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与诊疗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郭绪昆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ISBN:978754333136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89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324页
- 主题词:动脉粥样硬化-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与诊疗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论篇&关大顺 卢玉川3
1 概述3
2 定义3
3 分类与分期3
病因篇(易患因素)&关大顺 卢玉川 张明谏7
1 年龄、性别与动脉粥样硬化7
2 职业与动脉粥样硬化7
3 地理的病理学与动脉粥样硬化7
4 吸烟与动脉粥样硬化7
5 饮酒与动脉粥样硬化7
6 饮茶、咖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利弊8
6.1 饮茶、咖啡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弊端8
6.2 饮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裨益8
6.2.1 绿茶8
6.2.2 乌龙茶8
6.2.3 红茶9
6.2.4 普洱茶9
7 食盐和调味剂与动脉粥样硬化9
7.1 食盐9
7.2 调味剂(佐料)10
8 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10
8.1 概述10
8.2 应激与动脉粥样硬化10
8.3 应激与高血压病11
9 遗传与动脉粥样硬化11
10 高脂蛋白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11
10.1 概述11
10.2 脂蛋白的来源与构成12
10.3 高脂蛋白血症怎样导致动脉粥样硬化14
10.3.1 脂质源性14
10.3.2 血栓源性14
10.3.3 循环炎症源性14
11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14
11.1 糖尿病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14
11.2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硬化疾病15
11.3 糖尿病并发周围动脉粥样硬化15
11.4 糖耐量异常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心血管病心电图异常所见15
11.5 糖尿病死于血管疾病的比率16
11.6 糖尿病罹病年限与合并血管疾病的比率16
12 高血压病与动脉粥样硬化17
13 维生素缺乏与动脉粥样硬化18
13.1 维生素B218
13.2 维生素B618
13.3 叶酸和维生素B1219
13.4 维生素E19
13.5 维生素C20
13.6 烟酸20
13.7 维生素D20
13.8 泛酸20
14 微量元素硒缺乏21
机制篇&滕寿英 关大顺 关锡祥25
1 概述25
1.1 动脉血管壁的结构25
1.2 大、中、小动脉血管壁中膜结构的特点25
1.3 大、中动脉血管因年龄增长而改变26
2 脂质源性学说26
2.1 概述26
2.2 脂质源性学说的核心26
3 内膜源性学说29
3.1 内膜源性学说与动脉血管壁的发病机制29
3.2 内膜功能性受损与内膜解剖学损伤31
3.2.1 内膜功能性受损31
3.2.2 内膜解剖学损伤31
4 血栓源性学说31
4.1 概述31
4.2 血管壁损伤(管壁因素)32
4.3 血流动力学障碍(循环因素)32
4.4 血流凝固性升高(血流因素)33
4.4.1 血液凝固的机制33
4.4.2 凝血途径33
病理篇&吴先杰 胡德龙 蔡平生37
1 概述37
2 类型37
3 动脉壁的结构与形态学的变化37
3.1 内膜37
3.2 中层38
3.3 外膜38
3.4 形态学病变的发展过程38
4 组织学的变化39
4.1 早期病变39
4.1.1 内膜水肿39
4.1.2 脂纹39
4.2 晚期病变39
4.2.1 纤维斑块39
4.2.2 粥样斑块41
4.3 复合病变41
4.3.1 钙化形成41
4.3.2 溃疡形成41
5 稳定血管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防微杜渐的有效干预措施42
脏器篇(上)4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郭绪昆 杜继英45
1 冠心病概述46
2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46
2.1 病理解剖46
2.2 发病原因47
2.3 病理解剖分期47
3 流行病学47
4 诊断48
