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合同法 注译本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合同法 注译本 第2版
  • (美)Brian A. Blum著;张新娟注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
  • ISBN:7801076559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789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833页
  • 主题词:合同法-研究-美国-英文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合同法 注译本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言1

致谢1

第一章 “合同”的内涵及合同关系的本质属性1

§1.1 概述1

§1.2 “合同”的法律涵义2

§1.2.1 口头或书面协议3

§1.2.2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的参与4

§1.2.3 交易关系4

§1.2.4 允诺5

§1.2.5 强制性的依法确认8

§1.3 合同——调整各种交易的普通法意义上的合同10

§1.4 合同法的政策和价值11

§1.4.1 合同自由11

§1.4.2 允诺的道德基础——“协议必须遵守”12

§1.4.3 基于行为和信赖的责任13

§1.4.4 社会公正和对弱者的保护14

§1.4.5 公平14

§1.4.6 合同法的经济功能15

第二章 合同法律及其规则的渊源、发展和传统19

§2.1 概述19

§2.2 从历史的角度看合同法20

§2.3.1 古典合同法21

§2.3 古典合同法和当代合同法21

§2.3.2 当代合同法22

§2.4 “普通法”的内涵23

§2.4.1 “普通法”的“国际”性——英格兰的普通法律体系23

§2.4.2 “普通法”的“国内”性——构成普通法律体系的法官制定法24

§2.4.3 “普通法”——法律分析的过程或者方法25

§2.5 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区别25

§2.6 调整合同的州法27

§2.7 《统一商法典》28

§2.7.1 作为统一成文法范本的《统一商法典》和州立法28

§2.7.2 《统一商法典》第2编的适用与运用30

§2.8 《第二次合同法重述》是什么?31

§2.7.3 《统一商法典》第2编对非货物买卖合同案例的影响31

第三章 先例原则与合同案例分析35

§3.1 从上诉案例中学习合同——观点的介绍与评论35

§3.2 法官如何制定合同法:司法判例37

§3.2.1 什么是判例?37

§3.2.2 谁受判例的约束?37

§3.2.3 判例制度的弊端39

§3.3 判决意见的分析40

§3.3.1 判决理由和附带意见40

§3.3.2 法律规则形成与适用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41

§3.3.3 判决意见中权威言论与论据的运用42

§4.1.1 合同意图的交换51

第四章 客观标准和普通法中的要约与承诺51

§4.1 解释和客观标准51

§4.1.2 同意与责任:同意的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52

§4.1.3 客观标准在当代法律中的运用53

§4.2 要约与承诺的类型56

§4.2.1 引论56

§4.2.2 何时提出要约与承诺的争议?57

§4.2.3 基本类型58

§4.3 要约与承诺的规则59

§4.4 要约的性质:与“初步提议”的区别59

§4.5 要约因有效期限届满而失效62

§4.5.1 要约的特定或合理期间62

§4.6.1 拒绝要约63

§4.6.2 反要约63

§4.5.2 逾期承诺的效力63

§4.6 要约在因有效期限届满而失效之前的终止63

§4.6.3 要约人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64

§4.6.4 要约的撤销64

