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张之洞绝学 近代官场奥秘集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张之洞绝学 近代官场奥秘集成
  • 吴维健,魏岷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 ISBN:753871557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188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430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张之洞绝学 近代官场奥秘集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心术3

第一章 仁厚遵家法 忠良报国恩3

独家妙悟3

文襄本事3

史海举隅6

勾践苦心复国6

李冰与都江堰8

马革裹尸还10

著策扶汉室11

去时四十壮年郎 归来须发皆斑白14

赵苞舍孝全忠18

忠勇平叛乱19

举家为国尽忠21

维护尊严 死不叛晋23

辛伯力不惧毒酒25

浴血沙场 满门殉国26

满门皆精忠30

“坚贞一志”颜真卿32

睢阳保卫战33

九死一生 不辱使节37

使燕不屈节40

抗辽先锋杨延昭41

纵火自焚求忠烈43

舍弃一身媚骨 留得满腔豪情45

一生力主复中原 一心只雪靖康耻47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50

与城共存亡53

视死如归史可法55

江阴反清之战57

第二章 立志弘王道 经世困儒生60

独家妙悟60

文襄本事60

史海举隅63

大风起兮云飞扬63

少怀大志左宗棠67

无志之人常立志 有志之人立志长73

文襄本事85

第三章 会试陈时政 直言评朝廷85

独家妙悟85

史海举隅87

刘毅面责晋武帝87

“第一流的将相”89

南山可移,判不可摇90

王义方正直敢言92

皇帝纳贡畏臣子93

“冷面寒铁”千古奇冤95

丁宝桢计除安德海96

薛允升抗命杀太监97

“同治中兴”一名臣99

“虎吏”徐次舟100

朝野中砥 清正一生102

铁面无私 不贪不占103

私财一无所取105

唐世贤相 他人莫比106

清廉刚直狄仁杰108

李朝隐“不畏强御”111

“清慎太过”仅此一人112

工于谋国 拙于谋身114

青史留名“真御史”115

第四章 主考除积弊 选才勤搜遗118

独家妙悟118

文襄本事119

史海举隅120

庭燎之礼成匡合之功120

平原君不计私怨荐赵奢122

诸葛亮注重携后贤124

宗泽慧眼擢岳飞125

杨溥为国推贤选才127

黄孔昭荐才唯贤128

康熙知遇施琅128

曾国藩:“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131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34

独家妙悟136

文襄本事136

第五章 人言为官乐 谁知我辛苦136

史海举隅137

隋文帝“忧勤亲躬”137

唐太宗治吏139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140

“亲览万机、焦劳庶政”143

宣宗秉耒146

政绩如何,关键在于态度148

“莽知县”汪辉祖150

林则徐身体力行152

万福来155

去副封以防壅蔽158

巾帼不让须眉的萧太后159

汤绍恩治水162

三十年如一日的“劳瘁巡抚”164

唐太宗进贤致治166

田文镜不敢一事苟且170

名传后世,岂必位高长年174

独家妙悟177

第六章 去浮育硕儒 崇实厚士风177

文襄本事178

史海举隅182

“医圣”张仲景182

博采百家之长184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18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1

