理论的批评263

第二节 社会福利中的制度主义理论发展265

一、社会福利中制度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266

二、社会福利制度演进研究268

三、社会福利制度结构研究270

四、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研究:中国视角272

五、对社会福利中制度主义观点的总结与批评274

第十二章 风险社会理论280

第一节 历史演进与制度结构中的现代风险社会280

一、三种历史性变化与现代风险的景观280

二、风险社会:现实主义、文化与制度主义的路径283

三、贝克与吉登斯:制度主义风险社会理论的两翼284

四、风险社会与中国复合治理的实现292

第二节 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296

一、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的涵义296

二、从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多学科的“连续谱”298

三、从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国际对话“连续谱”299

四、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及其整合301

五、社会风险研究走向及对中国社会政策的影响306

第十三章 社会质量与社会和谐理论311

第一节 迈向可持续福利社会的社会质量理论311

一、社会质量理论的提出311

二、对社会质量进行分析的维度316

三、社会质量理论向亚洲的扩展319

四、对于社会质量理论的评估322

第二节 比较视角下的多元社会和谐理论329

一、比较视角下的社会和谐概念内涵330

二、比较视角下社会和谐的不同层面与理论路向332

三、社会和谐观的发展:中国的创新335

第十四章 贫穷问题的理论发展341

第一节 贫穷的含义:从传统走向发展的新诠释341

一、基本需要未满足:绝对贫穷和相对贫穷342

二、结构中的贫穷与文化中的贫穷343

三、定义性贫穷和成因性贫穷的分歧345

四、政府与国际组织的贫穷定义345

五、新贫穷概念的界定347

第二节 贫穷问题的多维视角:结构、文化与发展理论353

一、贫穷问题的结构分析理论353

二、贫穷问题的文化分析理论357

三、发展视角下的新贫穷理论363

第十五章 社会福利研究方法的新发展371

第一节 社会福利研究中的三角方法371

一、社会福利研究的多层次方法论结构371

二、社会福利研究方法的范式377

三、整合质性与量性的三角方法:方法论的讨论379

四、三角研究方法中的多元设计386

五、三角研究方法的资料分析与整合391

第二节 福利国家研究中的比较研究方法399

一、福利国家比较研究的困难与意义399

二、福利国家比较研究的分析单位与米尔方法401

三、福利国家比较研究步骤、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404

四、对福利国家比较研究方法的研究(技术层面)405

五、比较研究方法在福利国家研究中的作用与前景409

六、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福利研究的意义411

第三节 社会福利研究中的伦理议题413

一、社会福利与研究情境413

二、社会福利研究中的具体伦理细则414

三、社会福利研究伦理实施的机制4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