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卓然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202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病原微生物(学科: 微生物学 学科: 医学院校) 病原微生物(学科: 医学检验 学科: 医学院校) 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学 医学检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检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1
二、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2
三、临床微生物学的进展与展望4
二、感染性疾病类型7
一、感染与感染性疾病7
第一篇 临床微生物学导论7
第一章 微生物与感染7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概念7
二、粘附与定植9
一、致病性微生物9
第二节 微生物的致病性9
三、毒素及毒性蛋白和酶10
五、免疫病理损害11
四、细胞内寄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11
一、病程发展阶段性12
第三节 感染的临床征象:病症与症状12
二、常见症状与体征13
一、诊断对象和诊断目的15
第一节 临床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的要求15
第二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15
三、常用诊断流程16
二、诊断试验选择16
一、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18
第二节 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18
一、显微镜19
第三节 细菌的形态学检查19
二、标本的处理19
三、细菌染色标本的检查20
二、不染色细菌标本的检查20
第四节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21
二、培养基22
一、基本条件22
四、细菌培养方法26
三、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26
一、细菌毒素的检测27
第五节 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测及鉴定27
二、细菌生化反应鉴定28
一、血清学鉴定38
第六节 细菌感染的血清学检测38
一、核酸杂交41
第七节 细菌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41
二、血清学诊断41
二、聚合酶链反应44
三、生物芯片技术45
二、细菌L型的检验程序及检查方法46
一、细菌L型培养基的制备46
第八节 细菌L型的检测46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48
第九节 动物实验48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49
四、接种后的观察与解剖50
三、动物的接种途径和方法50
五、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动物接种的鉴别诊断51
六、动物采血方法52
一、真菌的形态特性54
第一节 真菌的基本特性54
第三章 真菌感染的实验诊断54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55
第二节 临床标本的采集及检验程序55
二、真菌菌落特性55
第三节 真菌检验56
二、真菌的检验程序56
二、真菌的分离培养57
一、标本直接检查57
四、动物实验59
三、真菌的生化反应59
五、核酸检测60
六、真菌毒素的检测61
第四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62
一、标本的采集63
第一节 标本采集与运送63
一、病毒分离和鉴定的一般程序65
第二节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65
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65
二、病毒的分离66
三、病毒的鉴定67
二、病毒抗原检测69
一、形态学检查69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69
四、病毒核酸检测70
三、早期抗体检测70
五、病毒检验的结果评价71
二、分类等级73
一、基本概念73
第二篇 临床细菌学73
第五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73
第一节 细菌分类学73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74
三、细菌命名法74
二、遗传学分类法75
一、生理学与生化学分类法75
第三节 细菌分类系统76
二、临床意义81
一、分类81
第六章 球菌81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81
四、微生物检验82
三、微生物特性82
二、临床意义86
一、分类86
第二节 链球菌属86
四、微生物检验87
三、微生物特征87
一、分类90
第三节 肠球菌属90
四、微生物检验91
三、微生物特性91
二、临床意义91
一、分类93
第四节 奈瑟菌属和布兰汉菌属93
四、微生物检验94
三、微生物特性94
二、临床意义94
一、分类与命名99
第一节 概述99
第七章 肠杆菌科99
三、共同特性100
二、临床意义100
四、微生物检验101
二、临床意义104
一、分类104
第二节 埃希菌属104
三、微生物特性106
四、微生物检验107
二、临床意义111
一、分类111
第三节 沙门菌属111
三、微生物特性112
四、微生物检验114
二、临床意义118
一、分类118
第四节 志贺菌属118
三、微生物特性119
四、微生物检验120
二、鼠疫耶尔森菌123
一、分类123
第五节 耶尔森菌属123
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25
五、其他耶尔森菌127
四、假结核耶尔森菌127
四、微生物检验128
三、微生物特性128
第六节 枸橼酸杆菌属128
一、分类128
二、临床意义128
一、分类129
第七节 克雷伯菌属129
四、微生物检验130
三、微生物特性130
二、临床意义130
二、肠杆菌属132
一、分类132
第八节 肠杆菌属、多源菌属、哈夫尼菌属132
四、蜂房哈夫尼菌134
三、多源菌属134
