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针灸治疗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石学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4370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74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94页
- 主题词:针灸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针灸治疗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7
第一章 经络理论7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7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7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8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8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9
一、十二经脉9
二、奇经八脉10
三、十五络脉11
四、十二经别11
五、十二经筋12
六、十二皮部12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12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12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13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14
一、诊断方面14
二、治疗方面14
第二章 腧穴理论16
第一节 腧穴概念的形成16
第二节 腧穴学的发展17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18
一、自然类18
二、物象类19
三、人体类19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19
一、十四经穴19
二、经外奇穴19
三、阿是穴20
第五节 腧穴的作用20
一、输注气血20
二、反映病证20
三、防治疾病20
第六节 腧穴主治基本规律20
一、腧穴所在,主治所能20
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22
三、特定腧穴,特定主治22
四、同一腧穴,双向主治22
五、主治相同,疗效有别22
六、主治要领23
第七节 特定穴23
一、五输穴23
二、原穴23
三、络穴24
四、郄穴24
五、俞穴、募穴24
六、交会穴24
七、八会穴24
八、八脉交会穴25
第三章 经络各论26
第一节 十二正经经脉26
一、手太阴肺经26
二、手阳明大肠经29
三、足阳明胃经31
四、足太阴脾经34
五、手少阴心经37
六、手太阳小肠经39
七、足太阳膀胱经41
八、足少阴肾经44
九、手厥阴心包经46
十、手少阳三焦经48
十一、足少阳胆经50
十二、足厥阴肝经52
第二节 奇经八脉54
一、督脉54
二、任脉56
三、冲脉57
四、带脉58
五、阳?脉58
六、阴?脉59
七、阳维脉60
八、阴维脉60
第四章 腧穴各论62
第一节 十二正经腧穴62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62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72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82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107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119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124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135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168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182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188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198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219
第二节 奇经八脉腧穴227
一、督脉经穴227
二、任脉经穴242
三、冲脉255
四、带脉255
五、阳?、阴?脉255
六、阴维、阳维脉255
第三节 常用奇穴256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261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261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261
第五章 刺灸法263
第一节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263
一、针刺手法的起源与形成263
二、针刺手法的发展264
第二节 毫针手法基本原理265
一、理论基础265
二、影响手法疗效的若干因素268
第三节 毫针刺法275
一、毫针的结构275
二、毫针的保养与检修275
三、针刺的练习276
四、针具的选择277
五、选择体位277
六、消毒278
七、持针法278
八、进针法279
九、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280
十、行针手法281
十一、补泻手法282
十二、留针法289
十三、出针法290
十四、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290
十五、针刺注意事项292
第四节 其他针法293
一、头针293
二、耳针295
三、三棱针法298
四、皮肤针法299
五、皮内针法300
六、电针法301
七、穴位注射法303
第五节 拔罐疗法304
一、罐的种类304
二、拔罐方法305
三、拔罐法的应用305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306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306
第六节 灸法307
一、灸法的作用307
二、灸用材料307
三、灸法的操作方法307
四、灸法注意事项310
第六章 针灸的治疗作用312
第一节 疏通经络312
第二节 扶正祛邪312
第三节 调和阴阳313
第七章 针灸治疗原则314
第一节 治神守气314
一、治神314
二、守气315
第二节 清热与温寒315
一、热则疾之315
二、寒则留之316
第三节 补虚泻实316
一、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316
二、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316
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317
第四节 局部与整体317
一、局部治疗317
二、整体治疗317
三、局部与整体同治318
第五节 治病求本318
一、急则治标318
二、缓则治本318
三、标本同治319
第六节 三因制宜319
一、因时制宜319
二、因地制宜319
三、因人制宜320
第八章 针灸配穴处方321
第一节 选穴原则321
一、近部选穴321
二、远部选穴321
三、辨证及对症选穴321
第二节 配穴方法322
一、按经脉配穴322
二、按部位配穴322
第三节 刺灸法的选择323
一、疗法的选择323
二、操作方法的选择323