§4.7 承诺的性质和效力66

§4.8 附条件或者不明确的承诺67

§4.8.1 承诺必须与要约相一致是承诺的基本原则67

§4.8.2 与要约不一致的答复的法律效力68

§4.9 承诺的类型69

§4.10.2 沉默或者不作为71

§4.10 以沉默、不作为或者模棱两可的行为作出承诺71

§4.10.1 模棱两可的行为71

§4.11 承诺何时生效?73

§4.11.1 瞬间传达73

§4.11.2 非瞬间传达和“投邮生效原则”74

§4.11.3 关于以非瞬间传达方式承诺的生效日期规则综述76

§4.12 以允诺或者履行方式作出承诺:双诺合同和单诺合同77

§4.12.1 正确认识双诺合同要约和单诺合同要约的区别77

§4.12.2 双诺合同的要约77

§4.12.3 单诺合同的要约78

§4.12.4 要约未明确限定履行作为承诺的惟一形式80

§4.12.5 要约未明确限定允诺作为承诺的惟一形式81

§4.12.6 通过不能立刻完成的履行所作的承诺82

§4.12.7 通过履行作出承诺时的通知问题84

§4.12.8 反向单诺合同85

第五章 选择权与确定的要约(实盘)105

§5.1 对价原则与允诺后不得反悔原则运用的简评105

§5.2 普通法意义上选择机的效力与对价理论106

§5.3 无对价而基于选择权的信赖:允诺后不得反悔原则在不可撤销允诺中的适用110

§5.4 选择权的效力112

§5.5 《统一商法典》第2.205条:确定的要约113

第六章 《统一商法典》所规定的要约和承诺,以及“格式条款之间的冲突”123

§6.1 《统一商法典》所规定的要约和承诺的一般原则123

§6.3 第2.207条所解决的问题:普通法中的“镜像”规则和“最后一击”规则124

§6.2 《统一商法典》第2.207条的范围和宗旨124

§6.4 “承诺”与“确认中的补充条款”——第2.207条中所规定的两种不同情况127

§6.5 第2.207条所规定的要约和承诺128

§6.5.1 第2.207条第1款:承诺、拒绝和反要约128

§6.5.2 第2.207条第2款:对承诺中的补充建议的处理131

§6.5.3 第2.207条第3款:当事人之间未形成书面合同时的相互履行效力135

§6.6 口头合同或者非正式合同的确认书136

第七章 对价149

§7.1 作为合同义务基础的对价149

§7.2 对价的本质和范围150

§7.3 对价的基本要素:损害、利益与对价的交易152

§7.3.1 什么是“损害”?153

§7.3.2 要约人如何受有利益?154

§7.3.3 对价的交易155

§7.4 对价原则的目的和功能157

§7.4.1 对价的形式功能157

§7.4.2 对价的实体基础158

§7.5 损害和“既存义务”161

§7.5.1 基本规则161

§7.5.2 “既存义务”规则的认可:强制修改162

§7.5.3 对于第三方已经存在的义务164

§7.6 损害的衡量:对价的适当性165

§7.7 过去的履行166

§7.8 错误的或者名义上的对价167

§7.9.1 互惠和空洞的允诺168

§7.9 允诺作为对价的条件:“义务之互惠”,空洞的允诺、附条件的允诺和可选择的允诺168

§7.9.2 默示条款在纠正明显的空洞允诺中的解释和运用170

§7.9.3 《统一商法典》第2.306条:产出与需求合同中的“互惠”172

§7.9.4 附条件的允诺174

§7.9.5 可选择性履行的允诺174

第八章 作为可强制履行允诺基础的允诺后不得反悔原则189

§8.1 概述189

§8.2 允诺后不得反悔原则的辅助基础和独立基础190

§8.3 合同与允诺后不得反悔在补偿重点方面的区别191

§8.4 衡平法上的不得反悔及其与允诺后不得反悔的联系192

§8.5 允诺后不得反悔原则的适用范围:赠与和商业交易194

§8.6.1 要件的介绍与评论195

§8.6 允诺后不得反悔原则的要件195

§8.6.2 允诺必须已经作出196

§8.6.3 允诺人应已合理期望受诺人所作的作为或不作为的允诺197

§8.6.4 允诺人的允诺必须已经导致合理的作为或者不作为198

§8.6.5 如果允诺的强制履行能避免不公平,则允诺有约束力199

§8.7 适用允诺后不得反悔原则的救济200

第九章 恢复原状:不当得利和“道德上的义务”215

§9.1 概述215

§9.2 不当得利——恢复原状的基础216

§9.3 不当得利与合同的关系217

