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北京尘暴与环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艳菊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49243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125MB
- 文件页数:2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北京尘暴与环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综述3
第1章 沙尘暴概述3
1.1 沙尘天气的定义和分类3
1.2 沙尘暴的历史记录5
1.2.1 我国沙尘暴的历史记录5
1.2.2 北京沙尘暴的历史记录6
1.3 北京沙尘暴的研究阶段8
1.3.1 初步研究阶段(1950~2002年)8
1.3.2 盐碱尘暴起步阶段(2002年至今)8
第2章 沙尘暴的危害10
2.1 影响范围广10
2.2 直接经济损失和受灾程度重11
2.3 通过高空运输大范围影响空气质量12
2.4 对农业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13
2.5 严重危害人群健康14
2.6 其他方面危害不可忽视15
第3章 沙尘暴发生特征16
3.1 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16
3.1.1 我国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16
3.1.2 北京沙尘暴发生的时间特征17
3.2 沙尘暴期间的气溶胶污染特征17
第4章 沙尘暴发生的诱发因素分析20
4.1 大风和不稳定的空气层结为沙尘暴的助推因子20
4.1.1 持久的强风是卷起沙尘的动力21
4.1.2 不稳定的空气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及强对流的发生发展21
4.1.3 蒙古气旋是影响我国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系统之一22
4.1.4 西伯利亚冷涡也是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因素23
4.1.5 沙尘暴发生是一系列气候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3
4.2 沙源是沙尘暴发生的物质基础25
4.2.1 干燥的气候环境为起尘提供了保障25
4.2.2 沙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25
4.2.3 严重的荒漠化是酝酿沙源的重要因素27
4.3 北京地区的沙尘暴发生因素分析29
第5章 沙尘暴的传输路径30
5.1 我国沙尘暴传输路径30
5.2 北京沙尘暴传输路径30
第6章 沙尘暴源解析33
6.1 沙尘暴源解析方法33
6.1.1 同位素33
6.1.2 受体模型34
6.1.3 色度34
6.1.4 元素及其比率34
6.1.5 成分相似性35
6.1.6 颗粒粒径36
6.2 北京沙尘暴来源研究现状36
6.3 北京沙尘暴新来源的认识38
第7章 沙尘暴治理40
7.1 沙尘暴防治经验40
7.1.1 加强法律体系建设40
7.1.2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40
7.1.3 改善土壤结构40
7.1.4 减轻人为破坏40
7.1.5 生态修复41
7.1.6 其他策略42
7.2 沙尘暴治理中存在的问题43
第8章 沙尘暴预报和防护44
8.1 沙尘暴的预报与监测44
8.2 沙尘暴的预防和防护45
中篇 调查与分析49
第9章 北京尘暴研究阶段49
9.1 北京尘暴研究序曲——干涸盐湖区作为北京尘暴源问题的提出49
9.2 干盐湖作为北京尘暴源的初步研究49
9.2.1 高耐盐碱先锋植物——碱蓬种植自发性试验阶段(2002~2005年)49
9.2.2 所级项目资助的启动阶段(2006~2008年)50
9.2.3 北京市财政项目支持的助推阶段(2009~2011年)50
9.3 北京尘暴源的深入系统研究阶段(2012~2015年)50
9.3.1 中韩联合对内蒙古干盐湖考察(2012年)50
9.3.2 国家基金项目成员考察我国西部、西北地区(2013年)52
9.3.3 国家基金项目成员考察我国东北地区(2014年)52
9.3.4 国家基金项目成员考察新疆地区(2015年)52
9.3.5 其他零星采样工作60
9.4 人工规模种植碱蓬试验61
第10章 北京尘暴尘源区范围、气候及地质地貌特征62
10.1 尘暴尘源区的大致范围及气候特征62
10.1.1 尘暴尘源区范围初步确定的主要依据62
10.1.2 尘暴尘源区大致范围的确定63
10.1.3 北京尘暴尘源区的气候特征64
10.2 尘暴尘源区的地质构造特征64
10.2.1 尘源区的地层与岩石特征64
10.2.2 尘暴尘源区的构造特征66
10.3 尘暴尘源区的地貌特征及地表类型的划分66
10.3.1 地貌特征66
10.3.2 地表类型划分67
10.3.3 尘暴尘源区4种不同类型地表的特征描述67
第11章 北京尘暴尘源区4种不同类型地表土壤/粉尘的动力学特征70
11.1 不同类型地表释尘量实验的准备70
11.1.1 设备和材料的选用70
11.1.2 实验设计和配件准备70
11.1.3 装配71
11.2 不同类型地表释尘量实验过程72
11.2.1 实验样品的制备72
11.2.2 实验次数和步骤73
11.3 不同类型地表土壤释尘量表征75
11.3.1 不同类型地表土壤释尘量和百分释尘量75
11.3.2 释尘量实验可靠性的检测77
11.3.3 关于尘暴尘源区地表粉尘物质的性质、分类和特征78
第12章 北京尘暴尘源地土壤/粉尘物理化学特性表征81
12.1 样品的处理和分析81
12.1.1 样品预处理81
12.1.2 样品分析81
12.1.3 数据处理83
12.2 尘暴尘源区4种不同类型地表土壤/粉尘的物化特征84
12.2.1 物理学特征84
12.2.2 化学特性90
第13章 北京尘暴尘源地不同地表类型土壤粉尘藻类特性表征99
13.1 北京尘暴尘源地不同类型地表粉尘中藻类植物的培养99
13.1.1 设备选择及装配99
13.1.2 培养液的制作99
13.1.3 实验装配100
13.1.4 培养步骤100
13.1.5 藻类植物的处理100
13.2 北京尘暴尘源地不同地表类型土壤中藻类植物分类特征100
第14章 北京尘暴降尘物质的特征——以2006年4月16日和2010年3月19日尘暴为例103
14.1 北京尘暴降尘样品的采集和处理103
14.1.1 北京尘暴降尘样品的采集103
14.1.2 北京尘暴降尘样品的处理104
14.2 北京尘暴降尘的物理学特征104
14.2.1 北京尘暴降尘的宏观表象和手感特征104
14.2.2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粉尘量、百分粉尘量特征105
14.2.3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比重及最小起尘风速107
14.2.4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颗粒的外观特征和粒度分析108
14.3 北京尘暴降尘的化学特征112
14.3.1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pH、电导率特征112
14.3.2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水溶盐、水溶性离子含量及水不溶物特征113
14.3.3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物质的化学全分析结果特征115
14.3.4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矿物成分及矿物颗粒特征115
