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政通史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民政通史 下
  • 孟昭华,王涵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 ISBN:7508715853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238页
  • 文件大小:1MB
  • 文件页数:16页
  • 主题词:民政事务-通史-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民政通史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卷647

第十章 元647

二、武力上的控制政策648

一、对汉族地主的笼络政策648

第一节 元朝统治的基本政策648

第二节 暴力征服与对外侵略649

四、利用宗教的麻痹政策649

三、种族分化和压迫政策649

第三节 千户的编制与分封651

第五节 元朝的国家机构652

第四节 元代皇权652

一、中央机构653

(一)行省制的由来655

二、地方机构655

(二)行省制的创立过程656

第六节 元朝地方管理与行政区划657

(三)行省的职权和机构657

第七节 元朝官吏制度与致仕规定661

第八节 元朝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关系662

(一)中央政府664

二、户政管理机构664

第九节 元代户政664

一、元代人户分布664

(二)户籍制度类别665

(一)户籍编制与户帖制度665

(二)地方政府665

(三)乡都665

(四)村社665

(五)里甲665

三、户籍制度665

一、兵制667

第十节 元代兵制及优抚措施667

四、检括户口667

一、自然灾害668

第十一节 自然灾害与救灾措施668

二、优抚措施668

(一)优待军官668

(二)优待抚恤士兵668

(三)救济安抚复员军人、残疾军人和军户668

(一)严重的河患676

二、严重的河患与贾鲁治河676

(二)贾鲁治河678

(一)游牧观念的转变与反复680

三、农田水利的恢复与发展680

(二)农田水利事业的恢复与发展681

(二)开凿胶莱运河、坝河,打通京杭大运河684

(一)河海水陆运输684

四、南粮北运渠道建设684

(二)临灾治标措施686

(一)巫术救灾686

五、荒政686

(四)积极的防灾办法688

(三)灾后补救办法688

(一)收继婚690

一、蒙古族的婚姻、家庭690

第十二节 社会救济690

第十三节 元代婚姻、家庭状况690

(二)多妻制691

(一)休书与婚书692

二、汉族的婚姻家庭692

(三)冥婚与赡老哺幼692

(二)收继婚、守节与分家693

三、其他民族的婚姻家庭694

(二)婚姻法律的若干规定695

(一)严格的等级制度695

四、严格的等级制度与婚姻法律的若干规定695

五、婚姻习俗696

一、蒙古民族的传统丧葬习俗698

第十四节 元代丧葬习俗698

二、皇帝的葬地——起辇谷700

三、宫廷祭典701

四、汉族及其他民族的丧葬习俗702

(一)蒙古族706

一、元代各民族的主要聚居区706

五、官员守制问题706

第十五节 民族分布与社会文化交流706

(三)西北各地区民族707

(二)汉族707

(五)西南及南方各民族708

(四)东北地区各民族708

二、民族杂居状况709

三、民族语言与社会文化交流711

第十六节 民间社会礼俗712

第十七节 伦理道德与社会禁约713

一、蒙古人的传统道德观念714

二、程朱理学影响下的汉族伦理道德观念715

三、汉族道德观念的社会影响716

四、民间禁忌718

五、政府禁令719

二、《救荒治民类要》722

一、《大元一统志》722

第十八节 颁行郭守敬《授时历》722

第十九节 编发《大元一统志》、《救荒治民类要》722

(二)论赋税与人口统计关系723

(一)人口质量说723

第二十节 规定官员士庶衣服车舆制度723

第二十一节 元代民政思想723

一、马端临723

(一)抨击君主专制统治724

二、邓牧724

(二)“至德之世”的理想社会725

第十一章 明726

第一节 明初的形势和朱元璋的政策727

第二节 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31

第三节 明朝中叶的土地兼并与农民流亡733

第四节 嘉靖时期的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整顿内政的措施735

第五节 明代的皇权736

一、分封宗藩制度739

第六节 明代的分封宗藩制度与削藩和“靖难”739

第七节 明朝的国家机构741

二、削藩和“靖难”741

一、中央行政系统742

二、地方行政系统745

三、军事系统746

四、监察系统747

