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肿瘤热疗的理论与临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肿瘤热疗的理论与临床
  • 李鼎九,孔忆寒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50203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76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598页
  • 主题词:肿瘤-热疗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肿瘤热疗的理论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肿瘤热疗的生物学基础3

1 热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3

1.1 肿瘤热疗简史3

1.2 从近代肿瘤治疗的简史看热疗4

1.3 肿瘤热疗生物学研究的成果及发展5

1.4 肿瘤热疗的设备及方法6

1.5 临床成果与前瞻7

1.6 20年来中国热疗主要成绩及21世纪展望9

2 热疗研究常用的方法10

2.1 体外实验10

2.1.1 细胞培养及细胞存活曲线11

2.1.2 多细胞球体14

2.2 测定细胞凋亡的方法14

2.3 其他离体实验方法15

2.4 体内实验方法15

2.4.1 小鼠与大鼠的实验15

2.4.2 大动物及大动物自发肿瘤16

3 加温后生物学改变(一)17

3.1 细胞存活曲线与时间、温度的关系17

3.2 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热敏感性20

3.3 细胞密度,细胞周期的影响20

3.4 不同细胞的热敏感性与长期低热22

3.4.1 鼠细胞与人细胞22

3.4.2 血管内皮细胞24

3.4.3 骨髓细胞与白血病细胞25

3.4.4 黑色素瘤细胞26

3.4.5 成骨细胞26

3.5 影响细胞热敏感性的外界因素27

3.5.1 pH值对细胞存活曲线的影响27

3.5.2 血清浓度对加温后细胞存活曲线的影响28

3.5.3 氧浓度28

3.6 二次或多次加温后的细胞存活曲线28

3.6.1 热损伤的修复28

3.6.2 热耐受现象31

3.7 调节细胞热敏感性的修饰剂34

3.8 小结34

4 加温后生物学改变(二)36

4.1 正常组织的热损伤36

4.1.1 局部加温时的热损伤37

4.1.2 皮肤及皮下组织37

4.1.3 消化道40

4.1.4 肝脏48

4.1.5 泌尿生殖系统49

4.1.6 神经系统52

4.1.7 血液循环系统54

4.1.8 骨及软骨54

4.1.9 其他组织55

4.1.10 正常组织热损伤的结语56

4.2 实验肿瘤的热疗57

4.2.1 肿瘤热疗的模型57

4.2.2 小鼠肿瘤的单纯热疗57

4.2.3 肿瘤治愈及细胞存活58

4.2.4 热疗对肿瘤杀伤的机制60

4.3 局部加温后肿瘤及正常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61

4.3.1 光镜与电镜下的形态学改变61

4.3.2 肿瘤的微环境及微循环61

4.3.3 局部加热后对正常及肿瘤组织血流量的改变63

4.4 人为地影响肿瘤血流量的方法及血管损伤的机制67

4.4.1 加温致血管损伤机制67

4.4.2 肿瘤的pH值及人为降低肿瘤pH值的措施68

4.4.3 加温后氧分压的改变71

4.5 影响肿瘤热敏感性的因素72

4.6 小结73

5 加热后的细胞凋亡,基因水平改变及应用77

5.1 细胞凋亡77

5.2 测定细胞凋亡的方法78

5.2.1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78

5.2.2 流式细胞分析法78

5.2.3 DNA片段化分析法79

5.2.4 原位末端标记检测凋亡效应79

5.3 加热引起的细胞凋亡79

5.4 细胞程序化死亡的机制80

5.5 加温后分子基因水平的改变及腺病毒介导p53基因-热疗81

5.5.1 p53基因的主要功能82

5.5.2 p53基因的热疗临床应用84

6 热疗与化疗及三联治疗的生物基础87

6.1 化疗药物与加温的实验结果87

6.1.1 烷化剂87

6.1.2 羟基尿91

6.1.3 铂类化合物91

6.1.4 抗癌抗生素94

6.1.5 抗代谢药物95

6.1.6 植物药95

6.1.7 其他药物97

6.1.8 细胞素与热疗100

6.1.9 热修饰剂或热增敏剂102