四、微生物检验135
三、微生物特性135
第九节 沙雷菌属135
一、分类135
二、临床意义135
第十节 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136
一、变形杆菌属137
二、普罗威登菌属139
一、西地西菌属140
第十一节 肠杆菌科中的其他菌属140
三、摩根菌属140
五、致病杆菌属141
四、塔特姆菌属141
二克卢瓦菌属141
三、拉恩菌属141
一、分类142
第一节 弧菌属142
第八章 弧菌科142
二、霍乱弧菌143
三、副溶血性弧菌147
四、其他弧菌149
一、气单胞菌属151
第二节 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151
二、邻单胞菌属154
一、概述155
第一节 假单胞菌属155
第九章 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155
二、铜绿假单胞菌160
三、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163
四、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64
五、临床常见的几种假单胞菌165
一、不动杆菌属166
第二节 其他临床常见非发酵菌166
二、产碱杆菌属168
三、黄杆菌属169
四、莫拉菌属170
五、军团菌属171
一、嗜血杆菌属177
第一节 苛养菌177
第十章 苛养菌及人兽共患病原菌177
二、鲍特菌属181
第二节 人兽共患病原菌183
一、布鲁菌属184
二、巴斯德菌属186
三、弗朗西斯菌属188
二、临床意义191
一、分类191
第十一章 革兰阳性需氧杆菌191
第一节 炭疽芽胞杆菌191
三、微生物特性192
四、微生物检验193
二、临床意义196
一、分类196
第二节 蜡样芽胞杆菌196
四、微生物检验197
三、微生物特性197
一、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198
第三节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和红斑丹毒丝菌198
二、红斑丹毒丝菌201
一、分类203
第四节 阴道加特纳菌203
四、微生物检验204
三、微生物特性204
二、临床意义204
一、临床意义207
第二节 白喉棒状杆菌207
第十二章 棒状杆菌属207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207
二、微生物特性208
三、微生物检验209
第三节 其他棒状杆菌210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213
第十三章 分枝杆菌属213
二、临床意义214
一、分类214
第二节 结核分枝杆菌214
三、微生物特性216
四、微生物检验217
二、暗产色分枝杆菌(RunyonⅡ群)222
一、光产色分枝杆菌(Runyon I群)222
第三节 非典型分枝杆菌222
第四节 麻风分枝杆菌223
四、迅速生长分枝杆菌(RunyonⅣ群)223
三、不产色分枝杆菌(RunyonⅢ群)223
三、微生物检验224
二、微生物特性224
一、临床意义224
二、临床意义226
一、分类226
第十四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226
第一节 放线菌属226
三、微生物特性227
四、微生物检验228
三、微生物特性229
二、临床意义229
第二节 诺卡菌属229
一、分类229
四、微生物检验230
一、厌氧菌的概念、种类与分布231
第一节 概述231
第十五章 厌氧菌231
二、临床意义232
一、标本的采集与运送233
第二节 厌氧性细菌的检验233
三、检验方法235
二、检验程序235
一、消化球菌属241
第三节 厌氧球菌241
二、消化链球菌属242
三、韦荣球菌属243
一、类杆菌属244
第四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杆菌244
二、普雷沃菌属245
三、紫单胞菌属248
四、梭杆菌属249
第五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杆菌251
一、丙酸杆菌属252
三、双歧杆菌属253
二、优杆菌属253
四、乳杆菌属255
第六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257
一、破伤风梭菌257
二、产气荚膜梭菌258
三、肉毒梭菌261
四、艰难梭菌264
二、临床意义267
一、分类267
第十六章 弯曲菌属与螺杆菌属267
第一节 弯曲菌属267
三、微生物特性268
四、微生物检验269
第二节 螺杆菌属270
二、临床意义271
一、分类271
三、微生物特性272
四、微生物检验273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276
第十七章 螺旋体276
二、微生物特性277
一、临床意义277
第二节 钩端螺旋体277
三、微生物检验279
一、伯氏疏螺旋体281
第三节 疏螺旋体281
二、回归热疏螺旋体283
一、梅毒螺旋体284
第四节 密螺旋体属284
三、奋森疏螺旋体284
二、其他密螺旋体288
二、肺炎支原体289
一、分类与命名289
第十八章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289
第一节 支原体289
三、解脲脲原体292
四、穿通支原体294
一、分类与命名296
第二节 衣原体296
二、沙眼衣原体297
三、鹦鹉热衣原体302
四、肺炎衣原体304
一、分类与命名306
第三节 立克次体306
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307
三、恙虫病立克次体312
四、贝纳柯克斯体314
五、埃立克体315
六、汉赛巴通体318
第一节 真菌的分类321
第十九章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321
第三篇 临床真菌学321
第二节 真菌的命名323
二、皮肤癣真菌325
一、表面感染真菌325
第二十章 病原性真菌325
第一节 浅部感染真菌325
三、皮下组织真菌感染329
一、假丝酵母菌331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331
二、隐球菌333
三、曲霉335
四、毛霉目真菌338
五、组织胞浆菌341
六、卡氏肺孢菌342
第一节 分类根据与原则345
第二十一章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5
第四篇 临床病毒学345
一、病毒分类的一般系统346
第二节 病毒分类系统和命名346
二、非寻常的病毒分类348
二、按感染部位与症状特征分类349
一、按传播途径分类349
三、病毒分类的命名349
第三节 按临床应用分类349