第八节 明朝地方管理和区划设置748

五、廷议制度748

第九节 明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750

二、西北边疆751

一、北部边疆751

四、西南边疆752

三、西部边疆752

六、东北边疆753

五、东部边疆753

一、官吏的考选制度754

第十节 明朝的官吏制度754

四、官吏致仕制度756

三、品级俸禄制度756

二、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制度756

第十一节 明朝的土田制度757

一、原始史料辑录761

第十二节 明朝户政管理761

三、建立户帖、黄册制度762

二、户政管理机构762

二、人民负担的奇重763

一、明代赋役制度763

四、对于几种特殊人户的宽恤763

第十三节 明代赋役制度与人民负担的奇重763

一、明朝兵制765

第十四节 明朝的兵制及其优抚措施765

(二)抚恤阵亡、伤残官兵767

(一)优待官兵及其家属767

二、明代优抚措施767

一、明代自然灾害和灾害性现象768

(一)水潦768

(三)奖励军功,封职赠爵768

(四)慰劳军队768

(五)退休待遇768

第十五节 明代的自然灾害及其治理768

(二)恒雨772

(四)恒旸(旱)774

(三)恒阴774

(五)恒燠(冬旱)776

(六)地震777

(七)山颓781

(八)冰雹782

(十一)雷震784

(十)恒寒784

(九)雨雪陨霜784

(十三)风霾晦冥786

(十二)恒风786

(十四)蝗蝻787

(十五)年饥788

(十七)火灾790

(十六)疾疫790

二、明初的强本措施与农业的恢复和发展793

(一)太湖流域农田水利794

三、农田水利建设794

(二)沿江圩垸农田水利795

(四)长江上游四川、云南的农田灌溉796

(三)浙闽地区农田灌溉796

(六)北方农田水利797

(五)汉水流域农田灌溉797

(一)明朝前期河患及其治河798

四、明朝河患与治河防洪798

(二)明朝后期河患与万恭、潘季驯治河800

五、重开和整治京杭大运河803

六、海塘海堤建设805

(一)统治者重视荒政806

七、明代荒政806

(二)救灾议论笃切808

(三)经验总结可参811

(五)救荒措施812

(四)仓储设置简练实用812

二、尊高年815

一、明朝社会救济设施815

第十六节 明朝社会救济设施及其他社会政策815

四、治豪猾816

三、放还奴婢816

七、徙民817

六、禁自宫817

五、瘗遗骸817

(八)从军818

(七)王亲818

八、复除优免818

(一)帝乡818

(二)大臣818

(三)圣贤后裔818

(四)京民818

(五)京官、外官818

(六)致仕818

(十六)匠役819

(十五)节妇819

(九)养民819

(十)老民819

(十一)监生、生员819

(十二)移徒819

(十三)被兵819

(十四)流民819

(二)女教著述820

(一)极力奖励贞节820

(十七)养马户820

(十八)土官820

第十七节 明朝婚姻制度及有关规定820

一、极力奖励贞节与有关女教的著述820

二、一夫一妻制与无子准许纳妾821

(二)定婚822

(一)长幼同堂不准别籍异财822

三、《明律》中有关婚姻家庭的规定822

四、明礼对于婚礼的规定823

(十)其他823

(三)主婚823

(四)同姓不婚823

(五)禁止收继婚823

(六)不准良贱为婚823

(七)蒙古色目人婚姻823

(八)出妻823

(九)嫁娶违律823

五、处女检查之滥觞824

六、“女子无才便是德”825

(二)品官丧礼826

(一)士庶人丧礼826

第十八节 明代丧礼及其墓葬文化826

一、明代丧礼规定826

(一)朱元璋亲撰“皇陵碑”827

二、明代墓葬文化827

(二)虎踞龙盘明孝陵828

(三)皇宫皇陵,生前死后829

(四)明陵尚行人殉事832

第十九节 整顿民俗833

第二十一节 参用西历修改《大统历》834

第二十节 西方地图法传入中国834

(一)“天地之盗”说835

一、刘基835

第二十二节 明代民政思想835

(一)增加人口论836

二、丘濬836

(一)“良知”、“天理”说837

三、王守仁837

(二)加强人口管理,正确掌握人口数量的主张837

(二)社会控制论839

四、徐光启840

(三)社会组织论840

(二)“均民务本”,合理分布人口的主张841

(一)人口增加论841

(一)四任总河的始末与治河减灾的贡献842

五、潘季驯842

六、宋应星844

(二)道德救世,敦厚风俗845

(一)东林党人的兴起845

七、东林党845

(四)恤穷民,体富民846

(三)严惩贪官,取缔矿监税使846

第十二章 清847

第一节 入关前的政治制度848

第三节 清代中央机构852

第二节 清朝的皇权852

(一)内阁853

一、中央中枢机关——内阁、军机处及有关机关853

(二)军机处及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制855