情钟大自然195

“尝拟雄心胜丈夫”198

文学革新200

自立门户创“异端”203

一代宗师206

《医林改错》反礼教210

“死水微澜”从此破212

孔子学无常师216

采百家所长219

韩愈与《师说》221

桃李满天下223

独家妙悟227

第七章 不避祸福运 无愧青牛角227

文襄本事228

史海举隅236

宁死不屈236

忠诚不二238

精忠报国239

慷慨赴死242

留取丹心照汗青245

择死尽忠248

密佑宁为国捐躯250

刚直不阿252

忠贞不屈255

忠于职守256

位卑志高258

尽己之谓忠260

冒死进谏262

独家妙悟265

文襄本事265

第八章 计功明其道 谋利正其义265

史海举隅268

忠行而创新268

不在位亦谋其政271

爱国可言治274

因时制宜279

管理有方280

以丰补歉280

广开财源281

推陈出新282

善于理财283

强国富民285

造福一方286

忧乐天下287

辅佐明君289

朴实治民291

勤政爱民294

文韬武略之才295

识大体 顾大局298

文襄本事303

第九章 宦术不留痕 趋逢邀恩宠303

史海举隅305

投其所好305

媚上之鉴306

左右逢源307

患难与共310

忠上为本312

不露声色312

独家妙悟314

第十章 贤否不颠倒 功过当分明314

文襄本事315

史海举隅317

以“法”治国的李悝317

赏罚分明320

杀鸡儆猴慑小国322

商鞅法及太子立权威324

术论治国328

赏罚分明成霸主330

军令如山331

礼法初定333

杀一儆百334

执法必严336

践士会盟337

株连为专权338

法制治国341

独家妙悟344

文襄本事344

第十一章 专心求贤才 破格行赏罚344

史海举隅348

曾国藩与人才348

礼贤下士的成汤354

借梦选贤的武丁356

举贤让位的令尹357

举贤不避仇360

自荐成事的毛遂360

用贤之道361

举贤让贤的赵衰362

诚信得贤魏文侯363

人小才智大364

萧何月下追韩信367

曹操求贤370

刘备三顾茅庐371

忍恨荐贤才372

赏募得勇士373

知贤荐贤的相国374

为国荐贤的狄仁杰374

舍财取士的严震375

以汉为师的石勒376

补章举贤能377

宗泽识将成就岳飞378

礼贤得三策378

料人如神刘伯温379

荐贤挡奸佞的元老381

知人善任381

善用外臣强己国382

荐人辨贤383

子产择能而用383

第十二章 顺时护国统 应势得民心385

独家妙悟385

文襄本事385

史海举隅387

陶侃“日运百甓”387

北齐政权的奠基者388

张养浩390

以天下为己任391

周经393

明末名臣395

靳辅治河398

“利民之政,知无不为”401

鞠躬尽瘁的河道官402

信奸佞逐良臣402

清初第一谋臣405

敢为天下先415

因形造势418

通权达变422

相机行事424

第十三章 清浊两相宜 中庸似可取426

文襄本事426

史海举隅427

处乱不惊427

与世浮沉428

远离美名429

深藏不露430

身纵心不纵431

正直而不曲441

做好份内事441

处心积虑思已安443

居安思危444

自谦为本445

清廉自守447

孙武功成不知所终 伍员恋位身首异处447

功成之后452

自傲不断韩信命丧吕后 有功自谦张良封侯终生458

潜身缩身阮籍寿终正寝 横眉冷对嵇康英年早逝462

守拙保权467

仕途避祸470

文襄本事475

第十四章 厚待失意者 换取不二心475

独家妙悟475

史海举隅478

用贤不避仇478

弃仇图良才479

不记前仇收季布481

大度得将才483

不念旧恶收降将484

不以爱憎荐贤才486

释前嫌大度用贤人487

前过不计 敌臣反戈489

宽恕仇敌 化敌为友491

用人不计前嫌得死报493

曹丕狭隘失贤才494

泄私忿黜忠臣497

拒谏悲死499

拒谏亡国506

杀谏臣亡自身509

第十五章 两害选其轻 两利取其重513

独家妙悟513

文襄本事513

史海举隅515

“以九职任万民”515

楚汉之争516

诸葛亮与“五虎上将”517

王猛收人所长成大功519

用人如器 取其所长521

第十六章 公忠体国难 私谊慰友情528

文襄本事528

史海举隅528

忠勇可嘉颜杲卿528

忠悍敏决天李彦思530

李若水魂断辽营532

杨继业绝食全义533

士可杀不可降536

“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539

