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魏县志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魏县志
  • 王学贵主编;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7801921143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231页
  • 文件大小:341MB
  • 文件页数:1295页
  • 主题词:魏县-地方志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魏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凡例1

概述3

大事记11

第一卷 建置区划53

第一章 建置53

第一节 地理位置53

第二节 隶属沿革53

第三节 境域变迁56

第二章 行政区划58

第一节 明清区划58

第二节 民国区划59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63

第三章 城镇乡村73

第一节 县城73

第二节 镇74

第三节 乡78

第四节 村83

第二卷 自然环境119

第一章 地质地貌119

第一节 地质119

第二节 地貌119

第二章 土壤120

第一节 土壤种类、面积分布120

第二节 土壤性质121

第三章 河流123

第一节 漳河123

第二节 卫河130

第三节 古河道133

第四章 气候 物候133

第一章 气候133

第二节 物候138

第五章 自然资源139

第一节 水资源139

第二节 植物资源149

第三节 野生动物资源150

第六章 自然灾害151

第一节 旱灾151

第二节 水灾152

第三节 风灾155

第四节 雹灾155

第五节 震灾156

第六节 虫灾156

第三卷 人口161

第一章 人口状况161

第一节 人口数量161

第二节 人口密度164

第三节 乡镇人口165

第四节 人口变动166

第二章 人口构成167

第一节 民族构成167

第二节 性别构成167

第三节 年龄构成168

第四节 文化构成169

第五节 职业构成169

第三章 人口控制170

第一节 政策170

第二节 措施171

第三节 节育技术172

第四节 管理机构173

第四章 人口管理174

第一节 户籍管理174

第二节 人口普查174

第五章 家庭175

第一节 婚姻175

第二节 家庭结构176

第三节 家庭管理177

第四节 家庭称谓177

第五节 遗产继承178

第六章 姓氏179

第一节 姓氏录179

第二节 部分姓氏源流179

第四卷 经济综述183

第一章 经济制度183

第一节 农业经济制度183

第二节 工商业经济制度186

第三节 经济制度改革187

第二章 经济发展概况188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188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188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189