§9.4 “准合同”的含义220

§9.5.1 获得利益222

§9.5 不当得利的要件222

§9.5.2 什么情况下获得的利益是不正当的?223

§9.6 利益的衡量226

§9.6.1 恢复原状的救济目标226

§9.6.2 衡量获利的可供选择的方法227

§9.6.3 市场价值227

§9.6.4 接受人的净得益228

§9.6.5 在市场价格、客观净得益和主观净得益之间的选择229

§9.7 “道德上的义务”:当允诺建立在先前利益基础上时,应恢复原状231

§9.7.1 引论231

§9.7.2 术语232

§9.7.3 “道德上的义务”的传统适用范围232

§9.7.4 广义的“实质利益”规则234

第十章 意图解释和书面或法律解释:消除协议中意思和行为的不确定性247

§10.1 协议中的不确定性问题247

§10.2 对不确定性问题的适当的司法干预249

§10.3 不确定性的不同形式250

§10.3.1 不明确的条款:词义含糊和模棱两可250

§10.3.2 条款的遗漏251

§10.3.3 尚待确定的条款252

§10.4 确定协议的含意:意图解释不同于书面或法律解释252

§10.4.1 简介二者的区别252

§10.4.2 正确地认识二者的区别254

§10.5 谁确定协议的含意:法官还是陪审团?255

§10.6.1 “意图解释”的内涵256

§10.6 意图解释:根据证据推断协议的含意256

§10.6.2 在意图解释过程中所使用证据的来源257

§10.7 解释的一般原则263

§10.8 漏洞补充——依法律推定以实现当事人的合理意图265

§10.8.1 引论265

§10.8.2 确定一般义务漏洞补充267

§10.8.3 确定更多特定权利义务的漏洞补充267

§10.9 不考虑当事人意图的法律推定269

§10.9.1 协议不能排除的补充条款269

§10.9.2 明示或者特定用语能够排除的推定条款270

§10.10 留待将来决定的条款270

§10.10.3 条款的遗漏271

§10.10.1 依客观标准决定271

§10.10.2 由一方当事人决定271

§10.10.4 协议的故意延期:“将要商定的协议”或者善意谈判的协议272

§10.11 未作出书面确认前的口头磋商的效力273

§10.12 误解:完全含糊不清274

第十一章 反欺诈法295

§11.1 概述295

§11.2 第一个质询:反欺诈法调整某类合同吗?297

§11.2.1 土地或土地利益买卖合同298

§11.2.2 一年以内不能履行的合同298

§11.3 第二个质询:如果适用反欺诈法,书面形式的合同符合其要求吗299

§11.2.3 货物买卖合同299

§11.4 第三个质询:如果适用反欺诈法却未遵守其规定,口头合同属于其例外吗?303

§11.4.1 部分履行之例外303

§11.4.2 法庭许可之例外304

§11.4.3 对信赖的保护:衡平法上的不得反悔和允诺后不得反悔305

§11.5 不遵守反欺诈法的法律后果306

§11.6 反欺诈法对于合同修改的效力307

第十二章 口头证据规则319

§12.1 口头证据规则与协议的解释之间的关系319

§12.2 口头证据规则的基本原理和内容概述320

§12.3 什么是口头证据?320

§12.4 口头证据规则之目标与前提的深入研究323

§12.5 书面形式的完整程度:完全完整和部分完整326

§12.6 使用口头证据的过程328

§12.7 完整性的确定330

§12.8 与书面合同一致或者矛盾的口头证据335

§12.9 口头证据规则对行业习惯、交易过程和履行过程的影响337

§12.10 口头证据规则的例外:可撤销或者无效原因的证据,或者表明先决条件的证据338

§12.11 “平行协议”规则340

§12.12 对口头修改的限制341

第十三章 关于不当谈判、违反法律与公共政策的司法规则355

§13.1 概述355

§13.2 客观标准和表面认可的有效性357

§13.3 法律补救方法的一般评注:撤销和恢复原状,或者合同的调整358

§13.3.1 撤销和恢复原状359

§13.3.2 删除或者修改违法的条款359

§13.3.3 损害赔偿的有效性360

§13.4 有关谈判理论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360

§13.5 错误陈述:“错误陈述”的含意以及欺诈性错误陈述和非欺诈性错误陈述的区别361