死不降敌 慷慨赴难540

孤军奋战守城池542

深入虎穴劝敌降544

陈化成死守吴淞口545

血洒国门三总兵548

荆轲刺秦王552

宁饮毒酒,不做佞臣555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556

杜乔不媚权奸558

李固身死义存560

肖望之宁死不受辱561

一曲广陵散 切切表吾心563

不为五斗米折腰565

出师未捷身先死566

元景皓死不改姓570

羊侃舍子取义571

不顾身命的北齐忠臣573

屈突通舍私全义574

段秀实不计个人得失576

朱昭舍身战西夏578

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580

誓死斗阉党582

义绝父子情584

第十七章 独断排众议 专行树己威587

独家妙悟587

文襄本事587

史海举隅593

好谋无决失战机593

血染永乐城595

头鱼宴上的较量598

也先受挫北京城下599

八大世斗不过两女人602

亲子为王又如何606

晋军血染黄河608

诛奸不成反被杀610

天子因何被废614

杨坚避祸616

战和不定 遗留后患618

皇帝当俘虏622

想当皇帝的周折626

第十八章 护商合其力 崇官扩其权631

独家妙悟631

文襄本事631

第十九章 天子寿无疆 百姓遭灾殃653

独家妙悟653

文襄本事653

王莽劳民致败655

史海举隅655

离宫园苑 白骨筑成656

第一假山659

国库存银哪里去了662

同治帝的“第一得意杰作”664

死于求仙路上666

游乐无度 三下扬州669

封泰山 拜孔庙674

耗光祖先积蓄676

明武宗的巡游闹剧678

乾隆皇帝下江南684

第二十章 办学好豪举 居官喜尊荣687

独家妙悟687

文襄本事687

第二十一章 谦恭礼贤士 气傲视众生690

独家妙悟690

文襄本事690

庞涓陷害孙膑693

史海举隅693

反间计696

白起含冤自杀698

广请良田美宅以避疑700

拉一人以打一人701

权倾一时的于忠703

陈奇被害706

赵普整垮冯瓒707

韩侂胄党同伐异708

丞相的命运710

杀人不见血714

孟子遭谤716

李斯杀韩非717

王凤暗算王商717

“党锢”719

吕布之死721

败将奋起雪仇耻724

寄人篱下 曲意逢迎726

焚书释疑心 将士争立功730

柔化得身报731

容人助忠肠734

爱将惜人建奇功734

狂暴猜忌失霸业736

轻慢苛刻失人心737

害旧臣 篡帝位738

识才守士739

“败将”立功勋740

庸才自扰741

仇敌善用成良臣742

识才举贤能744

狄仁杰举贤能745

新丰拜相745

降将协谋剿敌746

诚待降将收奇效747

清太宗善待降臣748

第二十二章 官场取平衡 政坛享殊荣749

独家妙悟749

文襄本事749

船到弯处须转舵753

史海举隅753

因隙利导755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758

圆木不稳 方木不滚761

留得青山有柴烧764

得陇望蜀者戒766

骄横自毙769

功高震主772

忠臣被杀774

一绳二鬼776

权臣自尽777

居安应当思危779

内忧外患782

守成之难783

未雨绸缪785

傲慢招祸786

斩尽杀绝790

文襄本事794

独家妙悟794

第二十三章 智巧效西洋 心术守伦常794

第二十四章 明达识时务 持重称老成815

独家妙悟815

文襄本事816

史海举隅817

趁宠退山林817

违制回乡间818

功成名就作布衣818

范蠡弃政忙从商819

错攀权势命赴黄泉820

卖友埋母 臭名昭著822

该退则退822

功成隐退不作官828

归隐为民 静做学问829

贪官恋财 父子亡身833

辞职不成 棋后赴死835

欲退不能被迫自尽837

隐居待明主839

乱世归隐客848

“天降瑞盐”855

第二十五章 顺我为至交 叛我乃恶人857

文襄本事857

史海举隅858

杨、魏内讧858

不驯即废861

王敬则反齐863

唐高宗兴大狱864

刺探臣僚867

不用则杀869

诛戮方孝孺十族870

清除异己871

冤杀查嗣庭875

三顾茅庐877

唐太宗待贤878

成吉思汗不计恩怨880

余玠立招贤馆882

朱元璋不计前过885

皇太极善待降将887

第二十六章 见机当行事 顺风好使舵891

独家妙悟891

文襄本事892

史海举隅895

静观时变895

见风使舵901

身俗而口道904

顺水推舟906

明哲保身909

