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跨越式发展干部读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跨越式发展干部读本
  • 殷建中,涂文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5816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381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跨越式发展干部读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第一章四川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势在必行1

第一节四川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和面临的形势1

一、四川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发展1

二、四川与东部的发展差距还在拉大3

三、四川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内外部条件4

第二节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11

一、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11

二、跨越式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和实现途径13

三、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步骤18

一、解放思想是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20

第三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先导20

二、跨越式发展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22

第二章突破基础设施的“瓶颈”32

第一节 四川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特点32

一、建国以来四川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32

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特点36

第二节基础设施仍然是四川跨越式发展的39

制约因素39

一、现有基础设施的问题39

二、四川基础设施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还存在巨大的差距41

三、基础设施“瓶颈”对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43

影响43

四、四川基础设施“瓶颈”产生的原因46

第三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 实现基础设施52

跨越式发展52

一、四川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条件52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53

三、四川实现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的对策58

第三章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62

第一节四川生态环境在我国的地位62

一、自然赋予四川的生态地位62

二、四川生态环境对全国的影响64

第二节四川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问题66

一、四川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问题66

二、四川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72

三、生态环境问题对四川和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75

第三节将四川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77

一、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四川的77

必然选择77

二、建设生态屏障的含义和目标80

三、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条件81

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指导思想85

五、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要内容和87

对策87

第四节建设生态大省,实现经济与环境90

协调发展90

一、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已成潮流90

二、发展生态经济的主要目标91

第一节四川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问题96

一、50年经济发展成就96

第四章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96

二、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102

第二节四川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107

一、资源优势107

二、社会文化优势109

三、经济优势110

四、发展的制约因素111

增长点112

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思路112

第三节 以优势为基础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112

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113

三、产业发展方向113

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114

五、四川主要产业发展117

第四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措施125

一、大力搞好投资环境建设125

二、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大力招商引资128

三、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的市场130

竞争力130

第五章加快城市化进程133

第一节城市化: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133

一、城市化的特征与标准133

二、城市化的基本条件138

三、世界城市化进程分析139

第二节我国城市化的基本方向142

一、我国城市化的现状142

二、我国城市化的指导思想146

三、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发展149

第三节改革开放是加快四川城镇化进程的动力152

一、改革开放为四川构筑了城镇化新格局152

二、制度创新,突破城镇化“瓶颈”155

三、加快四川城镇化进程需要处理好159

四种关系159

一、形成了两大经济片区和五大经济区域163

第一节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格局163

第六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63

二、形成了两条发展轴线165

三、形成了三大中心和两大经济密集区166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方向168

一、四川省内区域发展差距168

二、四川优势的区域错位和影响169

三、四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路170

第三节各地区产业协调发展方向和对策174

一、四川实现区域产业协调的有利条件174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向175

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182

一、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含义183

第四节建设西部经济强省183

二、与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协调184

三、与西部地区的协调185

四、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合作190

五、与沿海地区的协作192

第七章促进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93

第一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和193

条件193

一、从曼彻斯特到硅谷:西方产业革命推进的193

历程193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7

三、市场化是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199

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02

第二节建立适合国情的科技转化新机制202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05

三、完善科技转化机制的主要思路209

第三节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四川科技创新体系213

建设213

一、四川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213

二、四川科技创新的定位与目标217

三、实现科技创新战略目标的基本策略220

第八章大力发展教育开发人才资源224

第一节知识经济条件下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224

一、知识经济:一种全新的概念224

二、知识经济与新教育观227

三、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新人才资源观232

第二节我国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开发人才资源的整体思路236

一、我国教育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236

二、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237

三、努力营造培养、吸引、用好人才的环境240

与机制240

第三节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实施科教兴川战略244

一、四川教育与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分析244

二、四川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246

三、四川人才资源开发的途径与对策249

一、国有企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253

地位253

动力253

第一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253

第九章 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跨越式发展的253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思路255

第二节深化财税、融投资体制改革265

一、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265

二、深化融投资体制改革268

第三节切实搞好机构改革272

一、机构改革的指导原则272

二、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274

第四节努力扩大对外对内开放276

一、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276

二、进一步加大对内开放力度279

第十章切实维护社会稳定284

第一节保持社会稳定是加快四川发展的前提284

一、深化改革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发生的285

新变化285

二、社会治安的新课题287

三、必须高度重视民族、宗教问题288

四、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289

图谋289

第二节确保民族地区稳定是一项重要的290

政治任务290

一、确保民族地区稳定对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290

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确保民族地区稳定291

第三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98

一、我省农民负担问题的现状及原因298

二、解决四川农民负担问题的对策299

第四节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04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和305

基本目标305

二、进一步完善我省社会保障体系308

第十一章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314

第一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14

一、必须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315

战略任务抓紧抓好315

二、切实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26

第二节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332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333

基本方略333

二、依法治省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338

第十二章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搞好党的自身建设349

第一节“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纲领349

一、“三个代表”是对党的先进性的350

高度概括350

二、“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历史进程的科学354

总结354

伟大纲领355

三、“三个代表”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355

第二节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356

内涵356

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356

发展要求356

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362

方向362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66

第三节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371

一、坚定正确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372

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375

三、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377

后记3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