§13.6 欺诈性错误陈述363

§13.6.1 概述363

§13.6.2 以事实的错误陈述363

§13.6.3 欺诈的认识和意图引诱订立合同366

§13.6.4 受害人受到的欺诈和正当理由366

§13.6.5 侵害或损害以及解除的补偿或者损害赔偿367

§13.7 疏忽大意的或者无意的错误陈述369

§13.8 胁迫370

§13.8.1 胁迫的本质370

§13.8.2 恐吓371

§13.8.3 不正当的行为373

§13.8.4 引诱373

§13.8.5 法律救济方法374

§13.9 胁迫对现存合同的修改374

§13.10 不正当影响376

§13.11 显失公平378

§13.11.1 显失公平的作用378

§13.11.2 显失公平的本质和起源378

§13.11.3 显失公平的构成要件379

§13.11.4 程序性显失公平380

§13.11.5 实质性显失公平381

§13.11.6 对显失公平的救济383

§13.11.7 过度使用显失公平原则的诱惑:观点的最后评注383

§13.12 格式合同和附意合同:显失公平对纠正权力失衡的作用384

§13.13 对违法或者违反公共政策合同的控制387

§13.13.1 违法、公共政策与合同自由387

§13.13.2 违法的合同388

§13.13.3 违背公共政策的合同388

§13.13.4 违法或者违背公共政策合同的效力389

§14.1 本章所讨论的范围和重点421

第十四章 无行为能力421

§14.2 未成年人422

§14.2.1 未成年人欠缺缔约能力的基础和实质422

§14.2.2 未成年人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情形423

§14.2.3 恢复原状或者其他救济——对合同的否认424

§14.3 精神不健全425

§14.3.1 精神不健全导致无效的基础和实质425

§14.3.2 精神不健全的标准427

§14.3.3 撤销及其后果428

§14.3.4 酗酒或者毒品滥用导致的无行为能力429

第十五章 错误、不现实和目的落空437

§15.1 错误、不现实和目的落空的联系与区别437

§15.2.1 错误的法律含意:事实错误439

§15.2 错误的含意以及双方错误和单方错误的区别439

§15.2.2 双方错误和单方错误442

§15.3 双方错误的构成要件443

§15.4 单方错误的构成要件446

§15.5 对错误的补救449

§15.6 书面合同的错误表达:重新书写合同450

§15.7 履行不现实451

§15.7.1 不现实学说的实质——与错误进行比较451

§15.7.2 不现实学说的早期形态:履行不能452

§15.7.3 当代履行不现实学说453

§15.7.4 对履行不现实的救济459

§15.8 目的落空460

第十六章 条件和允诺483

§16.1 合同的结构:允诺和条件简介483

§16.2 “不确定事件”的含意和范围486

§16.3 产生条件的意图:明示条件、默视条件和推定条件487

§16.3.1 明示条件488

§16.3.2 事实上的默视条件488

§16.3.3 推定条件489

§16.4 当事人一方履行的条件与合同作为一个整体的条件的区别491

§16.5 纯粹条件和允诺条件492

§16.6 时间顺序:先决条件和对流条件495

§16.7 先决条件和后决条件497

§16.8.1 条件作为全部或者部分“逃避条款”499

§16.8 在合同中使用条件的目的499

§16.8.2 允许当事人一方或者第三方进行判断的条件501

§16.8.3 规定可选择履行方式的条件502

§16.8.4 规定履行顺序的条件503

§16.9 严格遵守条件或者实质遵守条件:规范明示条件和推定条件的不同解释规则510

§16.10 区分条件和设定履行时间的事件512

§16.11 条件的免除:不正当阻碍、不得反悔或者放弃以及没收513

§16.11.1 同意条件一方不正当阻碍或者阻碍条件的履行513

§16.11.2 不得反悔或者放弃515

§16.11.3 没收518

§17.1 本章的范围:允诺的不履行539

第十七章 违约和毁弃合同539

§17.2 违约的本质541

§17.3 违约的含义:重大违约或实质性履行以及全部违约或部分违约542

§17.3.1 上述概念的区别542

§17.3.2 违约在什么情况下构成重大违约?545