欲擒故纵910

因义生利911

深藏不露912

出头的椽子先烂914

“哑巴”皇帝915

笑到最后916

锋芒不露921

随机应变924

以退为进925

文襄本事927

第二十七章 献忠固权位 举刀向生徒927

独家妙悟927

史海举隅932

小人居相932

冤杀宰臣933

玩弄权术938

阎氏坏法941

黄皓败蜀945

笑里藏刀946

卢杞952

严嵩纳贿961

和坤营私965

第二十八章 责己悦强敌 忍气求太平969

独家妙悟969

文襄本事969

史海举隅985

冯道985

文襄本事1003

独家妙悟1003

第二十九章 倡言立新政 术旨杀后人1003

史海举隅1007

吴起殉法1007

商鞅遭车裂1009

出师未捷身先死1011

怀才不遇1016

三贬而不悔1018

大义灭亲1021

力挽狂澜1023

众人纷纷何足竞1025

光绪帝变法1029

谭嗣同喋血1031

第三十章 无竞疏名利 不争闲俗气1034

独家妙悟1034

文襄本事1034

史海举隅1035

身死国亡1035

因财丧命1038

为所欲为1041

司马道子聚敛1044

聚敛无度的刘腾1053

偷窃诈骗的祖珽1057

太平公主敛财1062

孔谦争当租庸使1064

刘皇后出身低微却更贪1067

贪财无所忌的苏逢吉1069

狐假虎威1071

索贿败政的宰相1073

生财有路的桑哥1076

沈明仁夺田两万顷1081

高士奇奸贪坏法1083

太监勒索御医1085

套购黄金1087

雁过拔毛1097

袁大化做寿1105

第三十一章 小事愚且怯 大事智且勇1106

文襄本事1106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1109

史海举隅1109

周公仁德天下安1110

知管仲者鲍叔牙1112

以退为守,谦恭保身1113

谦逊结至交1114

处变不惊1115

重新做人1116

“伴食宰相”1118

乐善好施1120

施人肥美 荒瘦留己1121

不戴枷锁1123

曹彬不失民心1124

爱民如子1125

明宣宗体谅百姓1126

微服私访1127

善解臣之过1128

以德报怨1129

负荆请罪1130

“胯下之辱”1131

宽仁为长者1132

感动叛逃者的人1133

第三十二章 志士呼汉奸 朝廷唤忠臣1135

文襄本事1135

史海举隅1138

梦里依稀是盛世1138

汉宫飞燕1139

昏醉帝王与昏醉皇弟1141

视朝臣如仆役1142

官迷心窍的狗儿1143

“一日快活胜过千年”1144

贪玩致祸1145

神兵不来反丧命1146

玩乐荒殆1148

沉迷声色的父子皇帝1149

骄纵无节1151

嗜酒·嗜猎·嗜杀1154

佛经训练班1157

妖僧乱朝政1160

清宫四春1163

“乐不思蜀”1164

骄逸亡国1165

嗜欲深者天机浅1170

亡国君的后半生1173

“直把杭州当汴州”1173

“强将”手下无“弱兵”1176

安乐窝里怎能出雄鹰1180

胆小如鼠1184

断送江山1188

以学外语为耻1189

治术1195

政治篇1195

第一章 守孝逢国难 避考办团练1195

文襄本事1195

第二章 贪官酿血案 廉吏洗沉冤1220

文襄本事1220

祸国殃民杨国忠1222

史海举隅1222

严嵩家财与国比富1224

薛宣一纸公文 贪官面目昭然1225

贪枉之风不可长——魏孝文帝的反贪措施1226

惩贪与纵贪的反差——宋王朝兴衰的警鉴1228

林起龙的两道奏疏1231

伍子胥死不瞑目1232

侯览之死1234

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1235

文襄本事1238

独家妙悟1238

第三章 以课吏安民 图深根固柢1238

史海举隅1241

雍正养廉新制1241

守法不阿上意的张释之1243

不许皇帝包庇的高柔1246

梁毗凛然抗杨素1247

唐太宗守法以身作则1250

牛僧孺束缚奸雄1252

陆贾1254

晁错1256

“丝绸之路”的开通者1258

水利专家王景1260

李固守节致祸1262

刘穆之决断如流1264

有“慈母”美誉的辛公义1265

薛大鼎沧州治水1267

“竭节至公”的李大亮1268

贤相姚崇1270

拜住忧国忘家1275

理财有方的夏原吉1277

史诚祖获旌1279

李信圭久任1281

“包拯再世”——张淳1283

忠职敢谏的魏裔介1284

“雍正朝第一良臣”鄂尔泰1287

独家妙悟1292

文襄本事1292

第四章 整晋阳烟毒 治社会痼疾1292

史海举隅1294

