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生理学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生理学基础
  • 陈信,袁修干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7105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55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生理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航空航天中的环境因素1

二、环境因素在人-机-环境系统中的作用与地位6

参考文献12

第二章 大气压力与气体14

第一节 大气压力14

一、含气空腔器官气压性损伤14

二、高空减压病21

三、体液沸腾31

第二节 生理气体32

一、氧与二氧化碳的生理功能32

二、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里运输38

三、缺二氧化碳效应40

四、高二氧化碳效应41

五、缺氧43

六、高氧效应72

七、氧与二氧化碳的复合效应75

第三节 惰性气体77

一、低压效应77

二、代谢效应80

三、温度效应80

四、声音效应81

五、工程技术上的考虑81

六、人对稀释气体要求的设计依据82

第四节 有害物质83

一、污染物来源83

二、航天飞机人舱污染89

三、对人体的作用与途径90

四、卫生学标准的制订92

五、乘员舱大气污染控制及净化措施93

六、乘员舱大气卫生监测95

七、模型预测95

第五节 设计参量与防护方案96

一、急性高空缺氧生理界值96

二、普通供氧生理要求101

三、高空加压供氧108

四、飞机座舱压力制度124

五、航天器乘员舱(人舱)压力制度125

六、航天服压力制度132

七、压力应急143

参考文献149

第三章 温度医学工程151

第一节 人体与环境间的热交换151

一、人体与环境间热交换的途径152

二、热交换中的物理变量156

三、热交换中的生理变量160

四、航空航天活动中影响热交换的因素160

第二节 高、低温条件下体温调节的特点163

一、体温的调节与控制163

二、高、低温应激时的人体生理反应167

三、人体高、低温耐受潜力的发挥与提高172

四、体温调节数学模型174

第三节 高温条件下的人-机工效问题175

一、高温环境对不同性质作业的影响175

二、高温下工作效率变化与生理机能改变的关系180

三、从高温生理耐限推导工效耐限的问题182

四、延缓高温工效下降的生理学措施183

第四节 低温环境下的人-机工效问题188

一、低温环境对不同性质作业的影响规律188

二、影响低温工效因素的分析193

三、维持低温工效的原则性措施196

第五节 飞行器座舱温度环境的医学要求198

一、温度环境及其主要参数198

二、舱室温度环境的医学要求及其分级207

三、舱室温度环境的测量与评价211

第六节 高低温条件下防护服装调温功能的医学工程基础218

一、服装的热传递特性218

二、调温装备的最佳设计226

三、两种常用的个体调温服230

四、关于头颈部致冷的特殊考虑243

五、调温装备的评价251

第七节 温度环境影响某些特因对人体的反应性252

一、高温对缺氧耐力的影响及其发生原因的分析252

二、高温对正向超重(+Gz)耐力的影响258

三、低温与缺氧263

参考文献270

第四章 飞行活动中的失水和供水276

第一节 水的生理作用与水平衡的调节276

一、水的生理作用及其有关特性276

二、水平衡的调节277

第二节 失水对身体生理与工效的影响279

一、对温度调节的影响279

二、对循环功能的影响281

三、对工效的影响281

第三节 航空航天活动中影响机体维持水平衡因素的分析283

一、高温环境283

二、作业强度285

三、高温环境与体力负荷相结合288

四、低温与缺氧289

五、失重(微重力)289

第四节 关于补水的原则290

一、补水的数量290

二、补水的质量293

第五节 生保系统装备设计中供水量的医学问题295

一、航天活动中饮用水的来源295

二、航天乘员饮用的水量295

参考文献298

第五章 飞行特殊环境中的营养学300

第一节 环境与人体营养的关系300

一、人体的结构和功能,饮食营养与人体的关系300

二、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303

三、人体对环境的反应、适应及耐受能力取决于机体的生理及营养状况308

第二节 飞行环境的营养要求及保障措施312

一、飞行环境的营养要求312

二、飞行环境的营养保障措施314

参考文献317

第六章 重力与救生319

第一节 航空航天中的重力环境319

一、基本物理概念319

二、持续性超重323

三、冲击性超重327

四、失重(微重力)332

第二节 超重人体工程问题333

一、持续性超重对机体的影响、耐力和防护措施333

二、冲击性超重对人体影响以及人体的耐力和防护措施354

第三节 失重(微重力)的人体工程370

一、研究失重(微重力)人体工程的意义370

二、指导思想及方法论371

三、失重(微重力)环境中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性373

四、失重(微重力)环境中人体的主要生理反应373

五、返回地面后再适应问题381

六、防治措施382

第四节 航空航天救生386

一、各种飞行器的救生(逃生)386

二、航空航天生存与营救398

三、弹射救生时所遇到的特殊环境401

第五节 救生人体工程问题408

一、人对高速气流吹袭的耐受限值408

二、高速气流吹袭的防护424

参考文献426

第七章 振动430

第一节 飞行器的振动430

一、飞行器振动的类型和主要物理参数430

二、航空振动环境433

三、航天振动环境435

第二节 振动人体工程问题437

一、人体反应的定性方程437

二、人体振动效应438

三、人体振动环境的控制和防护447

四、设计考虑455

参考文献456

第八章 噪声457

第一节 飞行器的噪声457

一、噪声的物理学度量与主观评价457

二、航空器噪声461

三、航天器噪声462

第二节 噪声人体工程465

一、噪声对人体的影响465

二、对工效的影响467

三、对语言通讯的影响468

四、飞行器噪声医学要求与容许水平469

五、噪声个人防护措施473

参考文献475

第九章 视觉与照明476

第一节 视觉特性476

一、人眼的结构与视觉过程476

二、人眼的光谱感受性477

三、人眼绝对感光阈与绝对灵敏度478

四、人眼的临界亮度对比度478

五、人眼视力及其限度480

六、低对比视力482

七、时间识别483

八、空间频率识别484

九、颜色辨别与颜色对比484

十、识别率、识别时间和识别速度485

十一、视野、视场485

十二、视觉适应485

十三、可见度(或能见度)486

十四、视功能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487

第二节 照明与颜色487

一、物体表面色与光源色487

二、物体颜色的光谱特性489

三、不同色光照明对物体表面色的影响489

四、颜色的三个基本特征489

五、颜色的恒常性490

六、光源的色温491

七、光源的显色性491

第三节 视觉与照明的人体工程492

一、飞行器座舱与仪表照明492

二、驾驶员座舱照明的类型493

三、红光照明与白光照明496

四、CRT显示器的照明497

五、飞船的照明497

六、空间站的照明500

参考文献503

第十章 宇宙辐射504

第一节 航天中的宇宙辐射环境504

一、地磁捕获辐射带504

二、银河宇宙辐射505

三、太阳宇宙辐射505

第二节 宇宙辐射的生物效应507

一、宇宙辐射生物效应的单位507

二、宇宙辐射的急性生物效应508

三、空间重粒子的生物效应511

第三节 宇宙辐射的防护512

一、被动物理防护514

二、主动电磁防护515

三、化学药物防护515

四、避免高辐射通量516

五、宇宙辐射的监测517

参考文献518

第十一章 复合环境因素519

第一节 飞行中复合环境因素519

一、缺氧与其他因素的复合519

二、加速度与其他因素521

三、振动与其他因素复合522

四、高温与其他因素复合524

五、失重与其他因素复合524

第二节 人体反应525

一、组织-器官水平525

二、整体水平527

第三节 防护533

一、医学防护533

二、模型预测533

三、系统参量模型534

四、复合环境因素效应设计依据539

参考文献5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