第三章 农村结构调整190

第四章 居民生活191

第一节 农民生活191

第二节 职工生活191

第三节 公职人员生活194

第五卷 农业199

第一章 农业体制199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199

第二节 农村生产合作社200

第三节 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200

第四节 土地承包联产计酬201

第二章 结构与布局203

第一节 耕地结构203

第二节 农业区划204

第三章 农作物205

第一节 粮食作物205

第二节 经济作物206

第三节 蔬菜种植207

第四章 农技农艺207

第一节 土壤改良207

第二节 耕作制度208

第三节 农作物栽培209

第四节 良种培育211

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211

第六节 农技培训212

第五章 农业机具213

第一节 机具沿变213

第二节 动力机具214

第三节 耕作机具214

第四节 播种机具214

第五节 收获机具215

第六节 植保机具215

第七节 排灌机具216

第八节 农产品加工机具216

第九节 运输机具216

第六章 农业管理217

第一节 机构沿革217

第二节 劳动管理218

第三节 财务管理218

第四节 收益分配218

第六卷 林业222

第一章 林业资源222

第一节 林木种类222

第二节 林地面积226

第三节 林木蓄积量226

第四节 林业产品228

第二章 植树造林228

第一节 育苗228

第二节 四旁植树229

第三节 营造片林230

第四节 营造速生丰产林231

第三章 林木病虫害防治232

第一节 种类232

第二节 措施232

第四章 林业科技233

第一节 科技队伍233

第二节 科技运用与推广233

第五章 林木管理234

第一节 经营管理234

第二节 管理机构235

第七卷 鸭梨239

第一章 鸭梨发展239

第二章 栽培与管理241

第一节 规划241

第二节 栽植242

第三节 育苗243

第四节 嫁接244

第五节 修剪244

第六节 授粉246

第七节 疏花疏果247

第八节 病虫害防治247

第九节 土壤管理250

第十节 经营管理251

第十一节 经济效益251

第三章 销售 贮存 加工252

第一节 销售252

第二节 贮存253

第三节 加工254

第四章 鸭梨科技254

第一节 科技队伍254

第二节 科技服务255

第三节 科技承包255

第四节 梨树科研256

第八卷 水利264

第一章 防洪工程264

第一节 堤防264

第二节 河道治理266

第二章 除涝工程268

第一节 老沙河系统268

第二节 魏大馆系统269

第三节 小引河系统270

第四节 冀豫边界系统271

第三章 渠灌工程274

第一节 民有渠灌区274

第二节 军留灌区276

第三节 东风渠278

第四节 其它渠系279

第五节 扬水站280

第六节 蓄水闸280

第四章 水井工程281

第一节 砖井281

第二节 机井282

第三节 机井分布285

第四节 机井配套285

第五节 钻井机具286

第六节 机井修理与防渗287

第五章 防汛抗旱287

第一节 防汛287

第二节 抗洪289

第三节 抗旱291

第六章 经营管理294

第一节 灌区管理294

第二节 机井管理295

第三节 堤防管理295

第四节 水政管理297

第五节 综合管理297

第六节 投资与效益298

第七章 机构301

第一节 县级机构301

第二节 区乡(镇)机构301

第三节 临时机构302

第九卷 畜牧水产305

第一章 畜牧业305

第一节 畜禽种类305

第二节 饲料饲草308

第三节 畜禽饲养309

第四节 疫病防治312

第五节 技术推广314

第二章 水产业316

第一节 水产种类316

第二节 水产养殖317

第三章 机构318

第一节 局属机构319

第二节 基层机构319

第十卷 工业323

第一章 所有制323

第一节 私营企业323

第二节 县办集体企业324

第三节 国营企业324

第二章 产业门类325

第一节 建筑材料业326

第二节 修造业328

第三节 纺织服装业329

第四节 造纸印刷业331

第五节 加工制造业332

第六节 药业336

第七节 其他行业337

第三章 重点企业338

第一节 化肥厂338

第二节 冀南化工有限公司339

第四章 工业管理34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41

第二节 管理体制342

第三节 生产管理342

第四节 质量管理343

第五节 名优产品344

第十一卷 乡镇企业347

第一章 企业发展347

第二章 行业种类348

第一节 制造业348

第二节 运输业350

第三节 建筑业350

第四节 商业351

第五节 饮食服务业351

第三章 管理352

第一节 管理机构352

第二节 管理体制353

第三节 产供销353

第四节 基础管理353

第四章 企业简介355

第一节 合资企业355

第二节 重点民营企业简介355

第十二卷 交通运输361