6.2 化疗药物在低热(41.5℃)与高热(>43℃)时的比较103

6.3 增加热化疗效果的一些途径104

6.3.1 热敏微脂粒104

6.3.2 耐药性的克服105

6.4 热疗、放疗、化疗三联治疗的基础105

6.5 热化疗的临床应用原则107

6.6 小结107

7 热疗与放疗112

7.1 加温与放射的协同作用112

7.1.1 热增强比113

7.1.2 加温与放射的顺序113

7.2 加温对不同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114

7.3 剂量率与长期低热(41℃)117

7.3.1 低剂量率117

7.3.2 高剂量率放射118

7.3.3 脉冲高剂量率119

7.3.4 长期低热120

7.4 高LET射线120

7.5 不同细胞的放射热增敏121

7.5.1 人与鼠细胞121

7.5.2 正常细胞与瘤细胞121

7.5.3 骨髓细胞122

7.5.4 内皮细胞122

7.6 肿瘤与正常组织的放射热增敏(TER)与治疗增益122

7.6.1 对肿瘤的作用122

7.6.2 对正常组织的治疗增益作用124

7.7 加热合并辐射损伤的修复及损伤的机制126

7.7.1 DNA链断裂的修复与热对放射的增敏128

7.7.2 DNA聚合酶与TER129

7.7.3 蛋白质变性与TER129

7.8 临床注意事项130

7.9 放射与加温作用的比较132

8 热敏脂质体研究的近况136

8.1 概述136

8.2 脂质体的基本结构137

8.2.1 磷脂137

8.2.2 磷脂双层138

8.2.3 热脂体138

8.3 热脂体的理化特性140

8.3.1 热脂体装载药物140

8.3.2 热脂体受热激发140

8.3.3 热脂体释放药物141

8.4 热脂体的药物动力学研究144

8.4.1 药物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144

8.4.2 热质体的循环半衰期145

8.5 热脂体的动物实验研究146

8.6 热脂体的临床实验研究147

8.7 发展前景147

9 热耐受性、热休克蛋白、热增敏剂149

9.1 肿瘤细胞的热耐受性149

9.1.1 热耐受性的产生149

9.1.2 热耐受性和热休克蛋白的关系151

9.1.3 热耐受性的分子机制151

9.1.4 影响热耐受性的因素152

9.2 热休克蛋白153

9.2.1 热休克蛋白的分类154

9.2.2 HSP70 s简介155

9.2.3 HSP70 s的分子伴侣功能157

9.2.4 热休克蛋白与肿瘤免疫158

9.3 热引起肿瘤细胞的损伤机制159

9.3.1 热的细胞毒效应159

9.3.2 温热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机制160

9.3.3 临界温度和致死效果的定量分析161

9.3.4 影响热对肿瘤杀伤效应的因素161

9.3.5 热对肿瘤细胞的分化作用162

9.3.6 热合并放射治疗的协同机制164

9.3.7 热合并化疗的协同机制165

9.3.8 温热合并细胞膜作用药物166

9.4 小结168

10 热疗研究新热点170

10.1 热疗,热休克蛋白与肿瘤免疫170

10.1.1 抗肿瘤免疫与“危险信号”170

10.1.2 热休克蛋白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171

10.1.3 热休克蛋白激发抗肿瘤免疫172

10.1.4 热休克蛋白疫苗173

10.1.5 热休克蛋白疫苗的临床应用173

10.1.6 热疗与热休克蛋白疫苗173

10.1.7 热疗与抗肿瘤免疫在实验动物的观察174

10.1.8 临床的发现支持热疗诱发免疫作用175

10.2 纳米技术与热疗175

第二篇 肿瘤热疗的物理与技术181

11 电磁波加温的原理181

11.1 微波、射频在电磁波谱中的地位181

11.2 微波/射频对组织加热的机制181

11.3 组织的电特性182

11.4 电磁波对组织加热的特性186

11.5 微波体模的重要性及其应用189

11.5.1 体模的配方189

11.5.2 配制方法190

11.5.3 体模箱190

11.5.4 SAR及SAR的测量方法191

11.6 临床热物理实验室192

11.7 小结193

12 电磁波加温的方法194

12.1 电容式加温194

12.2 电感应式加温197

12.3 单个微波辐射器技术201

12.3.1 微波辐射器特性简介201

12.3.2 微波辐射器的热分布205

12.3.3 单个微波辐射器的改进208

12.4 微波多辐射器技术213

12.4.1 平面矩阵213

12.4.2 立体环形矩阵加温216