(三)与内阁、军机处有关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机关856

(六)资政院858

(五)弼德院858

(四)责任内阁858

(一)掌全国文职官任免的吏部859

二、分掌国政的各部院衙门859

(七)政务处859

(八)考察政治馆——宪政编查馆859

(二)分掌财政金融的机关860

(三)分掌礼仪祭祀的机关861

(四)分掌文教卫生的机关863

(五)分掌民族、外交的机关864

(六)分掌民政、警务的机关866

(七)分掌工交农商的机关868

(一)掌辖军事政令的机关870

三、军事机构870

(三)掌辖警跸护卫的机关871

(二)掌辖旗务的八旗都统衙门871

(四)掌辖地方治安防务的机关872

(五)掌辖军队训练的机关873

(二)内务府874

(一)宗人府874

四、掌管皇族和宫廷事务的机构874

(四)承应帝后出巡、打猎、演艺及护卫的机关875

(三)銮仪卫875

(二)大理寺——大理院876

(一)刑部——法部876

五、司法监察机构876

(一)盛京内务府877

六、特设机构877

(三)修订法律馆877

(四)都察院877

第四节 地方管理与行政区划878

(四)陵寝工部衙门878

(二)盛京五部878

(三)陵寝礼部衙门878

一、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调整与改革883

第五节 康雍乾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883

二、权力的集中和八旗旗主势力的削弱884

四、文字狱885

三、对汉族地主和其他民族上层分子的笼络885

五、军队、法律和保甲法886

二、北部、西北部887

一、东北地区887

第六节 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887

四、西南边疆888

三、西部边疆888

二、任官制度889

一、科举制度889

五、东部边疆889

第七节 清朝的文官制度与官吏致仕制度889

三、官吏任用制和考课制890

一、清初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891

第八节 清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891

四、爵禄品级制度891

五、官吏致仕制度891

二、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893

三、土地兼并和封建剥削895

一、清朝与其以前中国历代人户情况896

第九节 清代户政896

(一)户口编审898

二、清代户口户籍制度898

(二)户籍编审899

(一)门牌901

三、保甲编查901

(三)立牌与编保程序902

(二)保甲册902

(二)巡警部903

(一)户部903

四、清代户政管理机构903

(一)人口增长与人口迁徙904

五、清代人口与社会问题904

(三)民政部904

(二)妇女、儿童与老人911

一、清朝兵制916

第十节 清朝的兵制与优抚办法916

(一)军士俸饷917

二、清朝的优抚办法917

(三)议叙军功,分别授职和赏银918

(二)对兵丁及其家属的优待918

(六)军官退休待遇919

(五)对伤残官兵的抚恤919

(四)对阵亡、病故官兵及其家属的抚恤919

(一)《恤荫恩赏章程》920

三、清亡前夕颁布《恤荫恩赏章程》和《退伍兵暂行办法章程》920

(二)力争军心922

(一)重视军民关系922

(二)退伍安置922

四、若干重要的优抚思想922

(一)旱923

一、清代灾害综述923

(三)奖励军功,抚恤阵亡923

第十一节 清代灾害与灾害的治理923

(二)水928

(三)霪雨937

(四)雨雹943

(五)霜灾947

(六)雪冻948

(七)地震949

(八)山崩955

(九)大风956

(十)黑风暴960

(十一)蝗灾962

(十二)疫灾964

(十三)火灾966

(十四)饥歉969

(一)清前期河患及靳辅、陈潢等人的治河活动972

二、江河祸患与其治理972

(二)清后期至清亡前的河患与治河976

(三)其他江河灾患及其治理978

三、漕运与京杭运河的盛衰984

(一)黄淮海流域988

四、农田水利建设988

(二)长江流域和闽浙地区990

(三)边疆地区991

(一)天命主义的禳弭论993

五、中国古代救灾思想理论的系统化993

(二)消极的救济论994

(三)积极的预防论996

(一)灾伤蠲赈办法998

六、清代救灾998

(二)捕蝗活动1004

(三)救灾政策的实施1005

二、对旗人的特殊救济1010

一、社会救济设施1010

第十二节 社会救济与尊高年活动1010

四、尊高年1011

三、蠲免赋税1011

(二)尊卑为婚1012

(一)男女婚姻1012

第十三节 清代婚姻制度1012

一、婚姻制度的法律规定1012

(一)涉及近亲、辈分等的嫁娶1013