一、分类与命名351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351
第二十二章 呼吸道病毒351
三、微生物特性352
二、临床意义352
四、微生物检验354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356
第二节 副粘病毒科356
二、副流感病毒358
三、腮腺炎病毒359
四、麻疹病毒360
一、腺病毒362
第三节 其他呼吸道病毒362
二、风疹病毒365
三、鼻病毒、冠状病毒和呼肠病毒366
一、分类369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369
第二十三章 肝炎病毒369
三、微生物特性370
二、临床意义370
四、微生物检验372
二、临床意义374
一、分类374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374
三、微生物特性375
四、微生物检验378
二、临床意义381
一、分类38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381
三、微生物特性382
四、微生物检验385
二、临床意义386
一、分类38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386
三、微生物特性387
四、微生物检验388
一、分类389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389
三、微生物特性390
二、临床意义390
四、微生物检验391
一、临床意义392
第六节 庚型肝炎病毒392
第七节 输血传播病毒393
二、微生物特性393
一、分类与命名395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395
第二十四章 逆转录病毒395
二、临床意义396
三、微生物特性398
四、微生物检验402
一、临床意义406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I型、Ⅱ型406
三、微生物检验407
二、微生物特性407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408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408
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408
二、微生物特性409
一、临床意义409
三、微生物检验410
一、临床意义411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411
三、微生物检验412
二、微生物特性412
二、肠道病毒71型413
一、肠道病毒70型413
第四节 新型肠道病毒413
二、临床意义415
一、分类415
第二十六章 急性胃肠炎病毒415
第一节 轮状病毒415
三、微生物特性416
四、微生物检验417
二、杯状病毒418
一、肠道腺病毒418
第二节 其他胃肠炎病毒418
三、星状病毒419
一、临床意义421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421
第二十七章 黄病毒421
三、微生物检验423
二、微生物特性423
一、临床意义424
第二节 登革病毒424
三、微生物检验425
二、微生物特性425
二、微生物特性426
一、临床意义426
第三节 森林脑炎病毒426
三、微生物检验427
一、分类428
第一节 汉坦病毒428
第二十八章 出血热病毒428
二、临床意义429
四、微生物特性430
三、流行环节430
第二节 新疆出血热病毒431
五、微生物检验431
三、微生物检验432
二、微生物特性432
一、临床意义432
一、分类与命名433
第一节 概述433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433
二、共同特性434
一、临床意义435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435
三、微生物检验437
二、微生物特性437
一、临床意义438
第三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438
一、临床意义439
第四节 人巨细胞病毒439
二、微生物特性439
三、微生物检验439
三、微生物检验440
二、微生物特性440
一、临床意义442
第五节 EB病毒442
三、微生物检验443
二、微生物特性443
一、人疱疹病毒6型444
第六节 人疱疹病毒6、7、8型444
三、人疱疹病毒8型445
二、人疱疹病毒7型445
二、微生物特性446
一、临床意义446
第三十章 其他病毒446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446
三、微生物检验447
一、临床意义448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448
三、微生物检验449
二、微生物特性449
三、微生物检验450
二、微生物特性450
第三节 细小病毒B19450
一、临床意义450
第二节 临床意义451
第一节 分类与命名451
第三十一章 朊粒451
一、克雅病与克雅病新变种452
一、PrP的蛋白质结构453
第三节 微生物特性453
二、Kuru病453
第四节 微生物检验454
三、PrP的抵抗力454
二、PrP的基因结构454
一、常见菌血症和脓毒症的病原体检查457
第一节 血液感染457
第五篇 微生物检验457
第三十二章 临床感染症病原体的检验457
二、临床意义459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460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461
三、病毒感染的检查462
二、真菌感染的检查462
四、临床意义463
一、创伤和外科感染的细菌学检查464
第三节 创伤和外科感染464
二、临床意义465
一、上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检查466
第四节 上呼吸道感染466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467
第五节 下呼吸道感染467
二、临床意义467
三、病毒感染的检查469
二、真菌感染的检查469
第六节 消化道感染470
四、临床意义470
一、细菌感染的检查471
二、病毒感染的检查472
一、尿路感染的细菌学检查473
第七节 尿路感染473
三、临床意义473
二、临床意义474
一、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检查475
第八节 性传播疾病475
三、软下疳性病的检查476
二、淋病奈瑟菌感染的检查476