12.5 小结216

13 国产热疗机的应用220

13.1 RF电容式热疗机220

13.2 大功率RF加温的技术问题223

13.2.1 热疗机器方面的技术问题223

13.2.2 需特别注意的部位及临床情况223

13.2.3 水袋及循环水冷223

13.2.4 摆位技术及操作技术224

13.2.5 RF热疗时的测温技术224

13.3 RF区域性加温对全身温度的影响224

13.4 辅助用药226

13.5 表浅微波热疗机226

13.6 大功率微波热疗机226

14 组织间热疗的方法及临床230

14.1 微波天线插植组织间热疗230

14.2 RF组织间热疗235

14.3 组织间热疗时的测温237

14.4 热籽治疗238

14.5 激光治疗及光动力疗法240

14.5.1 强激光治疗肿瘤240

14.5.2 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241

14.6 射频消融治疗技术244

14.7 微波热消融技术246

14.8 组织间热疗的质量保证248

14.9 小结249

15 腔内热疗方法252

15.1 鼻咽辐射器252

15.2 食管腔内辐射器254

15.2.1 2450MHz辐射器255

15.2.2 915 MHz及433 MHz辐射器256

15.2.3 其他辐射器259

15.2.4 电容式加温腔内电极260

15.3 直肠辐射器261

15.4 阴道,宫腔辐射器264

15.5 前列腺辐射器268

15.6 小结271

16 超声加温方法及临床(含HIFU)273

16.1 概述273

16.1.1 超声的定义及特性273

16.1.2 超声波的产生274

16.1.3 超声的传播276

16.1.4 超声在生物组织中的衰减277

16.1.5 超声的生物效应277

16.2 医用超声换能器278

16.2.1 压电换能器278

16.2.2 医用超声换能器279

16.3 超声的生物效应281

16.3.1 超声的机械作用——非热效应281

16.3.2 超声的热效应281

16.4 超声热疗的临床应用282

16.4.1 超声热疗时的测温及QA282

16.4.2 超声热疗的临床应用282

16.4.3 超声热疗的并发症283

16.5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283

16.5.1 HIFU治疗设备的类型284

16.5.2 HIFU治疗设备的主要参数285

16.5.3 HIFU治疗原理285

16.5.4 腔内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的应用288

16.5.5 体外HIFU治疗288

16.6 HIFU临床应用的有关事项289

16.6.1 适应证289

16.6.2 HIFU禁忌证289

16.6.3 HIFU疗效判定290

16.6.4 影响治疗的因素290

16.6.5 治疗注意事项290

16.6.6 并发症291

16.7 小结及存在的问题291

17 热疗时的测温295

17.1 引言295

17.2 常用的温度计295

17.2.1 玻璃水银温度计295

17.2.2 热敏电阻温度计(半导体温度计)296

17.2.3 热耦297

17.2.4 液晶测温300

17.2.5 光纤测温301

17.3 利用热电耦在强电磁场内测温301

17.4 临床测温的某些问题305

17.5 超声热疗时的测温307

17.6 热成像技术在热疗的应用307

17.7 测温的质量保证308

17.8 无损测温308

17.8.1 利用核磁热成像技术测温308

17.8.2 用微波辐射测温309

17.8.3 利用声速测温310

17.8.4 利用组织发出的超声测温310

17.8.5 利用CT值的变化测温310

17.9 小结310

第三篇 肿瘤热疗的临床315

18 肿瘤热疗临床总论315

18.1 临床肿瘤热疗基本要点315

18.1.1 临床热疗面临的难点315

18.1.2 开展临床热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16

18.2 临床热剂量学319

18.2.1 早期指标320

18.2.2 43℃分当量(EQ43)和度分(Degree-Minutes)320

18.2.3 肿瘤温度十分位码326

18.2.4 T9043℃等效累积时间(CEM 43 T90)330

18.2.5 应用热剂量的实例330

18.2.6 从十分位码衍生的热剂量概念333

18.2.7 临床热剂量学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334

19 腹腔恶性肿瘤的热灌注化疗338