十常侍之害1294

功败垂成的改革1296

庆历改革1299

起衰振隳1302

激浊扬清1311

天国新政1315

维新变法1318

改良图强1320

第五章 因治国旧术 出安邦新招1323

独家妙悟1323

文襄本事1324

史海举隅1324

郑子产铸刑鼎1324

汉初不行苛政1326

苏绰的六条诏书1330

天下英雄,尽入我彀1334

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1336

张居正力振乾坤1338

去副封以防壅蔽1341

隋文帝1343

唐太宗治吏1344

“亲览万机、焦劳庶政”1346

巾帼不让须眉的萧太后1349

宣宗1351

汤绍恩1353

政绩如何,关键在于态度1355

“莽知县”1357

三十年如一日1359

林则徐1361

第六章 居官仅一地 理政乃四方1365

独家妙悟1365

文襄本事1365

史海举隅1371

乾隆朝第一贤1371

“冷公堤”与“冷公树”——生前身后留美名1373

清廉慈惠 闻于天下1375

“所修举似若琐细,然皆当官之急务”1377

皇帝考核成绩最佳的人——冯元淑1380

明代文人创作传奇鼻祖丘浚1381

汤斌勤于职事1384

刘崧勤职1387

耶律楚材1388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1412

独家妙悟1416

文襄本事1416

第七章 政局多变故 治术忌守成1416

史海举隅1422

商鞅变法1422

秦始皇设郡置县1424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1428

隋文帝雄才大略1430

澄清吏治,创开元盛世1433

亦喜亦悲话新政1436

海陵王百过有一功1439

皇太极改行汉制1442

清代修庙会盟1445

雍正养廉新制1447

第八章 襄助维新者 甘为守旧派1450

独家妙悟1450

文襄本事1451

史海举隅1457

滥用旧贵族1457

宋仁宗的妥协1459

司马光反对变法1461

报复改革者的一幕丑剧1463

一颗专制的苦果1464

夭折的“永贞革新”1468

明神宗废新法1470

荣禄绞杀维新变法1472

鲁昭公失国的根本原因1473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1475

张勋复辟1478

独家妙悟1480

第九章 国有政法令 民无自主权1480

文襄本事1481

史海举隅1484

文景二帝简法轻刑1484

王弘风闻奏事 刘裕因时立法1486

金世宗用杠杆远外戚1487

秦始皇作制明法1488

汉文帝除秘祝1490

宋神宗因时立法1491

叔孙通应时定礼制1495

“外儒内法,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1497

努尔哈赤以法治军1500

隋文帝改革典章制度1502

第十章 抚外先安内 惧寇必剿民1505

独家妙悟1505

文襄本事1506

第十一章 以和制蛮夷 偏安一隅地1509

独家妙悟1509

文襄本事1510

维护尊严 死不叛晋1517

史海举隅1517

廿一载不屈节1519

忠勇平叛乱1520

满门皆精忠1522

浴血沙场 满门殉国1524

九死一生 不辱使节1527

“坚贞一志”颜真卿1530

可歌可泣的睢阳保卫战1531

抗辽先锋杨延昭1535

纵火自焚求忠烈1537

一心只雪靖康耻1539

留得满腔豪情1542

文天祥丹心照汗青1545

与城共存亡1547

视死如归史可法1549

江阴反清之战1551

第十二章 竭虑挽危局 尽忠护昏主1554

独家妙悟1554

文襄本事1555

史海举隅1580

扶危救弱1580

第十三章 革故应缓行 鼎新宜渐进1584

独家妙悟1584

文襄本事1585

史海举隅1588

书生政治的一次尝试1588

只有一个名义皇帝1591

商鞅变法1593

秦始皇设郡置县1594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1598

隋文帝雄才大略1601

澄清吏治,创开元盛世1603

亦喜亦悲话新政1606

海陵王百过有一功1610

社稷之臣——韩琦1616

勤勉有为的懿文太子1618

靖难名臣姚广孝1620

“万民留葬”的于宗尧1623

名传后世,岂必位高长年1625

殚心治水患的张鹏翮1628

伊桑阿“勤劳岁久”1630

尽心民事的桂超万1632

第十四章 位尊极人臣 权重佐新君1635

独家妙悟1635