二、不能为婚的传统规定和习俗1013

(三)娶出逃妇女1013

(四)强占良家妻女1013

(五)出妻1013

(六)嫁娶违律1013

(二)议期纳采1014

(一)先使媒妁通书1014

(二)按照礼法不应匹配的嫁娶1014

(三)违时嫁娶1014

三、品官士庶婚礼的规定1014

(二)兼祧1015

(一)典妻1015

(三)结婚的前一天1015

(四)结婚之日1015

(五)未任职的品官之子的婚礼1015

(六)士的婚礼1015

(七)庶民的婚礼1015

(八)庙见1015

(九)结婚财礼的规定1015

四、奇特的婚例婚俗1015

(一)清人的婚配1016

五、清代婚姻的实际1016

(二)婚姻仪式1018

(三)特殊的婚姻形态1020

(二)《教女遗规》1022

(一)《女学》1022

六、女教之盛1022

(六)《新妇谱》1023

(五)《女四书》1023

(三)《女教经传通纂》1023

(四)《女学言行录》1023

七、缠足裹脚与不缠足运动1025

八、太平天国的妇女、婚姻家庭观1025

(一)《女界钟》一书的出现1026

九、《女界钟》一书的出现与清王朝覆灭前夕的妇女运动1026

(二)清王朝覆灭前夕的男女平等运动1027

(一)丧葬制度和仪式1028

一、丧葬制度1028

第十四节 清代丧葬制度与墓葬文化1028

(二)迷信风水与停丧不葬1031

(三)火葬1032

(四)祭先人1033

(一)孝陵地宫之谜1034

二、墓葬文化1034

(二)昭西陵传奇1036

(三)鱼死网破各西东1038

二、鸦片走私与烟毒泛滥1040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和对外贸易1040

第十五节 鸦片战争与中国的禁烟1040

(一)京师查禁鸦片1041

四、清廷不断查禁鸦片1041

三、禁烟问题上的争论1041

(六)广东制定查禁鸦片章程1042

(五)查禁鸦片走私1042

(二)严禁贩食鸦片1042

(三)清政府颁定鸦片禁令1042

(四)定失察鸦片烟条例1042

六、英国侵略者发动战争1043

五、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1043

(七)中国禁烟运动进入高潮1043

七、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1044

九、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1045

八、侵略者扩大战争,清政府妥协投降1045

一、中央政府1046

第十六节 太平天国革命与其推行的一系列制度1046

十、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046

四、官吏制度1047

三、地方设置1047

二、地方政权与基层组织1047

六、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1048

五、《天朝田亩制度》1048

(五)颁发“合挥”1049

(四)不准买卖婚姻,提倡节俭办婚事1049

七、婚姻制度1049

(一)婚姻自由1049

(二)一夫一妻制1049

(三)保护和鼓励寡妇再嫁1049

十、颁行《天历》1050

九、严禁鸦片1050

八、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1050

(一)减免租税,照顾穷人1050

(二)安辑难民1050

二、天文历算的科学成就1051

一、颁行《时宪历》1051

第十七节 清代天文历算的成就和地图的测绘1051

一、四邻社团1052

第十八节 清代社团活动1052

三、《皇舆全图》开中国近代地图先河1052

(一)联络乡谊的会馆1053

二、同乡组织和文人组织1053

(二)服务于专门行业的公所1055

(三)文人结社1056

(一)秘密宗教活动概况1057

三、北方秘密宗教活动1057

(二)清茶门教1058

(三)收元会、混元会1059

(二)会党成员的社会构成1060

(一)秘密结社活动概况1060

四、南方秘密结社活动1060

(三)会党的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1061

(四)会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1062

(一)清初的剃发易服令与汉人的反抗斗争1063

一、服饰发型制度与俗尚1063

(五)教与会活动的异同1063

第十九节 衣食住行的习尚1063

(二)清人服饰的变化1066

(三)清代官服与服饰的等级性1068

(一)清人一般饮食习惯及甘薯的食用1070

二、饮食风格1070

(二)宴饮的风气1071

(三)茶馆、酒楼1072

(一)住宅的规制与区划1073

三、居住与交通1073

(四)清人以吃食为主的消费1073

(二)居室与园林的建设1074

(三)城市管理1075

(四)舆轿制度和交通方式1076