19.1 腹膜腔的解剖生理要点338

19.1.1 腹膜的生理功能338

19.1.2 恶性腹腔积液的一般情况339

19.2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方法340

19.2.1 围手术期热灌注化疗340

19.2.2 非手术期热灌注化疗341

19.3 腹腔常用的药物342

19.3.1 单一药物342

19.3.2 联合化疗方案344

19.4 文献报道腹腔热灌注的疗效及副作用344

19.5 著者的经验:人工腹水灌注后RF加温348

19.6 人工腹水灌注RF热化疗的适应证及操作要点350

19.6.1 适应证350

19.6.2 人工腹水后合并热疗操作要点351

19.6.3 并发症352

19.7 小结352

20 全身高温热疗的麻醉处理355

20.1 高温热疗中镇静镇痛药物及选择355

20.1.1 咪达唑仑355

20.1.2 丙泊酚356

20.1.3 镇痛剂356

20.2 全身高温热疗前麻醉相关评估357

20.2.1 访问病人及评估357

20.2.2 设备、设施及物品、急救药品准备357

20.3 中深度镇静的实施357

20.3.1 加用麻醉药物的时机357

20.3.2 呼吸管理357

20.3.3 中深度镇静中的循环管理358

20.3.4 液体治疗358

20.3.5 与高温热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处理359

20.4 中深度镇静后复苏359

21 全身加温的方法及临床360

21.1 全身热损伤的病理形态学360

21.1.1 肝脏361

21.1.2 中枢神经系统361

21.1.3 肾脏361

21.1.4 心脏361

21.1.5 肾上腺361

21.1.6 睾丸361

21.1.7 骨髓362

21.2 全身热疗时的病理生理改变362

21.2.1 呼吸循环系统改变364

21.2.2 全身热疗的生物化学的改变365

21.2.3 全身加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366

21.3 全身热疗的方法367

21.3.1 体外循环加热法368

21.3.2 经体表加温法368

21.3.3 经腹腔灌注加热法368

21.4 全身热疗的技术问题370

21.5 我国的经验:全身热疗临床物理学观察371

21.5.1 大功率微波全身/区域性热疗的经验371

21.5.2 差频RF电容式全身热疗的一些技术问题372

21.5.3 中深度镇静全身热疗方法375

21.5.4 全身热疗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的经验378

21.6 全身加温的不良反应379

21.7 全身热疗合并化疗及放疗379

21.8 实验动物及家畜肿瘤的全身热疗380

21.9 全身/区域性热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381

21.10 我们的临床经验384

21.10.1 大功率微波作全身/区域性热疗384

21.10.2 我们的经验:用差频RF加温作全身热疗385

21.11 小结385

22 浅表肿瘤的热疗390

22.1 概述390

22.2 浅表肿瘤的加热方法390

22.3 浅表热疗早期报道391

22.4 热放疗、单纯放疗的研究392

22.5 热疗联合化疗的报道394

22.6 头颈部肿瘤的热疗394

22.7 乳癌的热疗396

22.8 恶性黑色素瘤的热疗398

22.9 小结400

23 鼻咽癌的热疗403

23.1 鼻咽癌的概况403

23.2 鼻咽癌的热疗设备与研制405

23.2.1 鼻咽腔内辐射器405

23.2.2 体外辐射的常用方法405

23.3 原发灶的热疗研究406

23.4 颈部转移灶的热疗407

23.5 全身多发转移灶的热疗407

23.6 讨论408

24 食管癌的热疗410

24.1 概述410

24.2 热疗的技术411

24.2.1 腔内热疗411

24.2.2 体外加热412

24.3 食管热损伤的研究412

24.4 我国热疗的临床研究412

24.4.1 腔内热疗后的组织学及免疫现象412

24.4.2 热疗加放疗的疗效413

24.4.3 手术前热疗加放疗[8]414

24.4.4 热化疗415

24.4.5 热化放三联治疗415

24.5 腔内加热加近距离放射治疗416

24.6 预后与热疗热剂量的关系416

24.7 食管癌热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417

24.8 国外有关食管癌热疗的研究418