第一章 公路交通36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1

第二节 公路线路364

第三节 公路养护372

第四节 公路桥梁376

第五节 路政管理382

第六节 养路费征收384

第二章 公路运输388

第一节 运输沿革388

第二节 客运389

第三节 货运391

第四节 运输管理394

第五节 装卸搬运396

第六节 运输车辆397

第三章 地方铁路400

第一节 设施400

第二节 客运403

第三节 货运404

第四章 卫河水运405

第一节 卫河航道405

第二节 渡口407

第三节 水运工具407

第四节 运价408

第十三卷 邮电411

第一章 机构设置411

第二章 邮政业务412

第一节 邮递线路412

第二节 邮政项目413

第三章 电信业务414

第一节 电话414

第二节 电信线路415

第三节 电报416

第四章 管理417

第一节 编制定员417

第二节 奖励制度417

第十四卷 电力421

第一章 电源421

第一节 发电421

第二节 客电421

第二章 电力设施422

第一节 变电站422

第二节 输配电线路423

第三节 路灯423

第三章 用电424

第一节 农业用电424

第二节 工业用电424

第三节 市政生活用电424

第四节 其它用电425

第五节 电价426

第六节 电能计量426

第七节 三电工作427

第八节 电力修造427

第四章 电业管理427

第一节 管理机构427

第二节 安全管理428

第三节 运行调度428

第四节 计划用电429

第五节 电力设施维修429

第六节 技术培训429

第十五卷 城乡建设433

第一章 县城建设433

第一节 古县城434

第二节 县城规划440

第三节 市政建设442

第四节 公共建筑448

第二章 镇村建设453

第一节 集镇建设454

第二节 村庄建设459

第三章 建筑管理460

第一节 建筑队伍460

第二节 建筑设计461

第三节 建筑质量监督461

第四节 建筑市场管理462

第五节 工程造价管理464

第四章 房产管理464

第一节 公房管理465

第二节 私房管理466

第三节 房费管理468

第四节 住房制度改革468

第五章 环境保护470

第一节 环境污染470

第二节 环境治理471

第六章 管理机构472

第一节 局级机构472

第二节 直属机构472

第十六卷 商业476

第一章 私营商业476

第一节 商业发展476

第二节 经营管理4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造477

第二章 集体商业478

第一节 供销合作社478

第二节 商业网点479

第三节 基层供销社480

第三章 国营商业481

第一节 商业购销481

第二节 烟草购销485

第三节 物资购销488

第四节 石油购销489

第四章 经营490

第一节 家庭副业490

第二节 生产资料购销494

第三节 生活资料购销496

第十七卷 粮油499

第一章 粮油购销499

第一节 自由购销499

第二节 统购统销501

第三节 议购议销503

第二章 仓储 调运504

第一节 仓储504

第二节 调运510

第三章 油料饲料511

第一节 油料511

第二节 饲料512

第四章 管理513

第一节 机构513

第二节 粮油管理514

第十八卷 进出口贸易517

第一章 出口517

第一节 果品出口517

第二节 粮油饲料出口520

第三节 畜禽产品出口521

第四节 土特产品出口522

第五节 工业产品出口523

第六节 农业产品出口524

第二章 货源培植525

第一节 奖励政策525

第二节 出口基地建设526

第三章 进口527

第一节 进口渠道527

第二节 品种527

第三节 销售528

第四章 经营管理528

第一节 管理机构528

第二节 购销管理529

第十九卷 财政533

第一章 财政收入533

第一节 农业“四税”534

第二节 企业收入535

第三节 工商各税收入536

第四节 其它收入536

第二章 财政支出540

第一节 建设支出540

第二节 事业支出540

第三节 行政支出541

第三章 财政管理545

第一节 预算管理545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546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管理547

第四节 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547

第五节 企业财务管理548

第六节 管理机构550

第四章 财政监察551

第五章 乡(镇)财政553

第六章 公债国库券554

第一节 边区公债555

第二节 胜利折实公债555

第三节 经济建设公债555

第四节 国库券 保值公债 特种公债555

第二十卷 税务559

第一章 机构559

第一节 县级机构559

第二节 局属机构560

第三节 基层机构560

第二章 税收种类56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赋税56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赋税564