14.3.5 北京“4.16”和“3.19”尘暴降尘的重金属含量特征116
14.4 北京尘暴降尘的藻类特征119
14.4.1 降尘中藻类的研究现状119
14.4.2 北京尘暴降尘的藻类属种特征120
第15章 2012年沙尘暴期间北京PM10污染特征及铅同位素来源分析123
15.1 研究方法123
15.1.1 样品采集123
15.1.2 样品分析124
15.1.3 数据分析128
15.2 北京市两个样点大气颗粒物PM10的污染特征129
15.2.1 质量浓度变化特征129
15.2.2 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131
15.2.3 金属元素浓度特征134
15.2.4 含碳气溶胶变化趋势135
15.2.5 沙尘暴期间PM10的铅同位素变化趋势及来源探讨135
第16章 2012年春季京津冀地区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139
16.1 材料与方法139
16.1.1 采样地点与方法139
16.1.2 样品分析140
16.2 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分析140
16.2.1 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特征140
16.2.2 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142
16.2.3 含碳气溶胶变化趋势144
第17章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地表土壤物化特性146
17.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146
17.1.1 样品采集146
17.1.2 分析方法146
17.2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地表土壤物化特性总体概况148
17.2.1 激光粒度149
17.2.2 pH149
17.2.3 电导率149
17.2.4 离子浓度149
17.2.5 全元素分析150
17.3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各省份地表土壤物化特性151
17.3.1 激光粒度151
17.3.2 pH153
17.3.3 电导率和盐渍化程度155
17.3.4 水溶性离子浓度156
17.3.5 全元素分析160
17.4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各省份4种类型地表土壤物化特征167
17.4.1 pH168
17.4.2 电导率和土壤盐渍化171
17.4.3 离子浓度特征173
17.4.4 化学全分析179
17.4.5 激光粒度192
17.5 北京尘暴潜在源区地表土壤参数相关性196
17.5.1 激光粒度之间及与各参数的相关性196
17.5.2 pH、电导率、阴离子、阳离子之间的相关性197
17.5.3 pH、电导率、阴离子、阳离子浓度与化学全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198
17.5.4 化学全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199
第18章 北京尘暴降尘组分来源估算方法和应用203
18.1 北京尘暴降尘组成来源估算方法203
18.1.1 关于北京尘暴降尘组成来源的认识和争论203
18.1.2 北京“4.16”尘暴降尘组分来源计算的依据及假设205
18.2 北京“4.16”尘暴降尘粉尘来源估算207
18.2.1 估算过程207
18.2.2 估算结果209
18.3 北京“3.19”尘暴降尘粉尘来源估算210
18.3.1 估算过程210
18.3.2 估算结果212
下篇 尘暴治理215
第19章 基于典型尘暴源地——干盐湖特性的研究215
19.1 查干诺尔干盐湖地表风蚀深度的测定及特征215
19.1.1 地表风蚀深度的测定方法215
19.1.2 查干诺尔干盐湖地表风蚀深度的测定结果及特征217
19.2 干盐湖盐壳剖面特征及盐壳形成217
19.2.1 干盐湖的盐渍化程度217
19.2.2 呼日查干淖尔干盐湖盐壳剖面特征217
19.3 干盐湖的治理方法探索220
19.3.1 干盐湖向草原的转化过程浅析220
19.3.2 干盐湖盐壳形成实验220
第20章 浅析北京尘暴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关系225
20.1 浅析北京尘暴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关系225
20.1.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概况225
20.1.2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2001~2012年)的治理效益225
20.2 北京尘暴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关系讨论228
20.2.1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涉及区域存在的缺陷228
20.2.2 干涸盐渍湖盆区治理难度和可能228
20.3 北京尘暴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关系讨论229
20.3.1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229
20.3.2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效益230
20.3.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231
20.3.4 北京尘暴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关系232
第21章 北京尘暴的治理对策和建议233
21.1 北京尘暴的治理对策233
21.1.1 干涸盐渍湖盆区的治理方案233
21.1.2 丘陵的治理方法和方案235
21.1.3 农耕地的治理方法和方案236
21.1.4 沙地的治理方法和方案236
21.2 北京尘暴的治理建议236
参考文献238
彩图255
热门推荐
- 3369207.html
- 2177524.html
- 2392256.html
- 1096877.html
- 3890573.html
- 1893403.html
- 1654449.html
- 489864.html
- 1224704.html
- 1709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78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560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351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61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82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2310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31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80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7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1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