三、治疗时机的选择323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323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323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325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326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326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327
六、下合穴的临床应用327
七、郄穴的临床应用327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328
第九章 针灸辨证施治原则329
第一节 八纲证治329
一、阴阳329
二、表里329
三、虚实329
四、寒热330
第二节 脏腑证治330
一、肺与大肠证治330
二、脾与胃证治331
三、心与小肠证治331
四、肾与膀胱证治332
五、心包与三焦证治333
六、肝与胆证治333
第三节 经络证治334
一、手太阴肺经证治334
二、手阳明大肠经证治334
三、足阳明胃经证治334
四、足太阴脾经证治334
五、手少阴心经证治335
六、手太阳小肠经证治335
七、足太阳膀胱经证治335
八、足少阴肾经证治335
九、手厥阴心包经证治335
十、手少阳三焦经证治335
十一、足少阳胆经证治336
十二、足厥阴肝经证治336
下篇 疾病各论339
第一章 内科疾病339
第一节 高热(外感性高热)339
第二节 中风(脑卒中)341
第三节 呆傻(老年性痴呆症)347
第四节 消渴(糖尿病)350
第五节 心悸354
一、心房纤颤354
二、心动过速356
三、心动过缓357
四、期前收缩358
五、传导阻滞360
第六节 胸痹(心绞痛)360
第七节 哮喘(支气管哮喘)363
第八节 咳嗽365
一、气管炎365
二、肺感染367
第九节 眩晕369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9
二、高血压病371
三、梅尼埃病374
四、颈性眩晕375
五、眼性眩晕377
第十节 厥证(一过性昏厥)378
第十一节 头痛381
一、血管性头痛381
二、神经性头痛383
三、眼性头痛384
四、颈性头痛384
五、高颅压头痛385
第十二节 痿证(截瘫)386
第十三节 口眼斜(面神经麻痹)390
第十四节 痹证(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394
第十五节 脉痹(雷诺综合征)398
第十六节 臂厥、骭厥(多发性大动脉炎)399
第十七节 面颊痛(三叉神经痛)402
第十八节 颈痛(颈椎病)405
第十九节 脊痛(退行性脊柱炎)407
第二十节 肩臂痛(臂丛神经痛)409
第二十一节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411
第二十二节 肘劳(肱骨外上髁炎)413
第二十三节 膝痛(膝关节骨关节炎)414
第二十四节 腰痛416
一、急性腰扭伤416
二、腰椎间盘脱出症418
三、增生性脊柱炎420
四、腰肌劳损422
第二十五节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423
第二十六节 呃逆(膈肌痉挛)426
第二十七节 呕吐、恶心(胃肠功能紊乱)429
第二十八节 腹胀(胃下垂)431
第二十九节 胃脘痛(慢性胃炎)434
第三十节 胁肋痛(胆囊炎、胆石症)436
第三十一节 食积(消化不良)438
第三十二节 泄泻440
一、急性痢疾440
二、急性胃肠炎442
三、慢性结肠炎444
第三十三节 便秘(习惯性便秘)446
第三十四节 瘛疭447
一、舞蹈病447
二、震颤麻痹450
三、小儿多动症452
四、小儿抽动症454
第三十五节 痉证(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456
第三十六节 痫证(癫痫)458
第三十七节 百合病(癔症)462
第三十八节 不寐(神经衰弱)465
第三十九节 脏躁(更年期综合征)468
第四十节 癫狂(狂躁性精神分裂症)471
第四十一节 郁证(抑郁性精神分裂症)474
第四十二节 癔症性瘫痪475
第四十三节 癔症性抽搐477
第四十四节 阳疾(性功能障碍)478
第四十五节 早泄(性功能障碍)482
第四十六节 石淋、血淋(肾结石)484
第四十七节 遗尿(夜尿症、神经性尿失禁、尿崩症)485
第四十八节 淋证(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病变)487
第四十九节 癃闭(神经性尿潴留)490
第五十节 男性不育(精子异常)492
第五十一节 中枢性呼吸衰竭494
第二章 外科疾病496
第一节 腹胀(肠梗阻)496
第二节 肠痈(阑尾炎)498
第三节 乳痈(急性乳腺炎)500
第四节 红丝疗(急性淋巴管炎)502
第五节 丹毒(网状淋巴管炎)504
第六节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506
第七节 瘾疹(荨麻疹)507
第八节 湿疮(湿疹)510
第九节 痒疹(顽湿结节)512
第十节 缠腰火丹(带状疱疹)515
第十一节 粉刺(寻常痤疮)517
第三章 五官科疾病520
第一节 伤风鼻塞(急性鼻炎)520
第二节 鼻鼽(过敏性鼻炎)521
第三节 鼻渊(急慢性鼻窦炎)521
第四节 鼻窒(慢性鼻炎)522
第五节 鼻衄(鼻出血)523
第六节 乳蛾(急性扁桃体炎)524
第七节 喉痹(急慢性咽炎)525
第八节 牙痛526
第九节 耳鸣、耳聋(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527
第十节 口疮529
第四章 妇科疾病531
第一节 月经失调531
第二节 闭经(继发性闭经)534
第三节 痛经(原发性痛经)536
第四节 阴挺(子宫脱垂)538
第五节 女性不孕(无卵月经)539
一、输卵管阻塞539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541
第六节 崩漏542
第七节 带下病544
第八节 胎位不正544
第九节 滞产545
第十节 乳少546
第五章 眼科疾病547
第一节 近视547
第二节 视一为二(麻痹性斜视)548
第三节 上睑下垂549
第四节 青盲(视神经萎缩)551
第五节 目劄552
第六节 目赤肿痛554
第七节 麦粒肿554
第六章 儿科病症556
第一节 小儿遗尿556
第二节 小儿惊风557
第三节 疳积558
第四节 小儿食积559
第五节小小儿脑性瘫痪559
第七章 急症561
第一节 急性疼痛561
一、胸痹(心绞痛)561
二、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石症)563
三、腰痛(肾结石)564
第二节 急性出血565
一、吐血565
二、衄血565
三、便血566
四、血尿566
第三节 虚脱567
第四节 抽搐567
第八章 其他疾病569
第一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569
第二节 戒断综合征570
一、戒毒综合征570
二、戒烟综合征572
第三节 肥胖症573
热门推荐
- 1632373.html
- 1057635.html
- 3283524.html
- 1222818.html
- 1352849.html
- 2675912.html
- 3131234.html
- 3361000.html
- 630391.html
- 22999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638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58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32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3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0286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15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6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91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9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