4.1 病史48
4.2 化验检查48
4.3 心电图48
4.4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49
4.5 动态心电图49
4.6 超声心动图49
4.7 放射性核素检查49
4.8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49
5 临床类型与临床表现49
5.1 心绞痛49
5.2 缺血性心肌病50
5.3 心肌梗死50
隐匿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脏病&郭绪昆 杜继英51
1 概述52
2 发病率52
3 检查方法52
3.1 动态心电图52
3.2 心电图负荷试验52
3.3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诊断52
4 隐匿性心肌缺血的常见形式52
4.1 自发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52
4.2 诱发性无症状性心肌缺血52
5 隐匿性心肌缺血的治疗52
心绞痛&卢绍禹 郝月红 刘战英53
1 病因及病理54
2 临床表现和分型55
2.1 劳力性心绞痛55
2.1.1 稳定型心绞痛55
2.1.2 初发型心绞痛55
2.1.3 恶化型心绞痛56
2.2 自发性心绞痛56
2.2.1 卧位型心绞痛56
2.2.2 变异型心绞痛56
2.2.3 中间综合征56
2.2.4 梗死后心绞痛56
2.3 混合性心绞痛56
3 诊断与鉴别诊断56
3.1 诊断56
3.2 鉴别诊断57
3.2.1 急性心肌梗死57
3.2.2 X综合征57
3.2.3 心脏神经官能症57
3.2.4 肋间神经痛57
3.2.5 其他疾病导致的心绞痛57
4 治疗57
4.1 一般治疗57
4.2 药物治疗57
4.2.1 硝酸酯类药物57
4.2.2 β-受体阻滞剂57
4.2.3 钙离子拮抗剂57
4.2.4 抗血小板药物58
4.2.5 调脂药物58
4.2.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58
4.3 介入治疗58
4.4 手术治疗58
4.5 其他疗法58
缺血性心肌病&孙姗 孙蓉媛 关子安59
1 概述60
2 心肌超微结构对缺血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60
2.1 心肌的正常超微结构60
2.2 心肌细胞间质、血管与神经的正常超微结构61
2.3 心肌的超微结构与心肌功能61
2.3.1 肌纤维膜和T系统与心肌功能61
2.3.2 线粒体对心肌功能的影响61
2.3.3 肌浆网对心肌功能的影响62
2.3.4 肌原纤维对心肌功能的影响62
3 动脉血管硬化的发病机制63
3.1 动脉血管硬化(僵硬)基础理论63
3.2 动脉血管壁变硬的病理基础64
3.2.1 动脉硬化64
3.2.2 粥样硬化64
3.2.3 动脉的僵硬与缺血性心肌病的相关性64
3.3 动脉僵硬的定义64
3.4 动脉僵硬的预测方法64
3.5 反射波和反射波的类别65
3.6 缺血性心肌病的脉波反射波与生理病理机制65
4 临床表现66
4.1 左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67
4.1.1 呼吸困难67
4.1.2 端坐呼吸67
4.1.3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67
4.1.4 陈-施呼吸67
4.1.5 急性肺水肿67
4.1.6 全身性倦怠和衰弱感67
4.1.7 咳嗽67
4.2 右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68
4.2.1 末梢水肿68
4.2.2 消化系统症状68
4.2.3 尿量减少68
4.2.4 其他症状68
4.3 左心力衰竭的临床体征68
4.3.1 心脏所见68
4.3.2 数脉弱(虚)脉与交替脉68
4.3.3 肺部啰音68
4.3.4 胸膜腔积液68
4.3.5 发绀68
4.4 右心力衰竭的临床体征68
4.4.1 心脏所见68
4.4.2 静脉充盈69
4.4.3 肝脏肿大69
4.4.4 体液潴留69
4.5 舒张性心力衰竭69
4.5.1 病因与病机69
4.5.2 治疗69
5 并发症——心律失常69
5.1 概述69
5.2 正常心脏起搏传导系统70
5.3 窦房结异常和异位性刺激的形成71
5.4 心肌的电生理学基础71
5.5 刺激形成与电生理学基础71
5.6 窦性心动过速71
5.6.1 概念71
5.6.2 机制71
5.6.3 临床意义72
5.7 窦性心动过缓72
5.7.1 概念72
5.7.2 机制72
5.7.3 临床意义72
5.8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2
5.8.1 概念72
5.8.2 机制72
5.8.3 病因72
5.8.4 临床所见72
5.8.5 心电图诊断73
5.9 逸搏和逸搏心律73
5.9.1 概念73
5.9.2 机制73
5.9.3 临床意义73
5.9.4 类型73
5.10 过早搏动73
5.10.1 概念73
5.10.2 病因73