24.9 临床食管癌热疗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420

25 肺癌的热疗423

25.1 概述423

25.2 肺癌治疗现状及策略424

25.2.1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424

25.2.2 小细胞肺癌(SCLC)的治疗原则425

25.3 肺癌热疗的现状425

25.4 肺癌热疗的经验426

25.4.1 区域性热疗加化疗及热化放三联治疗426

25.4.2 胸腔局部灌注加温428

25.4.3 组织间热疗429

25.4.4 经皮穿刺射频消融(PTRFA)429

25.5 小结431

26 肝脏恶性肿瘤433

26.1 概述433

26.2 经动脉导管热凝固治疗肝癌434

26.2.1 不良反应435

26.2.2 适应证435

26.2.3 禁忌证436

26.3 经动脉导管热化疗治疗肝癌436

26.4 经皮热凝法437

26.4.1 经皮射频热凝法437

26.4.2 经皮微波消融法439

26.4.3 经皮激光诱导热疗法440

26.5 肝区局部加热法441

26.5.1 肝动脉栓塞加区域性加热疗法441

26.5.2 电容式RF加化疗442

26.6 肝脏灌注加局部区域性加温法442

26.7 高能聚焦超声443

26.8 小结443

27 胃癌的围手术期热疗447

27.1 胃癌的TNM分期447

27.1.1 胃癌的TNM分期(UICC,1997年)448

27.1.2 胃癌的JGCA分期(英文第2版1999年)448

27.2 胃癌术后腹膜种植转移机制449

27.3 腹腔热灌注化疗方法449

27.3.1 术中腹腔内热灌注449

27.3.2 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450

27.4 胃癌腹腔热灌注化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452

27.4.1 术中及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适应证452

27.4.2 术中及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禁忌证452

27.5 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并发症和不良反应452

27.5.1 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452

27.5.2 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453

27.6 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454

27.7 小结454

28 晚期胃癌及复发胃癌的热化疗457

28.1 概述457

28.1.1 病理与分类457

28.1.2 临床表现458

28.1.3 临床诊断458

28.2 临床病理分期459

28.2.1 目前我国常用的病理分期是1988年UICC正式公布的TNM分期459

28.2.2 1997年UICC的TNM分期459

28.3 胃癌的治疗现状与策略460

28.3.1 胃癌的治疗现状460

28.3.2 胃癌的治疗策略460

28.3.3 药物治疗与综合治疗的关系460

28.3.4 放射治疗与综合治疗的关系461

28.3.5 晚期胃癌的化疗462

28.4 热疗方法及应用462

28.4.1 热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的适应证462

28.4.2 腹腔热灌注化疗(IHCP)的近况462

28.5 作者的实践与思考463

28.6 热疗加腹腔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胰腺转移468

28.7 热疗加腹腔灌注化疗治疗胃癌和幽门梗阻470

29 直肠癌的热疗473

29.1 直肠癌热疗技术473

29.1.1 腔内辐射器的选择473

29.1.2 腔内热疗的测温问题474

29.1.3 体外热疗技术474

29.1.4 治疗温度选择与表达474

29.2 直肠癌热放疗或热放化疗后组织学改变与临床的关系475

29.3 术前热疗加放疗475

29.4 术前热化放三联治疗477

29.5 术中热疗加化疗477

29.6 单纯热疗加放疗478

29.7 复发癌热放疗或三联治疗478

29.8 问题及展望479

30 泌尿系统肿瘤的热疗482

30.1 肾癌482