五、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查477
四、性病淋巴肉芽肿的检查477
六、性传播衣原体感染的检查478
八、性传播病毒性感染的检查479
七、性传播支原体感染的检查479
二、医院感染的流行特点481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481
第三十三章 医院感染的实验诊断481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概念与流行特点481
三、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体483
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任务484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和类型484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监测484
三、医院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485
四、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487
五、医院感染监测的必要措施488
一、重视医护人员的医德及专业知识教育489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控制489
四、建立控制医院感染的制度490
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490
二、消毒灭菌的质量控制490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492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492
第三十四章 抗微生物药物和敏感性试验492
第一节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492
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493
七、四环素、氯霉素和林可酰胺类抗生素494
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494
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494
五、喹诺酮类抗生素494
一、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495
第二节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495
八、糖肽类抗生素495
九、磺胺类药物及增效剂495
十、其他合成抗菌药495
二、试验常规抗菌药物选择496
三、稀释法498
四、纸片琼脂扩散法499
五、E试验500
七、联合药物敏感试验和杀菌试验501
六、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解释501
八、监控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试验502
二、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503
一、细菌的耐药性503
九、自动化仪器检测503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和产生机制503
一、细菌耐药性表型检测506
第四节 细菌耐药性检查方法506
三、耐药基因检测507
二、β-内酰胺酶检测507
四、特殊耐药菌检测508
二、结核分枝杆菌和缓慢生长分枝杆菌体外抑菌试验509
一、抗分枝杆菌药物509
第五节 抗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509
三、快速生长分枝杆菌体外药敏试验511
第六节 厌氧菌体外抑菌试验512
第七节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513
一、抗真菌药物513
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514
第三十五章 微生物商品化、自动化检验516
第一节 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516
一、微生物鉴定系统的发展概况516
二、微生物数码分类鉴定系统516
三、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519
四、微生物自动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望522
第二节 血培养系统523
一、血培养系统的发展概况523
二、仪器的基本结构与性能524
三、配套试剂及操作要点524
四、国内外常用的血培养系统及其性能特点525
五、血培养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展望527
第三十六章 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528
第一节 室内质量控制528
第二节 室间质量控制540
主要参考文献542
索引543
热门推荐
- 879123.html
- 2137249.html
- 2208511.html
- 1432756.html
- 3686952.html
- 399107.html
- 2562519.html
- 2909368.html
- 889847.html
- 20413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13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45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2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0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0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9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10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60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382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