5.10.3 机制75
5.10.4 临床表现75
5.10.5 心电图表现75
5.11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76
5.11.1 概念76
5.11.2 病因76
5.11.3 机制77
5.12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77
5.12.1 概念77
5.12.2 原因77
5.12.3 机制77
5.12.4 临床意义77
6 抗心律失常药的临床应用77
6.1 概述77
6.2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的用法、不良反应、适应证和药理机制77
7 治疗77
7.1 安静休息77
7.2 饮食疗法81
7.3 药物治疗81
心肌梗死&高晟 郭绪昆 杜继英 孙蓉媛83
1 概述与定义84
1.1 概述84
1.2 定义84
1.2.1 急性心肌梗死定义84
1.2.2 陈旧性心肌梗死定义84
2 发病机制84
3 病理生理85
3.1 收缩功能85
3.2 舒张功能85
3.3 心室重构85
3.3.1 梗死区扩展85
3.3.2 心室扩大86
4 临床表现86
4.1 先兆表现86
4.2 症状86
4.2.1 典型症状86
4.2.2 非典型症状87
4.3 体征87
4.3.1 心脏体征87
4.3.2 血压及其他体征87
4.4 并发症87
4.4.1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87
4.4.2 心脏破裂87
4.4.3 栓塞87
4.4.4 心室壁瘤87
4.4.5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87
4.4.6 肩手综合征87
5 诊断和检查方法88
5.1 心电图88
5.1.1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88
5.1.2 心肌梗死的分期88
5.1.3 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89
5.1.4 特殊部位及不典型心肌梗死89
5.2 血管内超声波诊断90
5.2.1 概述90
5.2.2 血管内超声波组织形态学诊断的基础知识92
5.2.3 IVUS组织形态学的诊断方法92
5.3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92
5.4 磁共振93
5.4.1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94
5.4.2 慢性心肌梗死94
5.4.3 室壁瘤94
5.4.4 附壁血栓磁共振表现94
5.5 正电子发射X线断层扫描术诊断心肌梗死的价值94
5.5.1 概述94
5.5.2 心肌血流闪烁扫描术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功能96
5.6 实验室检查97
5.6.1 白细胞计数97
5.6.2 血心肌损伤标记物97
5.6.3 其他97
6 鉴别诊断99
6.1 心绞痛99
6.2 主动脉夹层99
6.3 急性肺动脉栓塞99
6.4 急腹症99
6.5 急性心包炎99
7 治疗99
7.1 院前急救99
7.2 监护和一般治疗99
7.2.1 一般处理99
7.2.2 心电与血流状况的监护100
7.2.3 镇痛剂100
7.2.4 抗血小板治疗100
7.2.5 抗凝治疗101
7.2.6 硝酸酯类药物101
7.2.7 β-受体阻滞剂101
7.2.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102
7.2.9 调脂治疗102
7.2.10 钙拮抗剂102
7.3 再灌注治疗103
7.3.1 介入治疗103
7.3.2 溶栓治疗103
7.3.3 紧急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5
7.3.4 再灌注损伤105
7.4 消除心律失常105
7.4.1 室性心律失常105
7.4.2 室上性心律失常或心房颤动106
7.4.3 心动过缓107
7.4.4 心脏停搏107
7.4.5 永久起搏器的应用107
7.4.6 STEMI后窦房结功能不全107
7.4.7 STEMI患者起搏模式的选择108
7.5 控制休克108
7.5.1 一般处理和监护108
7.5.2 补充血容量108
7.5.3 应用血管收缩药108
7.5.4 应用血管扩张药108
7.5.5 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避免脑缺血和保护肾功能109
7.5.6 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发休克109
7.5.7 其他109
7.6 治疗心力衰竭109
7.7 其他109
7.8 并发症的治疗109
7.8.1 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109
7.8.2 心室游离壁破裂109
7.8.3 室间隔穿孔109
