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明的对话 中西关系史论 张国刚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文明的对话 中西关系史论 张国刚卷
  • 张国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13376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1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3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明的对话 中西关系史论 张国刚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西人物篇3

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3

一、锡乐巴及其私人档案资料的发现4

二、承包山东铁路公司路段修筑的劳务合同6

三、几点初探:从合同看山东铁路修筑及其他有关问题17

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华德铁路公司总办皮特·锡乐巴的家什清单跋21

一、皮特·锡乐巴在青岛的家庭财产清单22

二、皮特·锡乐巴在青岛的家庭财产简介29

三、皮特·锡乐巴在青岛的家庭财产分析33

晚清的宝星制及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36

一、小引36

二、晚清的宝星制37

三、锡乐巴的宝星执照及相关文书解题40

四、后论44

德国联邦档案天津领事馆档案札记——清末天津物价与社会生活45

一、领事馆官员薪金缩水严重46

二、解决的办法48

三、天津的物价水平50

四、余论54

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57

一、从中学到大学58

二、从学梵文到学汉语61

三、从外交官到汉学家63

四、汉堡:出任首位汉学讲座教授69

五、柏林:事业的峰巅72

六、晚年76

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先生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79

一、关于陈寅恪先生当年在德国留学的情况80

二、柏林大学课程开设情况83

三、柏林大学的印度学系和吕德斯对陈寅恪的影响83

四、米勒及其他柏林学者85

五、从陈寅恪先生后来的治学实践看其所受柏林学术界的影响87

文化交流篇91

蒙元时代在华天主教修会91

一、交通路线92

二、遣使大汗94

三、元代教区97

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102

一、葡西的澳门贸易102

二、英荷东印度公司105

三、各国竞相试水111

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的交往及其心态115

一、从“西僧”到“西儒”——士大夫对耶稣会士的初步认识116

二、士大夫接受者的心态120

三、士大夫排斥者的理由127

四、士大夫优容者的立场132

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138

一、中国趣味的产生138

二、罗可可透镜里的中国144

三、中国趣味的沉寂151

明清中国人的欧洲印象155

一、地理位置与民族区别155

二、风俗与物产158

三、火炮制造161

四、钟表机械165

明清时期欧洲天文历算知识的东传169

一、耶稣会士的天文学著作与任职钦天监的耶稣会士171

二、《崇祯历书》的影响与引进西方天文学理论176

三、历算需要与西方算学的兴盛180

四、天文仪器184

五、地圆说与舆地测绘技术的运用189

六、天文历法领域的“西学中源”说193

七、结语199

西方的“中国观”200

一、从“求同到对立”——欧洲对中国认识的变化200

二、黑格尔、韦伯眼中的中国207

三、西方学者对“欧洲中心论”的反动213

西人眼中的中国故事221

第一节《鞑靼战纪》——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221

一、卫匡国的《鞑靼战纪》221

二、17世纪欧洲关于明清易代的其他著作223

三、明清易代故事在欧洲的影响224

四、明清故事——异国情调的点缀227

第二节 鲁滨逊眼中的中国——《鲁滨逊漂流记》里的中国形象228

西方汉学篇237

柏林国立图书馆“汉学书库”说略237

一、“汉学书库”的起源237

二、《御书房满汉书广录》238

三、“北京收藏品”239

四、“新近收藏品”240

五、“汉学书库”的学术价值242

德国汉学史略(上)245

第一节 传教士时代的汉学:16世纪至18世纪247

一、西方早期对中国的了解与耶稣会士汉学先驱247

二、德国文化名人的汉学热情251

三、启蒙时代德国的中国猜想257

第二节 东方学中的汉学:19世纪至20世纪初263

一、独占鳌头的法国汉学先驱263

二、德国东方学家的汉学兴趣268

三、在中国研究中国:外交官与传教士274

四、学院派汉学的起步276

第三节 专业汉学的长足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285

一、卫礼贤和法兰克福“中国学社”285

二、福兰阁与佛尔克:译员出身的汉学专家292

三、“莱比锡学派”的学术特色297

四、致力于翻译事业的汉学家303

五、东西方汉学家的交往308

德国汉学史略(下)317

第一节 重整旗鼓与继往开来:二战后的德国汉学317

一、战后的残破局面317

二、汉学系的恢复和重建320

三、“三分天下”的治学格局323

四、汉学事业的全面发展331

第二节 新时代与新挑战:20世纪末的德国汉学339

一、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热”340

二、“热点”问题追踪343

三、成果鸟瞰与趋势推测347

海外汉学拾穗350

一、评气贺泽保规的《府兵制の研究》350

二、书评:《长安(583—904),东亚大都会与中古世界性城市》358

三、书评:《刘知几的〈春秋>观》363

四、《柏林中国杂志,中国社会与历史》367

五、书评:《晚期中华帝国的教育和社会,1600—1900》370

六、书评:《关于晚期中华帝国科学考试的文化史》373

七、书评:《模范殖民地“胶州”,德意志帝国在华的扩张,1897—1914年的中德关系》376

八、书评:《1860—1945年中国人留学德国史》381

九、书评:《民主德国与中国:1949—1990——政治、经济与文化》386

十、书评:《中国学在德国的发展:历史、人物、展望》390

十一、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396

十二、《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404

十三、《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序言41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