§17.3.3 实质性履行546

§17.3.4 实质性履行的救济以及为避免不公平没收所进行的调整547

§17.3.5 部分违约及其补救549

§17.4 重大违约与条件的不履行之间的关系551

§17.5 《统一商法典》第2编所规定的实质性履行:无可挑剔的供货及其补救552

§17.6.1 重大违约方合同权利的丧失555

§17.6.2 有利于重大违约方的恢复原状555

§17.6 重大违约中违约方的自行补救权种以及合同可分性的概念555

§17.6.3 在合同可分割情况下重大违约方的实施权利557

§17.7 预期毁弃合同559

§17.7.1 违约与毁弃合同的区别559

§17.7.2 预期毁弃合同学说的目的和价值560

§17.7.3 毁弃合同的后果562

§17.7.4 毁弃合同的构成要件562

§17.7.5 可能发生的毁弃合同的危害565

§17.7.6 毁弃的撤回566

§17.7.7 预期不履行和履行的保证567

§17.7.8 分期付款交易569

§18.1 本章的范围593

第十八章 违约的救济593

§18.2 违约救济的根本目的:期待利益的实现595

§18.2.1 期待利益的本质595

§18.2.2 利益实现的手段:特别救济的首要方法——金钱赔偿596

§18.2.3 预期救济的基本原则597

§18.2.4 损害赔偿判决的强制执行601

§18.3 预期损失的计算601

§18.4 《统一商法典》第2编所规定的预期损失概述610

§18.4.1 基本原则610

§18.4.2 卖方的救济610

§18.4.3 买方的救济611

§18.5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区别612

§18.6.1 限制的本质和目的613

§18.6 对预期损失补偿的限制613

§18.6.2 可预见性614

§18.6.3 减轻损失618

§18.6.4 因果关系624

§18.6.5 合理的确信625

§18.6.6 不公平没收628

§18.7 作为预期损失补偿的替代选择——信赖和恢复原状629

§18.8 信赖利益的损失632

§18.8.1 实质信赖和偶然信赖的区别632

§18.8.2 实质信赖损失633

§18.8.3 偶然信赖损失635

§18.9 恢复原状的损害赔偿636

§18.10.1 强制履行令638

§18.10 衡平法上的救济:强制履行令和禁令638

§18.10.2 禁令642

§18.11 约定的损害赔偿金643

§18.11.1 可预见的损失:订立合同时约定的损害赔偿金的计算645

§18.11.2 实际损失:可预见的损失与实际损失的比较646

§18.12 附带的损失、律师费和利息647

§18.12.1 利息647

§18.12.2 附带的损失648

§18.12.3 律师费648

§18.13 非经济性损害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金649

§18.13.1 非经济性损害赔偿649

§18.13.2 惩罚性损害赔偿金651

§19.1 概述685

第十九章 转让、委托、第三方受益人685

§19.2 第三方受益人686

§19.2.1 预期的受益人与附带的受益人的区别686

§19.2.2 预期受益人地位的本质:独立要求履行的权利688

§19.2.3 赋予独立履行权利的意图689

§19.2.4 承诺人与受益人关系的关联性:贷方受益人和受赠方受益人690

§19.2.5 利益的赋予以及当事人变更和终止该利益的权力693

§19.2.6 承诺人对要约人的平行履行权利694

§19.2.7 要约人对受益人提出抗辩的能力695

§19.2.8 要约人不履行时受益人对承诺人的权利695

§19.3.1 基本概念和术语697

§19.2.9 作为政府合同受益人的公民的索赔权利697

§19.3 转让和委托697

§19.3.2 转让的本质700

§19.3.3 转让的限制701

§19.3.4 转让的效力703

§19.3.5 对受让人的抗辩704

§19.3.6 委托705

§19.3.7 合同的“转让”:权利的转让和义务的委托707

§19.3.8 转让或者委托的不安全状况的理由708

词汇表727

索引7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