7.8.4 室壁瘤110
7.8.5 栓塞110
7.8.6 心肌梗死后综合征110
7.8.7 肩手综合征110
7.8.8 缺血性脑卒中110
7.9 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治疗110
7.10 中医药治疗110
7.10.1 寒痰血瘀证110
7.10.2 热痰血瘀证110
7.10.3 气滞血瘀证111
7.10.4 气虚血瘀证111
7.10.5 气阴两虚证111
7.10.6 阳气虚衰证111
7.11 出院时危险度分层111
7.11.1 运动试验111
7.11.2 超声心动图112
7.11.3 负荷心肌灌注显像112
7.11.4 左室功能112
7.11.5 有创性评价112
7.12 二级预防112
7.12.1 出院前教育112
7.12.2 调脂治疗113
7.12.3 控制体重113
7.12.4 戒烟113
7.12.5 抗血小板治疗113
7.12.6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113
7.12.7 β-受体阻滞剂114
7.12.8 控制血压114
7.12.9 糖尿病治疗114
7.12.10 激素治疗114
7.12.11 体育锻炼114
7.13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114
7.13.1 抗缺血治疗114
7.13.2 抗血小板与抗凝治疗115
7.13.3 他汀类药物在NSTEMI中的应用115
7.13.4 NSTEMI的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115
7.13.5 关于出院后治疗的建议116
7.14 结语117
心源性猝死&郭绪昆 杜继英 孙蓉媛119
1 概述120
1.1 原发性心脏骤停120
2 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120
3 猝死先兆120
4 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120
4.1 猝死的常见疾病120
4.2 缺血性心肌病是猝死最常见的基础疾病120
4.3 发病机制122
5 吸烟与猝死的关系122
6 预测猝死发生的指标123
6.1 心率变异性123
6.2 Q-T离散度123
6.3 心室晚电位123
6.4 动态心电图123
7 猝死的高危因素123
8 医院外心脏猝死的判断124
9 猝死的院外抢救124
10 猝死的预防124
10.1 概述124
10.2 预防与猝死的预知125
10.3 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经目标治疗后评估预防效果125
10.4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与措施预防125
10.4.1 ACS的危险因素所致猝死——高血压125
10.4.2 ACS的危险因素所致猝死——高脂蛋白血症125
10.5 植入型除颤器预防猝死的效果126
10.5.1 概述126
10.5.2 植入型除颤器与致死性心律失常一级预防的效果126
10.5.3 植入型除颤器适应范围126
脏器篇(中)131
高血压病&赵子军 滕寿英 郝娜 关大顺131
1 概述132
2 定义133
3 发病机制133
3.1 概述133
3.2 遗传易感性因素133
3.3 肾源性学说134
3.3.1 沿革134
3.3.2 肾源性学说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134
3.3.3 肾素与醛固酮相互作用对高血压病和钠潴留的影响135
3.4 神经源学说136
3.5 血流动力学因素与血管反应性137
3.6 胰岛素抵抗137
3.7 镶嵌学说137
3.8 小结137
4 病理137
4.1 小动脉病变137
4.2 大动脉病变138
5 诊断138
5.1 问诊139
5.2 血压测定141
5.2.1 如何做好血压测量141
5.2.2 血压测量的基本方法141
5.2.3 自测血压方法141
5.2.4 动态血压监测141
5.2.5 特殊人群的血压测量142
5.2.6 平常血压测定的变化142
5.2.7 高血压病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程度143
5.2.8 高血压病不同年龄段发生脑卒中的相对危险程度143
5.3 视、听诊所见144
5.3.1 视诊144
5.3.2 听诊144
5.4 尿液检查144
5.5 胸部X线检查144
5.5.1 主动脉前后位胸片所见144
5.5.2 心脏X线所见144
5.5.3 肺野X线所见144
5.5.4 主动脉病变影像学的鉴别144
6 临床表现146
6.1 缓进型(良性)高血压病146
6.2 急进型(恶性)高血压病146
6.2.1 舒张压异常升高146
6.2.2 颅内压升高症状146
6.2.3 肾功能不全147
6.3 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147
6.3.1 定义147
6.3.2 老年高血压与循环动态的生理性变化147