一、以小型家庭为主体的家庭结构1078

第二十节 清代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1078

(一)以丈夫为主宰的夫妻关系1080

二、父家长制与家内等级关系1080

(二)“天合”的父子关系1081

(三)兄弟、姐妹、姑嫂、妯娌关系1082

(一)生产功能1083

三、家庭功能和诸子继承制1083

(三)教育功能1084

(二)生育和传承功能1084

(五)诸子继承1085

(四)官僚家庭参与政治的功能1085

(二)清人的宗族结构1086

(一)清人的聚族而居1086

第二十一节 清人的宗族社会生活1086

一、聚族而居和祠堂之设1086

(四)祠堂的组织1087

(三)祠堂的建立1087

(一)宗族祭祀1088

二、在祠堂强化管理下的族人生活1088

(二)公共经济和义赈1089

(三)祠堂法规1090

(五)纂修宗谱1091

(四)学校教育1091

(一)祠堂是政府的支柱1092

三、宗祠和政府的关系1092

(二)清朝政府对祠堂的支持和控制1093

(一)皇帝1095

一、特权等级1095

第二十二节 清人的等级社会生活1095

(三)官僚等级1096

(二)贵族等级1096

(四)绅衿等级1097

(二)商人1098

(一)地主1098

二、平民等级1098

(五)手工业者1099

(四)佃农1099

(三)自耕农1099

(六)其他平民1100

四、贱民1101

三、雇工与“雇工人”1101

(七)平民等级的特征1101

(二)丐户、世仆、蛋户1102

(一)奴婢1102

(三)皂隶1104

一、黄宗羲1105

第二十三节 清代民政思想1105

五、非等级的等级现象——满人的特权1105

(二)均田、减赋和“工商皆本”的主张1106

(一)人民为国家主人论1106

(一)社会改革论1107

二、龚自珍1107

(三)封建制与郡县制结合,实行地方分治的主张1107

(三)反对鸦片输入,坚决主张禁烟1108

(二)“平均论”和“农宗论”1108

三、魏源1109

(四)解决人口经济问题的对策1109

(一)社会进化论1110

四、唐甄1111

(三)社会改革的若干主张1111

(二)因势变法论1111

(二)“彼我同乐”的平等思想1112

(一)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1112

(三)“众惟邦本”的“富民”主张1113

(二)风俗论1114

(一)论社会矛盾1114

五、顾炎武1114

(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和捍卫领土主权,反击侵略的爱国主义思想1115

六、康熙1115

(三)郡县论1115

(二)民本思想1117

(三)土地政策与农本思想1119

(四)灭蝗治水等科学救灾防灾减灾思想1120

(五)加强行政区划管理,领导绘制全国地图1122

(六)注重军民关系,奖励军功,抚恤阵亡1123

(一)治河减灾的经过与成就1124

七、靳辅1124

(一)社会平等论1125

八、洪秀全1125

(三)理想社会论1126

(二)社会批判论1126

九、洪仁玕1127

(二)反对封建专制,批判神权和礼教1128

(一)《资政新篇》的基本思想1128

(一)反对侵略,坚持抗战的爱国思想1129

十、林则徐1129

(二)“用民心、恃民力”、“纾民力”的民为邦本思想1131

(三)维新改良思想的先驱1132

十二、包士臣1133

十一、徐鼒1133

十三、洪亮吉1134

十四、李塨1135

(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1136

十五、谭嗣同1136

(二)冲决封建君主专制的民主自由思想1137

十六、康有为1138

(三)“人满”之说1138

(二)托古改制论1139

(一)社会改革论1139

(三)历史进化论1140

(四)理想社会论1141

(一)社会进化论1142

十七、严复1142

(二)社会改革论1143

十八、梁启超1144

十九、章炳麟1145

(二)理想社会论1146

(一)社会进化论1146

二十、薛福成1147

二十一、汪士铎1148

二十二、王韬1149

一、北洋政府时期1151

第一节 民国期间的地方机构和行政区划1151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1151

二、广州国民政府时期1156

三、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157

第二节 官吏制度1161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户口登记1162

第三节 民国期间的户政管理1162

(三)基层推行的保甲制度1163

(二)制定户口法规,强化户口管理1163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户口管理1163

