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理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心理学
  • 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69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6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科学的心理学2

第一节 科学的性质2

一、科学的界说2

二、科学的方法3

三、科学的特征4

四、科学的分类5

第二节 心理学的性质6

一、个体行为7

二、心理学的基本变项9

三、基本心理法则12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法14

一、实验法15

二、衡鉴法19

三、观察法21

第四节 心理学的发展23

一、哲学的心理学24

二、科学心理学的开创25

三、现代心理学体系27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征32

第五节 心理学的门类34

一、生理心理学35

二、比较心理学35

三、差异心理学36

四、发展心理学36

五、动机心理学36

六、学习心理学37

七、心理计量学37

八、知觉心理学37

九、人格心理学37

十、变态心理学38

十一、社会心理学38

十二、应用心理学39

第二章 行为的生理基础42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础42

一、神经原42

二、神经冲动43

三、反射弧44

四、触处及冲动传递45

第二节 神经系统46

一、中枢神经系统46

二、周缘神经系统52

第三节 人类大脑的重要功能55

一、分区专司功能55

二、联合统整功能60

第四节 反应器官63

一、肌肉63

二、腺体66

第三章 行为的发展69

第一节 发展的意义及其基本特征69

一、发展的意义69

二、人类行为发展的基本特征74

三、行为发展研究法77

第二节 遗传与环境79

一、遗传的生理基础80

二、环境的性质84

三、遗传与环境对行为发展的影响85

第三节 产前的发展93

一、卵细胞期94

二、胚胎期95

三、胎儿期95

四、影响产前发展的因素及产时适应的问题96

第四节 婴儿期与儿童期重要行为的发展97

一、动作的发展98

二、语言的发展100

三、社会行为的发展102

第五节青年期的发展105

一、生理发展的特征106

二、心理的特征及其行为问题108

第六节 成年期的行为与生活113

一、成年与成熟113

二、成年期生活的特征115

三、创造与成就118

第四章 动机120

第一节 动机的性质120

第二节 动机的分类123

一、一般的分类法123

二、动机分类的困难125

第三节 原始性动机127

一、主要的原始性动机127

二、原始性动机的测量137

第四节 衍生性动机140

一、衍生性动机的获得140

二、主要的衍生性动机142

三、衍生性动机的测量152

第五节 动机理论153

一、学习论154

二、认知论155

三、心理分析论156

第五章 情绪159

第一节 情绪的性质159

一、情绪研究的困难159

二、情绪的界说160

第二节 情绪的表现163

一、情绪的生理变化163

二、情绪的外显行为168

三、声音与动作的表情170

第三节 情绪的发展171

一、成熟与情绪的发展172

二、学习与情绪的发展173

三、情绪的分化与情绪的成熟175

四、情绪与健康177

第四节 情绪理论179

一、詹郎二氏论180

二、应急论181

三、促动论182

第六章 学习的基本历程184

第一节 学习的性质184

一、学习的界说184

二、学习历程186

第二节 交替学习187

一、古典式交替学习187

二、工具式交替学习193

三、古典式与工具式交替学习的比较200

四、增强的变化对交替学习的影响201

五、人类行为中的交替学习203

第三节 多重反应的学习205

一、感觉运动性技能学习205

二、机械记忆式语文学习208

第四节 领会学习209

一、顿悟学习210

二、符号学习211

第五节 学习理论212

一、刺激反应论213

二、认知论217

三、理论间的争议220

第七章 记忆与遗忘225

第一节 学习曲线与保留曲线225

一、学习曲线225

二、保留曲线228

第二节 记忆的测量230

一、回忆法230

二、再认法231

三、节省法232

第三节 遗忘的原因234

一、时间与遗忘234

二、倒摄抑制与顺摄抑制235

三、记忆的质变238

四、动机性遗忘240

第四节 影响记忆的因素241

一、学习材料的因素241

二、学习方法的因素244

三、学习者个人的因素251

第五节 学习迁移258

一、形式训练与普遍迁移259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261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264

第八章 语言与思维268

第一节 符号及其意义化268

一、符号的种类与性质268

二、符号的意义化269

第二节 语言与传达271

一、语言的性质271

二、语言的学习273

三、语言的传达276

第三节 概念280

一、概念的性质及其与语言符号的关系280

二、概念的形成282

三、概念的测量286

四、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287

第四节 思维与解决问题289

一、思维历程289

二、思维的种类293

第五节 解决问题299

一、问题情境299

二、解决问题的步骤300

三、解决问题的心理障碍302

第九章 感觉与知觉309

第一节 基本感觉历程309

一、感觉的基本特征309

二、视觉312

三、听觉322

四、其他感觉326

第二节 知觉与知觉组织331

一、二度空间的知觉组织332

二、三度空间的知觉组织335

三、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342

四、错觉345

第三节 知觉的恒常性348

一、大小与形状的恒常性349

二、亮度与颜色的恒常性350

第四节 影响知觉的因素351

一、学习与经验351

二、注意353

三、动机与心向355

第十章 能力与能力测量357

第一节 能力与测验357

一、能力的界说357

二、能力测验的性质与分类360

三、能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365

第二节 智力与智力测验371

一、智力的界说371

二、智力测验发展简史374

三、现行智力测验举隅378

第三节 智力的发展382

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382

二、智商的稳定性384

三、智力发展停止的年龄386

第四节 智力的差异388

一、智力的个别差异388

二、智力的团体差异391

第五节 成就测验与性向测验395

一、成就测验395

二、性向测验397

第十一章 人格400

第一节 人格的性质400

一、人格的界说400

二、人格特质402

第二节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404

一、遗传与生理的影响405

二、环境与社会的影响406

第三节 人格的测量415

一、自陈法415

二、投射法421

三、其他方法426

第四节 人格理论430

一、心理分析论431

二、学习论436

三、类型论438

四、特质论441

第十二章 挫折、冲突与适应446

第一节 挫折446

一、挫折的性质447

二、挫折容忍力449

三、挫折后的立即反应450

第二节 冲突458

一、冲突的性质458

二、冲突的主要形式459

第三节 适应与防卫方式464

一、挫折与焦虑464

二、主要防卫方式466

三、防卫方式与生活适应473

第十三章 心理失常与心理治疗477

第一节 常态与变态477

第二节 心理失常480

一、神经病480

二、精神病487

第三节 心理失常探原491

一、遗传的因素491

二、环境的因素494

第四节 心理治疗498

一、心理分析法498

二、患者中心治疗法501

三、行为治疗法503

四、其他方法506

第五节 心理健康的维护509

一、对心理疾病应有的认识510

二、健康心理的培养511

第十四章 社会行为518

第一节 社会学习与社会化518

一、社会增强作用519

二、模仿与替代学习521

三、表同作用522

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525

第二节 社会知觉526

一、表情与情绪的知觉526

二、第一印象的形成527

三、社会事件的知觉528

四、社会角色的知觉530

五、社会刻板印象531

第三节 社会态度534

一、社会态度的性质534

二、社会态度的测量536

三、社会态度的形式540

四、态度的改变542

五、态度改变的理论545

第四节 团体中的个体547

一、团体情境下的心理效应548

二、领袖与领导行为554

三、团体特征对个人行为的影响560

参考资料567

一、中文部份567

二、英文部份569

名词索引5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