第三章 税收制度566

第一节 解款制度566

第二节 专款制度567

第三节 国地两税制度567

第四节 冀南解放区税制567

第五节 新税制568

第四章 税收管理570

第一节 民国时期税收管理57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税收管理570

第五章 税率税额573

第一节 税率573

第二节 税额578

第六章 税收减免578

第二十一卷 金融585

第一章 金融机构585

第一节 当铺钱庄585

第二节 信用社586

第三节 银行586

第二章 货币587

第一节 货币种类587

第二节 货币流通589

第三章 储蓄590

第一节 储蓄种类590

第二节 储蓄网点591

第三节 储蓄数额591

第四章 信贷592

第一节 民间借贷592

第二节 国有信贷592

第五章 金融管理595

第一节 现金管理595

第二节 结算管理596

第三节 金融监督597

第六章 保险597

第一节 保险种类597

第二节 防灾理赔598

第二十二卷 经济综合管理601

第一章 计划管理601

第一节 机构601

第二节 计划编制601

第三节 计划实施604

第二章 工商管理606

第一节 管理机构606

第二节 市场管理607

第三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612

第三章 物价管理617

第一节 机构617

第二节 管理体制617

第三节 价格调整618

第四节 管理实施620

第四章 国民经济统计622

第一节 统计机构622

第二节 统计内容622

第三节 统计方法624

第五章 审计管理624

第一节 审计机构624

第二节 审计工作624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625

第一节 计量机构625

第二节 计量制度演变626

第三节 计量器具检定626

第四节 计量管理627

第二十三卷 土地631

第一章 土地状况631

第一节 土地面积631

第二节 土地开发632

第三节 土地复垦633

第四节 土地利用633

第二章 建设用地635

第一节 国家建设用地635

第二节 乡(镇)村建设用地635

第三节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637

第三章 土地管理639

第一节 占地清查639

第二节 计划指标管理641

第三节 征地与造地管理641

第四节 宅基地管理643

第四章 管理机构645

第一节 局级机构645

第二节 基层机构645

第二十四卷 中国共产党魏县地方组织649

第一章 创建与发展649

第一节 创建649

第二节 发展649

第二章 组织机构655

第一节 县委655

第二节 基层党委656

第三节 党总支委员会656

第四节 党支部656

第三章 党务工作657

第一节 文秘工作657

第二节 组织工作657

第三节 宣传工作659

第四节 纪律检查工作659

第五节 统战工作661

第六节 政法工作662

第七节 农村工作662

第八节 政策研究662

第九节 党史研究663

第十节 信访工作664

第十一节 县直党务工作666

第十二节 老干部工作667

第十三节 党员教育工作667

第四章 党员代表大会668

第一节 代表产生668

第二节 历次代表大会668

第二十五卷 中国国民党地方组织673

第一节 组织沿革673

第三节 党务活动674

第一节 发展组织674

第二节 破除迷信674

第三节 党员培训675

第四节 反共清党675

第二十六卷 革命根据地679

第一章 根据地开辟679

第一节 开创根据地的基础679

第二节 发展党的组织680

第三节 建立抗日政权682

第四节 组织救亡团体684

第二章 坚持武装斗争686

第一节 日本侵略军暴行686

第二节 组建抗日武装689

第三节 抗日斗争693

第四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98

第五节 打入敌营建立内线698

第六节 瓦解敌军699

第七节 战事摘要700

第三章 根据地建设704

第一节 经济建设704

第二节 文化建设707

第四章 根据地人民贡献708

第一节 支援平汉战役708

第二节 全民参战708

第三节 大参军709

第四节 输送干部709

第五节 革命保垒户710

第二十七卷 人民代表大会715

第一章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715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719

第三章 议案处理721

第四章 代表联系制度722

第二十八卷 政府725

第一章 封建政权725

第二章 人民政府730

第一节 抗日政府730

第二节 县政府730

第三节 魏县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731

第四节 职能部门737

第五节 基层政府739

第二十九卷 人民政协743

第一章 机构743

第二章 历届委员会744

第三章 政协活动747

第一节 参政议政747

第二节 服务“三胞”748

第三节 发挥人才优势748

第四节 文史资料工作749

第三十卷 党政要事537

第一章 民主革命时期要事537

第一节 减租减息753

第二节 雇佃运动754

第三节 翻身运动755

第四节 土地改革759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要事760

第一节 抗美援朝760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761

第三节 三反运动763

第四节 合作化运动764

第五节 肃清反革命765

第六节 整风反右766

第七节 “大跃进”768

第八节 人民公社770

第九节 反右倾771

第十节 学习毛主席著作774

第十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778

第十二节 “文化大革命”781

第三章 改革开放要事787

第一节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787

第二节 工业承包经营788

第三节 发展商品生产788

第四章 历次整党791

第一节 1942年整党整风791

第二节 1952年至1953年农村整党791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中整党建党792

