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检察 第24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检察 第24卷
  • 王守安主编;向泽选,谢鹏程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978751021387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503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524页
  • 主题词:检察机关-工作-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检察 第24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诉讼法修改与适用问题研究3

刑事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制度的发展完善3

一、刑诉法修改与检察制度发展完善的关系3

(一)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与循序渐进的立法节奏4

(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兼顾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4

(三)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既考虑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又坚持立足本国国情、从司法实际出发5

(四)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强化问题意识,着重解决司法实践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强化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6

二、刑诉法修改与检察侦查制度的发展完善8

(一)刑诉法的修改提升了检察侦查模式科学化水平8

(二)刑诉法的修改提升了检察侦查程序规范化水平10

(三)刑诉法的修改提升了检察侦查保障精细化水平11

三、刑诉法修改与逮捕制度的发展完善13

(一)刑诉法对逮捕制度的修改要点13

(二)审查逮捕工作中落实修改后刑诉法存在的问题14

(三)落实修改后刑诉法完善逮捕制度的对策16

四、刑诉法修改与公诉制度的发展完善18

(一)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界分进一步充实了公诉制度的基本内涵18

(二)证据制度的全面发展对检察机关强化客观中立义务提出新要求20

五、刑诉法修改与检察管理的发展完善22

(一)刑诉法修改对案件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22

(二)落实修改后刑诉法完善案件管理工作的路径24

六、刑诉法修改与检察组织的发展完善25

(一)明确检察官主体地位,完善检察权运行机制25

(二)规范内设机构设置,实行人员分类管理27

(三)完善内部监控模式,改革检委会工作机制28

刑事检察理念更新的博弈与突破30

一、引言:刑事检察理念更新的应然与实然30

二、博弈:刑事检察理念更新的障碍33

(一)形而上的冲突:传统理念根深蒂固33

(二)形而下的钳制:客观条件形成关卡36

三、突破:刑事检察理念更新的途径40

(一)在“破”中“立”:从思维定势上寻求突破40

(二)在“转”中“变”:从保障条件上寻求突破44

刑诉法新增证据种类研究47

一、问题的提出47

二、新增笔录类材料的实证考察49

(一)司法机关高度甚至过度依赖笔录类材料50

(二)立法对笔录类材料的证据种类界定模糊,外延不明确,导致笔录材料适用中比较混乱50

(三)立法对笔录类材料准入法庭资格几乎不限制,法庭因“立法的不设防”而大门洞开,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涌入法庭,同时,大量笔录类材料成为规避、替代侦查行为的便捷外衣51