文襄本事1635

史海举隅1637

陆贾不辱使命1637

晁错为国远虑1639

贤相姚崇1642

忠职敢谏的魏裔介1645

“雍正朝第一良臣”鄂尔泰1648

“官不勤则事废”1653

“元和治民第一”的韦丹1655

为政不可有一时之怠1657

在其位,明其政的陈平1658

晋升的步步台阶1660

为害一方的矿税吏1663

梁永的后台1669

高淮的残酷压迫1674

作恶多端 逃之夭夭1679

弄虚作假陷劾官1683

第十五章 倡新在维旧 种豆却得瓜1685

文襄本事1685

史海举隅1688

卢杞“借”钱于民1688

“宫市”之害1691

阿合马擅变汉法1694

鳌拜圈换土地1696

“废井田开阡陌”1698

曹操屯田1699

北魏均田与民1703

杨炎变租庸为两税1706

王安石的理财观1709

忽必烈劝农桑1712

新法行而国富1714

雍正帝的赋役新政1717

洋务派“师夷长技”1720

经济篇1723

第一章 兴末增民利 务本益民生1723

独家妙悟1723

文襄本事1724

史海举隅1724

贾谊过秦论安民1724

汉文帝劝农务本1726

民安国自安1728

董仲舒对策论解民之困1730

霍光知时务之要1732

盐铁之议1734

治乱民犹治乱绳1736

诸葛亮安定南中1738

李雄简刑约法1742

唐太宗清静无为安百姓1744

魏征不战安抚河北1747

滥用权威 聚敛成性1748

比富致人病1750

王播岁贡逾百万1752

广聚厚敛的元载1753

陈少游为官六字经1755

聚敛之术与渎职之罪1756

捞尽天下油水1757

“变法”敛财1758

元朝的“通货膨胀”1760

竭泽而渔的理财大臣1761

朝中无宰相 湖上有平章1763

万历年间的抗暴斗争1766

银钱可赎罪1769

第二章 轻徭养民力 重财去蠹虫1771

独家妙悟1771

文襄本事1772

史海举隅1773

王克敬除弊惠民1773

岂可坐视不救1774

李湘保民治东平1776

况太守施惠苏州府1779

赵豫为政仁治为本1782

原杰上书安流民1784

姚少师放粮1787

周忱抚江南1790

闯王来时不纳粮1794

清初轻徭薄赋1796

恤民不爱身1798

张沐捐资赈灾民1800

永不加赋1802

摊丁人亩1804

郑板桥抚民1806

力除民瘼1808

李赓芸赈灾1810

用赃银堆彻“洞天福地”1866

第三章 无工不成功 工体而商用1870

独家妙悟1870

文襄本事1871

独家妙悟1897

第四章 经商顾大局 居官通商情1897

文襄本事1898

史海举隅1904

齐桓公削官散谷1904

高郁妙招富楚1905

乌氏倮贸易获重利1905

理财高手刘晏1905

范仲淹种桑负罪1907

管仲的官商之道1908

桑弘羊的官商之策1911

刘晏发展官商1914

先予后取1915

王安石的市易之法1915

国贫民穷我独富1916

最早以“墨”定罪的贪官1919

以酷行贪的王温舒1926

爱财如命的皇弟1932

拓跋禧昧求货赂1935

援立有功 受赏巨万1937

虔诚的佛徒是贪犯1940

聚敛岭南的路嗣恭1945

第五章 新政需基础 总督当屠手1948

文襄本事1948

史海举隅1953

何以长治久安1953

通达民意1955

治民如用兵1955

先礼后刑1956

鼓励批评1956

以礼治国1957

以德服人1957

痛陈时弊1958

重本轻末1959

崇尚德治1960

从大处着手1961

赏罚分明1962

见仁见智1962

宽民惠民1965

纲举目张1965

“二王八司马”事件1966

仇士良的阴谋1972

没有实权支撑的变法1975

壮志难酬 千古遗恨1980

吴起殉法1981

屈原怀才不遇1982

晁错的功劳与悲剧1985

无辜被诛的王涯1993

“愿早一命归黄泉”1998

整肃吏治反遭难2006

第六章 构思工业化 跻身洋务派2015

独家妙悟2015

文襄本事2015

史海举隅2021

李鸿章办洋务2021

教育篇2050

第一章 监考入仕途 督学思教弊2050

独家妙悟2050

文襄本事2051

史海举隅2055

南海北斗——康有为2055

第二章 立国赖人才 人才仰教育2070

独家妙悟2070

文襄本事2070

史海举隅2071

孙权教将读兵书2071

冯谖弹铗报孟尝2073

董仲舒论养士以求贤2076

叶适论“养士”2079

贾岛还俗2080

宋仁宗苦心孤诣锤炼良才2081

朱元璋选才“老少参用”2083

勤教严绳育鸿章2084

第三章 兴教起书院 育才办学堂2091

独家妙悟2091

文襄本事2091

