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灵化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心灵化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
  • 白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2772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心灵化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特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言一 王岳川1

绪论1

序言二 欧阳友权5

第一章 心灵化批评形成的渊源22

第一节 心灵化批评的发生学渊源22

一 原始思维的泛联系性22

二 中国初民的语言文字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凝定33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审美的而不是对立的观照方式42

第二节 心灵化批评的社会学渊源42

二 家国同构的社会联系观——同类比附的批评方式的形成48

第三节 心灵化批评的哲学渊源60

一 《易经》中反映出的中国哲学渊源60

二 万物感应的泛联系观64

第四节 心灵化批评的创作学渊源73

一 比兴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74

二 楚辞中的寄托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78

三 音乐思维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影响84

第二章 心灵化批评的思维特征92

第一节 心灵化批评的接受方式——体悟型思维93

一 泛联系哲学观下的体悟型思维93

二 体悟型思维的表现形态97

第二节 心灵化批评的分析方式——系统型思维111

一 系统型思维的网络式层次观111

二 横向联系路径与文本解读113

三 纵向联系路径与文本解读116

一 比类型思维的特征131

第三节 心灵化批评的言说方式——比类型思维131

二 比类型话语的具体表现137

三 比类型话语的优长与缺陷147

第三章 心灵化批评的流变153

第一节 发展期(先秦—两汉)155

一 泛联系的文学接受观155

二 感应论下的文学接受者的主观读入165

三 理性主义萌芽对主观意志读入的修正169

第二节 成熟期(魏晋—隋唐)177

一 “言意之辨”与“象”的提出178

二 人物品鉴与言语独断184

三 “物—心志—物象”主体融入模式186

四 “取境”思维与意象批评的成熟191

第三节 凝定期(两宋—明清)198

一 理性主义思潮的崛起198

二 心学反叛与感性思维的回归202

三 禅宗思维的抵抗205

四 士大夫的边缘化与批评话语的心灵化209

五 心灵化批评的凝定213

第四节 批评主体的生存状态与私人话语的形成225

一 士大夫生存状态的二重性228

二 士大夫性格的二重性232

三 集体话语的丧失242

第四章 心灵化批评的运用252

第一节 有意误读254

一 有意误读的形成254

二 有意误读的特征263

一 比较定位方法的特点272

第二节 比较定位272

二 比较定位方法的运用277

第三节 通感批评294

一 “滋味说”的确立294

二 其他通感式文学批评范畴303

第四节 诗意的形式309

一 批评文体的诗化310

二 批评话语的诗意化317

一 追求心灵契合的批评目的331

第五节 知音赏鉴331

二 趣味性的文本解读335

三 见仁见智的阅读体悟341

结语 文学转型与心灵化批评的前途347

一 市民感性的崛起与文学的边缘化349

二 文学批评话语的民间取向与个性取向353

三 心灵化批评是文学转型的硕果仅存357

主要参考文献364

后记3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