(四)笔录类材料形成过程中的程序性保障不足,配套措施缺乏53

(五)质证程序、证据调查程序过于粗糙54

(六)“非法证据不排除、瑕疵证据不补正”现象时有发生55

三、整体检讨笔录类材料的司法乱象55

(一)现实及潜在的司法危害55

(二)乱象背后的成因57

(三)笔录类证据的独立是立法向实践的一种妥协58

四、域外司法适用与制度经验之借鉴59

(一)证据分类与证据资格问题59

(二)证明力问题60

(三)笔录类证据的质证程序与排除60

(四)重视审判笔录的证据功能61

(五)在确保笔录内容的客观真实性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程序性保障机制62

五、基础问题:笔录类证据的独立意义及其范围63

(一)笔录类证据独立于书证、人证的理由63

(二)笔录类证据的范围65

六、运用规则之构建:寻求笔录背后的真相67

(一)笔录类材料准入法庭的资格底线要素67

(二)证据调查的程序规则68

(三)笔录类证据的程序性保障机制70

七、引申的话题:庭审中心主义与证据法的发展72

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研究75

一、基础与起点:刑事诉讼法修改对简易程序带来的变化及影响75

(一)刑事诉讼法修改前简易程序的历史发展75

(二)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简易程序的现状考察78

二、现状与评析: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试行与展开80

(一)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的目的及价值解析80

(二)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运行的考察分析82

三、实然与应然: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办案模式的现状考察与对比分析84

(一)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办案模式的实践考察84

(二)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办案模式的对比判断87

四、规范与完善: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出庭程序的规范架构与完善建议88

(一)简易程序案件公诉人出庭的意义及职能88

(二)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出庭程序的规范与完善91

五、衔接与延伸:简易程序案件集中审理配套制度的机制构建与协调运行94

(一)检察机关与相关机关配合协作机制的构建94

(二)检察机关内部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96

刑事强制医疗程序基础理论研究100

一、引言100

二、“强制医疗程序”的性质与特征101

(一)“强制医疗程序”的性质101

(二)“强制医疗程序”的特征103

三、“强制医疗程序”的适用原则107

(一)任意性原则107

(二)强制性原则108

(三)评价110

四、强制医疗的(对象)条件111

五、“强制医疗程序”的启动115

(一)申请启动模式与决定启动模式116

(二)效力待定启动模式与效力既定启动模式118

(三)小结120

常见酌定量刑情节影响死刑适用的若干思考122

一、被害人过错124

(一)被害人过错影响死刑适用的理论依据、实践价值以及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124

(二)被害人过错的界定124

(三)被害人过错对死刑适用的影响126

二、民间矛盾激化引发127

(一)民间矛盾激化引发影响死刑适用的理论依据、实践价值以及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127

(二)民间矛盾激化引发案件的范围128

(三)民间矛盾激化引发情节对死刑适用的影响130

三、民事赔偿132

(一)民事赔偿影响死刑适用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价值132

(二)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133

(三)民事赔偿情节对死刑适用的影响134

行政检察监督与行政诉讼法修改138

一、行政检察监督主要是监督和控制行政权138

(一)对行政检察监督的理解138

(二)检察监督的对象是行政权139

(三)要改变检察监督就是对司法权监督的认识误区140

二、现行行政诉讼法难以发挥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监督的作用和功能141

(一)行政诉讼法的现有条款没有体现出对行政权的监督141

(二)行政诉讼法在内容上存在严重的对行政权监督的缺漏现象143

(三)对违法行政行为没有检察机关通过行政诉讼进行检察监督的规定144

三、以发挥行政检察监督权为视角行政诉讼法的修改145

(一)赋予检察机关对立案的检察监督权145

(二)赋予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权146

(三)对被告胜诉的生效裁判进行检察监督147

(四)对行政案件执行问题的检察监督148

行政检察监督之检讨与重构——兼及行政诉讼法的修改150

一、引言150

二、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152

(一)行政检察监督之“限制”与“扩张”152

(二)行政检察监督范围之一——行政行为检察监督155

(三)行政检察监督范围之二——行政诉讼检察监督157

三、行政检察监督权之行使159

(一)对行政行为的直接监督160

(二)对行政行为的间接监督162

四、行政检察监督权之效力163

(一)责任追究机制164

(二)效果保障机制165

五、行政检察监督与行政诉讼法的修改166

(一)审判独立与行政检察监督的冲突与协调167

(二)总则规定的开放性与分则规定的有限性之间的冲突与解决167

(三)参与诉讼权与行政检察监督170

(四)管辖制度与行政检察监督172

六、结语173

检察改革问题研究177

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研究——从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的视角177

一、引言177

二、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之间在我国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78

(一)我国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79

(二)我国上级检察院领导下级检察院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分析184

三、世界主要国家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关系的考察与启示185

(一)世界主要国家上下级检察机关之间关系的考察185

(二)启发与借鉴188

四、正确处理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应遵循的基本理念190

(一)平衡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的必要性190

(二)准确把握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应坚持的理念191

(三)加强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保障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的改革方向197

五、上级检察院领导与下级检察院依法独立办案关系的制度完善198

(一)明确上下级检察院之间宏观运行的职权范围199

(二)建立双向制约机制200

(三)建立完善的备案审查制度201

(四)建立完善的请示汇报制度202

(五)明确上级检察院指令的执行与撤销程序204

(六)明确职务犯罪侦查一体化涉及的责、权、利关系206

(七)建立上下级检察院之间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机制207

(八)实行省以下地方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208

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研究211

一、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理论依据212

(一)检察学理论基础:检察权的司法属性212

(二)法学理论基础213

(三)管理学理论依据214

二、我国检察人员分类现状、困境与改革源流215

三、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运行的实证透视217

(一)受访人员概况217

(二)问卷调查:受访人员对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认知219

(三)实地调研:分类管理改革试点的实践概况221

(四)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启示223

四、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经验与借鉴224

(一)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实践224

(二)域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经验借鉴227

五、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制度设计228

(一)准确把握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228

(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的基本架构与管理229

检察办案组织研究240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探索的动因: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方式回归司法本位241