(一)中央和地方警察机构1163

二、死亡抚恤1164

一、优抚机构1164

第四节 民国期间的优抚制度1164

三、伤残抚恤1166

一、灾情1167

第五节 民国期间的灾情及救灾活动1167

四、其他优抚规定1167

二、严重的水患与江河失治1170

三、农田水利建设1171

(一)西北地区1172

(三)晋豫鲁皖1173

(二)海河流域1173

(五)云贵川地区1174

(四)长江中下游地区1174

(七)两广地区1175

(六)浙闽台地区1175

四、民国年间的救灾活动1176

(八)东北地区1176

一、民初女权参政运动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冲击1180

第六节 民国期间的婚姻制度及婚姻习俗1180

二、刊物著述对封建伦理、封建婚姻制度的揭露和批判1181

(一)妇女解放和婚姻的早期规定1182

三、婚姻管理1182

(二)民国期间妇女、婚姻的立法1183

(一)男家方面1185

四、民国时期若干婚姻习俗1185

(二)女家方面1186

第七节 辛亥革命前后各地丧葬习俗1187

一、南京临时政府期间1188

第八节 民国时期的禁烟活动1188

第九节 内务部咨各省颁布新历法1189

二、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期间1189

(一)开展生产救灾工作1191

二、创建时期的救灾和建政两项中心工作1191

第十四章 建国初期的民政工作(1949年-1966年)1191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民政工作概述1191

一、建立集中统一的民政管理体系1191

(三)禁烟禁毒1192

(二)取缔妓女1192

(二)承办地方政权建设工作1192

三、为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建立新社会的秩序而斗争1192

(一)资遣国民党军散兵游勇1192

(四)建立社会救济制度1193

(三)革命根据地建设1193

(四)改造游民1193

四、建立全国统一的优抚安置和社会救济福利工作1193

(一)建立优抚制度1193

(二)开展安置工作1193

五、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发展1195

(二)禁绝种植、禁绝贩运和制造、禁绝吸食三个环节同时并举1196

(一)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1196

第二节 民政工作在社会改造中完成的历史任务1196

一、禁烟禁毒1196

三、游民改造1197

二、新中国成立后取缔罪恶的娼妓制度1197

(一)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确立1198

一、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形成和演变1198

第三节 基层政权建设1198

(三)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1199

(二)区公所——乡政府体制的确立1199

二、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巩固1199

(一)乡镇政权组织的健全1199

三、农村基层政权体制的演变1200

四、城市基层政权体制的形成和演变1201

(一)在建设各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1202

五、民政部门的民主建政职能1202

第四节 行政区划管理1203

(三)关于政权组织建设方面1203

(二)选举事务方面1203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204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204

一、行政区划调整1204

二、行政区划地名调整1205

(三)人民公社化后的八年1205

(一)为便于行政管理进行的调整1206

三、行政区域界线的调整1206

(五)为解决自然资源权属争议进行的调整1207

(四)为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的调整1207

(二)为贯彻民族政策进行的调整1207

(三)为巩固国防进行的调整1207

第五节 优抚安置工作1208

(一)革命烈士褒扬1209

一、优抚工作1209

(二)对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的优待1210

(三)对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家属和病故军人家属的抚恤1211

(四)举办优抚事业单位1212

(二)义务兵退伍安置1213

(一)复员军人安置1213

二、复员退伍军人安置1213

三、军队干部离休退休安置1214

(三)军供站的建立和发展1214

第六节 救灾工作1216

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密切协作,依靠群众,是救灾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1217

三、组织生产自救1218

二、抢救生命财产1218

四、组织节约度荒1219

六、国家的救济和扶持1220

五、开展互助互济1220

第七节 社会救济1221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建立和完善救济制度122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紧急救济1222

一、城市贫困户救济1222

二、农村贫困户救济1223

(三)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救济工作1223

三、城乡特殊对象救济1224

四、五保户供养1225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1227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1227

第八节 城市社会福利事业1227

一、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的产生和发展1227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救济福利事业1227

三、儿童福利事业1228

二、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1228

四、精神病人福利事业1229

(四)对于残疾儿童的工作方针1229

(一)对一般孤儿的工作方针1229

(二)对流浪儿童和顽劣儿童的工作方针1229

(三)对婴幼儿工作方针1229

二、中国福利生产的形成1230

一、中国社会福利生产的萌芽1230

第九节 社会福利生产1230

三、社会福利生产的发展1232

一、第一部《婚姻法》的公布1233

第十节 婚姻改革与管理1233

二、《婚姻法》的贯彻执行1234

三、积极开展婚姻登记工作1235

(三)从城市到农村1236

(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1236

第十一节 殡葬改革与管理1236

一、殡葬改革的提出1236

二、建国初期殡葬改革的演进1236

(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1236

第十二节 收容遣送1237

三、殡葬事业单位建设与管理工作123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