30.1.1 肾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482

30.1.2 肾癌的治疗现状483

30.1.3 肾癌的热疗483

30.2 膀胱癌484

30.2.1 膀胱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484

30.2.2 膀胱癌的治疗现状486

30.2.3 射频透热治疗486

30.2.4 射频透热治疗的临床应用487

30.2.5 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488

30.2.6 肾癌及膀胱癌小结488

30.3 前列腺肿瘤489

30.3.1 概述489

30.3.2 治疗现状及策略489

30.3.3 前列腺癌的加温方法490

30.3.4 治疗注意事项493

30.4 小结493

31 宫颈癌的热疗496

31.1 宫颈癌的概述496

31.1.1 宫颈癌发病年龄及病因学概况496

31.1.2 宫颈癌的临床简述497

31.1.3 宫颈癌病理学表现及临床分期498

31.2 宫颈癌的治疗499

31.2.1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499

31.2.2 宫颈癌的热疗500

31.3 宫颈癌加温治疗国内经验504

31.4 宫颈癌热疗国外文献报道507

31.5 小结509

32 卵巢癌的热疗512

32.1 卵巢癌的治疗现状512

32.2 卵巢癌热化疗的生物学基础及国内外应用情况介绍512

32.3 非侵入性腹腔内热化疗513

32.4 侵入性腹腔内热化疗514

32.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515

33 肢体骨及软组织肿瘤的热疗517

33.1 肢体隔离热灌注518

33.1.1 区域高温隔离灌注化疗的发展518

33.1.2 临床资料及结果518

33.1.3 国人的工作520

33.2 术中微波加温并化疗520

33.2.1 术中微波辐射加化疗520

33.2.2 术中微波组织间热疗521

33.3 放疗与射频热疗综合522

33.3.1 临床资料522

33.3.2 国人的资料523

33.4 热疗与化疗523

33.5 讨论524

34 胰腺癌的热疗528

34.1 概述528

34.1.1 病理分型528

34.1.2 临床表现529

34.1.3 临床诊断530

34.2 治疗现状与策略530

34.2.1 胰腺癌的外科治疗530

34.2.2 胰腺癌的化疗531

34.2.3 胰腺癌的放射疗法531

34.3 热疗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532

34.3.1 对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的可进行组织间高频电磁波凝固治疗532

34.3.2 体外高能聚焦超声热疗532

34.3.3 腹腔灌注化疗联合体外高频透热治疗胰腺癌533

35 淋巴瘤的热疗539

35.1 概述539

35.1.1 非霍奇金淋巴瘤539

35.1.2 霍奇金淋巴瘤540

35.2 淋巴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540

35.2.1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组织学特点540

35.2.2 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组织学主要表现540

35.3 临床表现540

35.3.1 非霍奇金淋巴瘤540

35.3.2 霍奇金淋巴瘤541

35.4 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与策略541

35.4.1 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原则542

35.4.2 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原则542

35.5 热疗在恶性淋巴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542

35.6 典型病例介绍543

35.7 小结550

附录Ⅰ 综述翻译551

附录Ⅱ 深部热疗质量保证建议书(摘要)566

附录Ⅲ 肿瘤病人一般状况评分569

附录Ⅳ 热疗临床参考资料571

附录Ⅴ 常用专业名词,缩写字,英中文对照表5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