(一)我国法律未对检察机关基本办案组织形式作出规定241

(二)检察机关现行机构设置和办案方式与检察机关司法属性不相适应242

(三)主诉(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探索未能形成符合检察办案规律特点的组织形式243

二、建立符合检察机关司法性质的主任检察官制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245

(一)建立主任检察官制度的重要性245

(二)建立主任检察官制度的可行性246

三、建立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意义248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突出强化检察机关的司法属性249

(二)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检察工作重心转移249

(三)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形成检察机关扁平化、高效率的办案管理体系250

(四)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促进高素质检察队伍的培养和形成250

(五)主任检察官制度将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办案水平、树立监督权威251

四、建立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构想251

(一)确认主任检察官在法律上的地位251

(二)以主任检察官办案组取代科层制,实现扁平化、专业化管理253

(三)探索不同模式主任检察官办案组织的办案责任制255

(四)完善检察一体化的监督制约机制258

(五)建立检察官的职务保障机制260

主任检察官制度研究——以“闵检模式”为样本的近景观察263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闵检模式”试点的全景呈现264

(一)闵行区院主任检察官制度的基本内容264

(二)“闵检模式”主任检察官制度的试点背景268

二、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法理基础与实践价值270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的法理基础270

(二)主任检察官制度的实践价值273

三、“闵检模式”主任检察官制度面临的问题275

(一)有待制定法层面的进一步立法确认275

(二)主任检察官的独立地位与全局工作如何兼顾仍需探索276

(三)主任检察官利益激励需要得到制度上的充分支撑277

四、主任检察官制度的理想模式和未来发展278

(一)主任检察官制度之核心架构278

(二)主任检察官制度之保障机制283

法律监督制度完善293

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证研究报告293

一、引言293

二、以往研究综述295

(一)我国人民监督员案件监督数量情况295

(二)以往关于人民监督员研究的综述296

三、2010年《规定》实施情况300

(一)2010年《规定》带来的制度发展300

(二)2010年《规定》尚未解决的问题302

四、人民监督员制度运行情况概貌303

(一)关于制度施行效果303

(二)人民监督员构成占比情况304

(三)检察机关采纳人民监督员监督意见比例305

(四)案件监督数量在不同地区及城市呈两极分化307

(五)办案人员对“两类案件”的态度307

(六)人民监督员制度针对“五种情形”案件的监督情况308

五、人民监督员制度发展状况剖析309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定位问题309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问题312

(三)人民监督员的选任问题313

(四)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问题317

(五)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问题318

六、结论320

诉讼监督模式研究——以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为视角323

一、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的价值324

(一)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追求正义的模式324

(二)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保障人权的模式325

(三)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维护秩序的模式326

二、国内外侦查监督模式之比较327

(一)国外侦查监督的模式327

(二)对上述侦查监督模式的评析328

(三)国内外侦查监督模式的比较分析329

三、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权的界定331

(一)侦查监督权归属的界定332

(二)侦查监督权范围的界定335

四、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337

(一)侦查监督权行使的方式比较单一337

(二)侦查监督权的对象范围过窄,有些应纳入侦查监督视野的行为没有纳入337

(三)侦查监督权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措施339

五、完善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模式的对策341

(一)监督观念的转变341

(二)确立检察机关介入侦查活动的完善措施343

(三)侦查监督法律权威性之确立346

(四)侦查监督范围仍需进一步明确,并需加以扩充350

(五)对于具体的侦查监督措施的立法完善思考352

监所检察监督职能的衍伸性分析——以减刑假释案件的检察监督为视角355

一、国内研究现状355

(一)历史发展和定位356

(二)面临问题及其解决思路357

(三)进一步创新监督方式方法358

(四)微观上关怀监所检察监督358

二、监所检察监督职能应具有的基本品格359

三、受刑人投诉检察监督机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减刑假释案件的检察监督为视角361