第四节 1985年至1988年整党792

第五节 1989年至1990年评处党员793

第三十一卷 群众团体797

第一章 工会797

第二章 妇女联合会798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799

第一节 共青团799

第二节 少先队800

第四章 群众团体与协(学)会801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801

第二节 工商联合会801

第三节 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802

第四节 消费者协会802

第五节 鸭梨协会802

第六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803

第七节 计划生育协会803

第八节 各项体育学会803

第九节 水利学会804

第十节 其他社团组织804

第三十二卷 政法807

第一章 公安807

第一节 机构807

第二节 专项斗争808

第三节 消防810

第四节 治安管理811

第二章 检察814

第一节 机构814

第二节 刑事检察814

第三节 法纪检察815

第四节 经济检察815

第五节 监所检察815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816

第三章 审判816

第一节 机构816

第二节 审判制度817

第三节 案件审判818

第四节 申诉复查818

第四章 司法819

第一节 机构819

第二节 公证819

第三节 律师819

第四节 法制宣传820

第五节 民事调解820

第三十三卷 民政823

第一章 优抚823

第一节 拥军823

第二节 支前824

第三节 抚恤826

第四节 农村群众优待827

第五节 烈士褒扬828

第六节 光荣院829

第二章 安置830

第一节 复员军人安置830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831

第三节 残疾人安置831

第三章 救灾 救济832

第一节 救灾832

第二节 救济834

第四章 社会福利836

第一节 供养836

第二节 收容遣送839

第三节 扶贫840

第五章 管理840

第一节 婚姻管理840

第二节 殡葬管理842

第三节 民间组织管理842

第六章 机构843

第一节 县级机构843

第二节 局属机构843

第三十四卷 军事847

第一章 驻军847

第一节 明清驻军847

第二节 民国驻军84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军850

第二章 兵役制度853

第一节 募兵制853

第二节 志愿兵役制853

第三节 义务兵役制853

第四节 其他兵役制854

第三章 民兵854

第一节 民兵组织854

第二节 民兵训练855

第三节 民兵教育856

第四节 国防教育857

第五节 民兵作用858

第四章 战事860

第一节 清前战事860

第二节 民国战事862

第五章 兵祸匪患863

第一节 兵祸863

第二节 匪患864

第三十五卷 劳动人事869

第一章 机构869

第一节 人事局869

第二节 劳动局870

第二章 人事870

第一节 干部队伍870

第二节 干部来源872

第三节 干部管理873

第四节 编制管理874

第三章 劳动881

第一节 职工队伍881

第二节 用工形式883

第三节 定员定额883

第四章 工资884

第五章 劳保福利886

第一节 劳动安全886

第二节 劳动卫生887

第三节 劳动争议仲裁887

第四节 社会保险887

第五节 福利888

第六章 劳动就业890

第一节 知识青年安置890

第二节 待业青年安置890

第三节 劳动服务公司891

第四节 劳务输出891

第五节 职业培训 职称评聘891

第六节 劳务市场892

第三十六卷 教育895

第一章 科举教育895

第一节 儒学书院895

第二节 社学 私塾896

第二章 初等教育897

第一节 民国学堂897

第二节 抗日小学898

第三章 普通教育900

第一节 幼儿教育900

第二节 小学教育901

第三节 中学教育903

第四节 私人办学906

第四章 职业教育907

第一节 师范学校907

第二节 农业中学907

第三节 医学教育907

第五章 成人教育908

第一节 农民业余学校908

第二节 干部职业业余学校909

第三节 函授910

第四节 广播电视教育910

第五节 自学考试911

第六章 教师911

第一节 教师队伍912

第二节 教师待遇912

第三节 教师进修914

第四节 教学教研916

第七章 教育经费916

第一节 经费来源916

第二节 经费使用917

第三节 勤工俭学922

第八章 教育管理923

第一节 县级教育机构923

第二节 基层教育管理930

第三十七卷 体育935

第一章 体育项目935

第一节 民间体育935

第二节 武术937

第三节 舞蹈939

第四节 棋类940

第五节 游戏940

第六节 田径941

第七节 球类942

第八节 摔跤 柔道944

第九节 气功944

第十节 体操945

第十一节 军事体育945

第十二节 职工体育946

第十三节 学校体育946

第十四节 残疾人体育946

第十五节 信鸽 旱冰 轮滑947

第二章 体育等级 教师 学术948

第一节 体育等级948

第二节 体育教师948

第三节 体育学术949

第三章 经费 市场949

第一节 体育经费949

第二节 体育市场951

第三节 体育商城951

第四章 体育交往与养生952