百世之师——孔子2095

史海举隅2095

第四章 学风流巴蜀 教泽被全川2120

独家妙悟2120

文襄本事2120

史海举隅2123

兼济天下——孟子2123

第五章 以人伦立本 以实学立教2139

独家妙悟2139

文襄本事2140

家教典范——颜之推2141

史海举隅2141

第六章 师范出教员 国民受教育2154

独家妙悟2154

文襄本事2154

史海举隅2157

新民先驱——梁启超2157

第七章 选才废科举 育人重体用2176

独家妙悟2176

文襄本事2176

蔡元培2181

史海举隅2181

第八章 取长倡留学 补短梦黄梁2197

独家妙悟2197

文襄本事2197

史海举隅2198

一代文宗——司马光2198

欧阳修2211

苏轼2216

独家妙悟2223

第一章 智以存族种 力以行国教2223

军事篇2223

文襄本事2224

第二章 装备军之体 运筹军之用2269

独家妙悟2269

文襄本事2269

史海举隅2290

“杯酒释兵权”2290

张飞智退曹兵2292

金蝉脱壳2293

声东击西克莎车2294

散弃舟舰取江陵2295

草木皆兵2298

真真假假,真假难辨2299

“空城计”2300

空城相陈2301

出其不意取固陵2304

诱敌深入歼骄兵2304

自尽惑敌兵2306

文襄本事2309

第三章 夫欲善其身 必先利其器2309

独家妙悟2309

史海举隅2312

曾国藩编练湘军2312

元昊整军戒契丹2316

狄青斩将肃军纪2318

阿骨打传梃?面激士气2321

岳飞鞭子严治兵2323

寺山积薪斗志强2326

韩世忠励军败顽敌2329

成吉思汗“忠汗”治军2330

成吉思汗惜士兵2334

成吉思汗军纪严明得天下2337

董文炳裹伤守正阳2340

胜不忘戒惧的楚庄王2342

魏绛规谏“居安思危”2345

魏绛斩御仆严军纪2347

魏舒改车战为步战2349

田穰苴辕门斩监军2351

吴起以信赏徒辕2353

吴起练兵雄天下2355

田单反间励士气2358

田建不修军备亡国家2360

秦始皇御边镇边地2362

项梁骄兵亡身2364

挡驾肃军容2367

汉武帝治骑败匈奴2368

爱兵如子的李广2370

刘秀柔道待军士2372

祭遵格杀“舍中儿”2374

第四章 荡涤旧兵习 编练自强军2377

独家妙悟2377

文襄本事2377

史海举隅2385

阔里吉思常备建功勋2385

朱元璋严军纪2388

朱元璋以诚感降军2390

朱棣哀兵励气2392

戚继光罚亲严治军2393

熊廷弼励军镇边疆2395

袁崇焕杀毛文龙肃军纪2398

身先士卒张献忠2400

张献忠实战训兵士2402

以法治军的努尔哈赤2405

水火练就八旗兵2407

皇太极严法立威名2408

郑成功练兵有方2412

郑成功编练虎卫亲军2414

郑成功斩叔严纪2417

乾隆帝信赏严罚2420

身先士卒的葛云飞2425

良将风范2428

第五章 倾心建军校 致力设海军2431

独家妙悟2431

文襄本事2432

曾国藩治军2434

史海举隅2434

斩娇娘严军纪2442

孟容惩奸肃禁军2448

郭荣斩将严军法2450

苛待士卒败亡2452

司马依律斩宠臣2458

第六章 忠孝护国军 叛逆掘墓人2460

文襄本事2460

独家妙悟2493

第七章 戮力拒强敌 穷思御外侮2493

文襄本事2494

史海举隅2497

左宗堂征新疆挫英俄2497

第八章 意念新近耻 心许持久战2511

文襄本事2511

外交篇2542

第一章 以商务为体 以兵战为用2542

独家妙悟2542

文襄本事2543

独家妙悟2570

第二章 远交猛虎国 近攻恶狼邦2570

文襄本事2571

第三章 护国讲诚信 御侮争公理2591

独家妙悟2591

文襄本事2592

第四章 联手拒西夷 主战退强虏2627

独家妙悟2627

文襄本事2628

文襄本事2656

独家妙悟2656

第五章 西人不足恃 倭寇更需防2656

史海举隅2660

“自强”与近代中国海防2660

第六章 上疏阻和约 结援保国土2686

独家妙悟2686

文襄本事2686

史海举隅2691

公车上书2691

独家妙悟2714

第七章 强权有公理 弱国无外交2714

文襄本事2715

学术2737

第一章 生于官宦家 勤于道问学2737

文襄本事2737

史海举隅2738

早年康有为2738

第二章 从大方能大 名师出高徒2761

独家妙悟2761

文襄本事2761

治学先立志2763

史海举隅2763

拜贤师2766

择益友2771

打好基础2777

学贵专一2778