6.3.3 老年高血压与血压波动的相关性148
6.3.4 老年高血压与凌晨高血压148
6.3.5 老年高血压与直立位低血压149
6.3.6 老年高血压并发症在治疗上的主要策略149
6.3.7 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蛋白血症149
6.3.8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52
6.4 症状性高血压153
6.4.1 概述153
6.4.2 症状性高血压的分类与鉴别诊断153
7 抗高血压药153
7.1 概述153
7.2 合理运用抗高血压药154
7.2.1 选择抗高血压药治疗高血压的原则154
7.2.2 降压药物联合治疗的指征155
7.2.3 高血压病如何实现降压药物达标的注意事项155
7.3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156
7.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156
7.4.1 减压药物作用机制156
7.4.2 药代动力学157
7.4.3 ACEI临床应用157
7.4.4 禁忌证158
7.4.5 副作用158
7.4.6 主要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159
7.5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159
7.5.1 降压药物作用机制159
7.5.2 临床应用159
7.6 钙通道阻滞剂161
7.6.1 降压作用机制161
7.6.2 药代动力学162
7.6.3 临床应用162
7.6.4 禁忌证163
7.6.5 副作用163
7.6.6 主要钙通道阻滞剂163
7.7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63
7.7.1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163
7.7.2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65
7.7.3 中枢性降压药166
7.7.4 交感神经末梢抑制药166
7.8 利尿剂168
7.8.1 降压作用机制168
7.8.2 噻嗪类保钾利尿药的主要制剂169
7.8.3 髓袢利尿药169
7.9 血管舒张药169
7.9.1 肼屈嗪和双肼屈嗪169
7.9.2 硝普钠170
7.9.3 米诺地尔170
高血压病的中医辨证施治&郝娜 滕寿英 杨耀琳173
1 理论渊源174
2 病因病机175
2.1 情志内伤175
2.2 饮食不节175
2.3 外伤、手术175
2.4 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175
3 临床表现175
4 诊断175
5 鉴别诊断175
5.1 中风病175
5.2 厥证176
5.3 痫病176
6 辨证论治176
6.1 辨证要点176
6.1.1 辨脏腑176
6.1.2 辨虚实176
6.1.3 辨体质176
6.1.4 辨标本176
6.2 治疗原则176
6.2.1 肝阳上亢176
6.2.2 肝火上炎177
6.2.3 痰浊上蒙177
6.2.4 瘀血阻窍177
6.2.5 气血亏虚177
6.2.6 肝肾阴虚177
7 转归预后178
8 预防与调摄178
脏器篇(下)18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于兰 吴先杰 关子安181
1 概述182
2 病因182
3 病理182
4 临床表现182
4.1 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182
4.2 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183
4.3 大脑前动脉闭塞综合征183
4.4 大脑后动脉闭塞综合征183
4.5 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183
4.6 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184
5 诊断184
5.1 临床诊断184
5.2 CT诊断184
5.2.1 早期CT征与发病机制184
5.2.2 早期CT征184
5.2.3 发病过程与CT表现185
5.2.4 脑梗塞的病理类型与CT表现185
5.2.5 脑梗塞在平扫CT、灌入CT、血管造影CT的各自效用比较186
5.3 核磁共振诊断190
5.3.1 概述190
5.3.2 脑血管疾病的适应证190
5.3.3 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证190
5.3.4 脑梗塞的核磁共振检查的优点191
5.3.5 脑梗塞发病各时期的MR表现191
5.4 脑梗塞急性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诊断193
5.4.1 概述193
5.4.2 脑梗塞急性SPECT检查的适应范围194
