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转型与超越 三峡坝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转型与超越 三峡坝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
  • 吴之凌,陈韦,黄焕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13545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40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150页
  • 主题词: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建筑规划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转型与超越 三峡坝区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1 概述1

2 概念诠释及研究角度2

2.1 概念诠释2

2.1.1 后建坝时期2

2.1.2 三峡库区、三峡坝区及三峡工程3

2.2 研究角度4

2.2.1 水利规划4

2.2.2 城市规划4

2.2.3 三峡坝区规划5

3 研究的目的和框架5

3.1 研究的目的5

3.1.1 调整三峡水利枢纽区的规划,应对大坝发展趋势及中国公共政策调整5

3.1.2 探讨水利枢纽区规划的范式,拓展全球化下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5

3.2 研究框架6

上篇 总论8

4 光荣与梦想8

4.1 伟人首倡,初露曙光:中山先生指点江山8

4.2 历经风雨,憾未成形:中美合作无功而返9

4.3 曙光重现,百废待兴:积极筹备真抓实干10

4.4 民主决策,奠定方向:科学攻关奋进克难11

4.5 高峡平湖,梦圆今朝:三峡工程任重道远12

5 成效与挑战14

5.1 世界大坝的得失谈14

5.1.1 世界知名水坝概览14

5.1.2 促进发展功不可没16

5.1.3 弊端丛生引以为憾17

5.1.4 兴利除弊和谐发展18

5.2 三峡工程的成效18

5.2.1 促进长江流域经济发展18

5.2.2 保障区域防洪安全21

5.2.3 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23

5.2.4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24

5.3 后建坝时期三峡坝区面临的挑战24

5.3.1 与周边城镇协调发展的挑战24

5.3.2 自身功能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挑战26

5.3.3 坝区环境品质提升的问题26

6 过程与启示27

6.1 规划历程27

6.2 征集方案简介27

6.2.1 “两岸——两岛”(海南雅克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7

6.2.2 “三岛共生”(上海古瀚浦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和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联合体)30

6.2.3 “五线四圈,和音谐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2

6.2.4 “展大江风范,筑和谐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4

6.3 征集方案评审综述36

7 策略与应对37

7.1 总体定位与目标37

7.1.1 定位38

7.1.2 目标38

7.2 转型与重构——顺应后建坝时期的功能需求38

7.2.1 产业转型39

7.2.2 空间功能转型41

7.3 超越与升华——大坝、峡江、人的和谐共生46

7.3.1 生态建坝的根本任务46

7.3.2 特色提升的迫切需求47

7.3.3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规划策略48

下篇 转型与超越51

8 三峡坝区功能转型规划52

8.1 前建坝时代的水利枢纽区用地空间布局特点52

8.2 枢纽用地布局的特征及启示53

8.2.1 沿江山地城镇的用地布局及形态研究53

8.2.2 枢纽用地的功能型城镇属性55

8.2.3 三峡坝区土地使用转型的阶段性及其路径演化58

8.3 后建坝时期坝区的功能转型与重构59

8.3.1 区域——整合周边城镇功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59

8.3.2 坝区——顺应多元目标需求,重构坝区内部功能62

8.3.3 地块——理顺用地分类标准,落实具体地块布局63

8.3.4 保障——构建安全防卫体系,确保坝区功能安全66

9 三峡坝区生态修复规划72

9.1 水利枢纽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72

9.1.1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正面效益72

9.1.2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73

9.1.3 与生态建设同步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74

9.2 生态修复的相关理念75

9.2.1 生态修复的概念75

9.2.2 生态修复的模式76

9.2.3 水利枢纽区的生态修复内容76

9.3 后建坝时期三峡坝区生态修复对策77

9.3.1 建立流域到基地完整生态体系,维护区域生态安全77

9.3.2 促进三峡工程管理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79

9.3.3 创新生态保护措施,探索生态修复技术82

10 三峡坝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93

10.1 水利枢纽区与工业遗产93

10.1.1 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的新类型93

10.1.2 三峡工程工业遗产的价值体现97

10.1.3 水利枢纽区工业遗产保护的必要性98

10.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101

10.2.1 整体保护模式101

10.2.2 单体保护模式102

10.2.3 模式借鉴103

10.3 三峡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构建104

10.3.1 遗产廊道与“泛博”的整合104

10.3.2 评价体系与分级保护105

10.3.3 保护与利用的协调112

11 三峡坝区景观体系规划113

11.1 水利枢纽区的景观特征113

11.1.1 水利枢纽区的景观要素构成113

11.1.2 水利枢纽区景观规划的作用114

11.2 水利枢纽区景观规划的理念与原则115

11.2.1 水利枢纽区建设与工程景观的彰显116

11.2.2 水利枢纽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融合116

11.2.3 水利枢纽区建设与文化的积淀116

11.3 三峡坝区景观体系的构建117

11.3.1 整合区域景观资源117

11.3.2 建立系统性的景观体系118

11.3.3 构建特色导向的视觉系统121

11.4 三峡坝区旅游体系的构建124

11.4.1 区域旅游体系124

11.4.2 三峡坝区景观开发与利用125

12 典型节点127

12.1 博物馆127

12.2 滨江遗产公园与接待中心130

12.3 98.7工业遗产公园133

12.4 鱼类保育中心135

结语与展望138

13 本书结论138

14 研究展望139

参考文献1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