第一节 体育交往952

第二节 体育养生952

第五章 体育机构与设施953

第一节 管理机构953

第二节 体育设施954

第六章 体育竞赛955

第一节 县级运动会955

第二节 地(市)级运动会959

第三节 省级运动会964

第四节 国家运动会967

第五节 国际运动会967

第三十八卷 卫生972

第一章 机构972

第一节 局级机构972

第二节 卫生管理站972

第二章 医疗单位973

第一节 县属医院973

第二节 县分院975

第三节 乡(镇)卫生院977

第四节 村卫生所981

第五节 企事业单位医务室982

第六节 个体行医982

第三章 医疗队伍983

第一节 中医983

第二节 西医98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984

第四节 护理985

第四章 爱国卫生及卫生保健985

第一节 爱国卫生985

第二节 防疫986

第三节 妇幼保健989

第四节 公共卫生992

第五章 药品生产及经营管理994

第一节 药品生产994

第二节 药品经营995

第三节 药政996

第六章 卫生经费998

第一节 卫生事业经费998

第二节 基本建设经费999

第三节 建设投资999

第四节 卫生经济管理999

第三十九卷 科技1003

第一章 机构设置1003

第一节 管理机构1003

第二节 技术服务机构1004

第三节 科技团体1004

第二章 科技队伍1004

第一节 发展1004

第二节 结构1005

第三章 科技成果1005

第一节 农业成果1005

第二节 林业成果1006

第三节 水利成果1006

第四节 医药成果1007

第五节 其他成果1009

第四章 科技普及1009

第一节 科普宣传1009

第二节 技术培训1010

第五章 开发新能源1011

第一节 沼气1011

第二节 太阳能1011

第四十卷 文化1015

第一章 文化机构1015

第一节 文化局1015

第二节 文化馆1015

第三节 文化站1016

第四节 俱乐部1016

第二章 图书1017

第一节 图书藏阅1017

第二节 图书发行1018

第三章 广播影视1019

第一节 广播1019

第二节 电视1020

第三节 电影1021

第四节 音像1021

第四章 文学艺术1022

第一节 文学创作1022

第二节 美术1026

第三节 书法1027

第四节 摄影1027

第五节 民间艺术1028

第六节 艺术培训1030

第五章 戏剧曲艺1031

第一节 戏剧1031

第二节 曲艺1035

第三节 戏楼剧院1036

第六章 报刊1037

第一节 报纸1037

第二节 刊物1035

第七章 文物古迹1038

第一节 文物1038

第二节 古迹1040

第三节 文物保护单位1045

第八章 民间文学1046

第一节 民间故事1046

第二节 歌谣1047

第三节 谚语1049

第四节 歇后语1051

第四十一卷 方志 档案 地名1055

第一章 地方志编纂1055

第一节 旧志概况1055

第二节 新县志编纂1061

第三节 专业志乡村志编纂1062

第四节 旧志整理1063

第二章 档案管理1063

第一节 档案机构1063

第二节 档案管理1064

第三节 档案馆藏1065

第四节 档案利用1065

第三章 地名工作1066

第一节 地名普查1066

第二节 地名命名1066

第三节 村名分类1067

第四十二卷 风俗1071

第一章 生活习俗1071

第一节 服饰1071

第二节 饮食1072

第三节 住房家具1073

第四节 行路1073

第二章 礼仪习俗1074

第一节 婚嫁1074

第二节 生育1077

第三节 庆寿1078

第四节 丧葬1078

第五节 建房1080

第六节 礼仪1080

第七节 庙会1081

第三章 节日1081

第一节 传统节日1081

第二节 新节日1084

第四章 良风美德1085

第五章 劣俗1086

第一节 迷信劣俗1086

第二节 社会劣俗1088

第六章 宗教1088

第一节 佛教1088

第二节 天主教1089

第三节 基督教1089

第四节 伊斯兰教1089

第四十三卷 方言1093

第一章 方言概况1093

第二章 语音分析1095

第一节 声韵调系统1095

第二节 声韵配合关系1097

第三节 音变规律1098

第四节 分音词与合音词1101

第三章 词汇1103

第四章 魏县方言语法特点1109

第四十四卷 人物1115

第一章 人物传1115

第二章 名人轶事1145

第三章 名人选介1154

第四章 人物表1159

第一节 地、师级以上领导干部名录1159

第二级 省级以上先进模范人物名录1162

第三节 海外游子录1167

第五章 烈士英名录1169

第四十五卷 杂记1185

第一章 历史钩沉1185

第二章 名门世家1189

第一节 科第之家1189

第二节 仕宦之家1190

第三节 风雅之家1190

第四节 教育之家1191

第五节 革命之家1191

第三章 魏县传统名土特产简介1193

第四章 魏县之最1194

附录1199

一、文献辑存1199

二、旧志诗词摘录1204

三、历史考证1210

四、奇闻1222

五、历届县志编纂委员会及参与修志人员1225

(一)历届编委会1225

(二)魏县地方志办公室(县志编办室)工作过人员1226

(三)魏县地方志办公室特约编辑1227

(四)各单位主要提供修志资料人员1227

(五)参加《魏县志》稿评审会的专家学者1227

(六)河北省方志办对《魏县志》出版审核意见1227

(七)河北省方志办审核《魏县志》人员1227

编后记12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