融会贯通2780

背靠大树好乘凉2780

攀龙附凤当宰相2789

独家妙悟2794

第三章 荆棘科举路 幸运小儿郎2794

文襄本事2795

史海举隅2799

早年曾国藩2799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2803

艰辛坎坷的科举征程2807

科举的诱惑力2808

落榜者的遗恨2810

活到老考到老2812

科考中姓名的影响2814

科考中字体的妙用2816

科考中的以貌取人2817

谁主科场沉浮2818

科举结局费思量2823

盛况空前的候补族2825

第四章 学而优则仕 官而大则教2827

文襄本事2827

文襄本事2857

第五章 通经为世用 明道守儒珍2857

独家妙悟2857

史海举隅2859

救世行医2859

《通典》济世2861

《梦溪笔谈》包罗万象2863

博采百家之长2866

不爱江山爱治学2869

从实用出发2873

中国的“狄德罗”2878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881

钟爱大自然2886

师夷长技以制夷2889

倾心数理2894

处乱世求安邦2897

挑战传统2901

独家妙悟2906

文襄本事2906

第六章 为学忌门户 行教兼汉宋2906

史海举隅2910

孔子学无常师2910

老妪讲学2912

“遍游讲肆”成博士2915

求天下名师,采百家所长2916

韩愈与《师说》2918

教不以常法 桃李满天下2920

康熙重科技2923

一代才女胜翰林2928

第七章 非博不能通 非专不能精2932

独家妙悟2932

文襄本事2933

史海举隅2937

革新文学2937

植根儒经创关学2941

自立门户创“异端”2944

唯求“赤子之心”2947

倡行实学2949

开创新学风2953

《潜书》破束缚2957

睁眼看世第一人2961

《医林改错》反礼教2965

“死水微澜”从此破2967

第八章 通答书目问 道寄輶轩语2972

独家妙悟2972

文襄本事2972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2973

史海举隅2973

宁越成功的秘诀2975

“亚圣”警语2976

一部《劝学》篇 堪为座右铭2978

朱子读书法2981

读书不须多2985

不守一师之说2989

王夫之的“求治”精神2992

倡读无字书 另辟一天地2996

独家妙悟3000

第九章 学术造人才 人才维国势3000

文襄本事3001

史海举隅3004

曾国藩用人3004

第十章 以中学为体 辅西学为用3045

独家妙悟3045

文襄本事3048

独家妙悟3052

文襄本事3052

第十一章 察他国之政 通殊方之学3052

史海举隅3056

变法维新3056

第十二章 顺维新之势 求自强之学3083

独家妙悟3083

文襄本事3084

史海举隅3091

维新领袖3091

独家妙悟3116

文襄本事3116

第十三章 会通中西学 权衡新旧论3116

第十四章 劝学卫道统 改校存国粹3136

独家妙悟3136

文襄本事3137

史海举隅3140

梁启超治学3140

独家妙悟3173

文襄本事3173

第十五章 以新护旧始 以旧佑新终3173

史海举隅3177

立宪救国3177

黄昏残梦3196

张之洞著作3211

一、劝学篇3211

二、《輶轩语》3274

三、《书目答问》3322

四、读经札记3468

五、诗文3491

六、书札3626

张之洞传记三种3897

张之洞研究3982

张之洞与洋务运动3982

张之洞与维新运动3995

再论张之洞与洋务活动4013

张之洞与戊戌变法4026

张之洞与清末军制改革4039

重视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张之洞4052

论张之洞《劝学篇》的革命性和传统性4064

张之洞“官督商办”思想辨析4073

张之洞与清末湖北农政4079

张之洞商业思想简论4088

张之洞经济思想散论4096

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4111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4122

张之洞学术思想论4133

张之洞与戊戌政制改革4143

张之洞与清末立宪别论4163

张之洞维护利权与对外开放思想41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