(一)与减刑假释有关的投诉处理及检察监督的调查361

(二)减刑假释检察监督相关规定的内在紧张性——基于法律文本的透视366

四、监所检察职能的良性运行372

(一)受刑人自护教育和投诉途径373

(二)检察机关能动检察监督373

民事申诉制度改革与检察监督377

一、民事申诉与检察监督的关系378

(一)目标的统一性378

(二)程序的关联性379

(三)功能的互补性380

(四)法律后果的独立性380

二、民事申诉制度影响检察监督的表现381

(一)民事申诉制度对于检察监督理念的影响382

(二)民事申诉制度对于检察监督模式的影响383

(三)民事申诉制度对于检察监督格局的影响385

(四)民事申诉制度对于检察机关处理争议问题的影响386

三、2012年民事申诉制度改革实施后民事检察监督面临的风险和挑战389

(一)改革关于检察监督的基本内容389

(二)改革在检察监督实践中引发的问题390

(三)改革实施后检察监督面临的风险和挑战393

四、民事检察监督视野下民事申诉制度的结构性问题反思394

(一)民事申诉制度关于民事检察监督的立场反思395

(二)民事申诉制度与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规定反思397

(三)民事申诉制度要求与民事检察监督权能配置的对应性反思398

五、系统论思想基础之上改革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构想399

(一)落实民事检察监督宪法定位399

(二)促进民事检察监督权能的优化配置401

(三)强化检察机关内部机制改革402

六、结语405

检察伦理与检察文化409

检察官职业伦理研究409

一、检察官职业伦理的研究路径409

二、检察官职业伦理的属性分析411

(一)检察官职业伦理是一种专业伦理411

(二)检察官职业伦理是一种责任伦理412

(三)检察官职业伦理是一种程序伦理413

(四)检察官职业伦理是一种身份伦理414

三、检察职业惩戒与职业伦理的养成415

(一)现行检察职业惩戒的框架415

(二)我国检察职业惩戒体系的反思417

(三)检察职业惩戒的司法化419

(四)惩戒体系中的内部职务监督421

(五)惩戒体系中的纪律惩戒424

(六)结语——兼论检察职业惩戒建构的时代意义425

四、控辩对抗、底线伦理及合作规制——基于诉讼模式的伦理反思426

(一)“对抗制/非对抗制”模式426

(二)对抗制模式下的“角色伦理”429

(三)作为最低共同限度的底线伦理430

(四)“对抗/合作”伦理关系的新视角431

(五)“斗而不破/和而不同”的伦理规制433

(六)结语437

中外检察文化比较研究438

一、中外检察文化概述439

(一)检察文化诠释439

(二)中外检察文化发展历史比较440

二、中外检察文化的特征444

(一)域外检察文化的特征444

(二)我国检察文化的特征448

三、中外检察文化的比较454

(一)权力制衡性与法律监督性之比较454

(二)检察官角色定位的单一性与多元性455

(三)服务公益的有限性与广泛性456

(四)客观公正义务内涵的单一性与丰富性457

(五)注重人权保障与强调惩罚犯罪和人权保障相统一458

(六)检察官独立与检察机关独立460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的建构46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文化的定位461

(二)中国检察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462

(三)中国检察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464

五、结语466

中西检察文化比较研究论纲467

一、引言:是谁出了错?467

二、检察文化及其三重面相468

(一)检察文化概念的廓清469

(二)检察文化概念的重构472

(三)小结:检察文化的三重面相476

三、检察文化比较之前序478

(一)“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检察文化比较之背景479

(二)检察文化比较的方法论——分析工具与研究范式482

四、中西检察文化差异的类型学判析485

(一)封闭性与开放性检察文化485

(二)支配性与平等性检察文化490

(三)监督性与控诉性检察文化495

五、结语:融合的可欲与可能50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