5.4.3 脑梗塞急性期SPECT所见195
5.4.4 脑梗塞急性期SPECT测量法195
6 鉴别诊断195
6.1 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195
6.2 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195
6.3 颅内占位性病变195
7 治疗195
7.1 急性期治疗195
7.1.1 一般治疗196
7.1.2 溶栓治疗197
7.1.3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97
7.1.4 降纤治疗197
7.1.5 扩容治疗197
7.1.6 抗凝治疗198
7.1.7 脑保护治疗198
7.1.8 其他198
7.1.9 外科治疗和介入性治疗198
7.1.10 建立脑卒中绿色通道和卒中单元198
7.2 恢复期治疗198
7.2.1 康复治疗198
7.2.2 预防性治疗199
颈动脉粥样硬化&滕寿英 郝娜 于兰 李美娟201
1 概述202
2 形态的发病机制202
3 临床表现204
3.1 颈动脉系统引起短暂脑缺血发作204
3.2 椎动脉系统引起短暂脑缺血发作204
3.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的临床表现204
4 诊断205
4.1 血管听诊205
4.2 眼底检查205
4.3 超声波检查法205
4.3.1 概述205
4.3.2 颈动脉超声检查法205
4.3.3 椎动脉超声检查法206
4.3.4 正常颈动脉声像图206
4.3.5 颈动脉与椎动脉狭窄和闭塞的声像图207
4.3.6 颈动脉管腔内径狭窄率和管腔面积狭窄率计算方法208
4.4 磁共振检查209
4.5 血管造影检查209
5 治疗209
5.1 概述209
5.2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09
5.2.1 沿革209
5.2.2 适应证209
5.2.3 禁忌证209
5.2.4 选例应注意的风险209
5.2.5 术前常规检查210
5.2.6 手术操作方式210
5.3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210
5.3.1 概述210
5.3.2 术前主要的准备与手术操作的标准程序211
5.3.3 颈内动脉高度狭窄经皮腔内支架成形前后超声所见211
5.4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两者孰优的争论211
5.4.1 NASCET和SAPPHIRE的研究211
5.4.2 CREST的研究211
5.4.3 小结211
肾动脉硬化&滕寿英 郝娜 郝月红 于兰215
1 概述216
2 良性肾硬化216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216
2.2 病理216
2.3 临床表现216
2.4 防治217
3 恶性肾硬化217
3.1 概念217
3.2 病因与发病机制217
3.3 病理217
3.4 临床表现217
3.5 检查方法218
3.5.1 肾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18
3.5.2 磁共振血管成像218
3.5.3 其他检查方法218
3.6 诊断218
3.7 并发症与预后218
3.8 治疗218
肾动脉硬化的中医辨证施治&郝娜 滕寿英219
1 病因病机220
2 辨证要点220
3 治疗法则220
4 证治分类220
4.1 阴虚阳亢220
4.2 痰浊内阻220
4.3 瘀血阻络221
4.4 气血亏虚221
4.5 肾精不足221
5 验方222
5.1 泡茶剂222
5.2 降压汤1号222
5.3 降压汤2号222
5.4 健肾冲剂222
5.5 具有降压作用的草药及用药规律222
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篇225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于兰225
1 病因226
2 病理226
3 类型226
3.1 Ⅰ型(主-髂动脉型)226
3.2 Ⅱ型(主-髂-股动脉型)226
3.3 Ⅲ型(多节段型)227
4 临床表现227
5 实验室检查227
5.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27
5.2 超声检查228
5.3 CTA检查228
5.4 磁共振检查228
6 诊断及鉴别诊断228
6.1 诊断标准228
6.2 鉴别诊断229
7 治疗229
7.1 减少和消除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229
7.2 药物治疗229
7.3 血管腔内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29
7.3.1 球囊扩张229
7.3.2 支架植入229
7.4 外科手术治疗230
7.4.1 动脉内膜剥脱术230
7.4.2 动脉旁路术230
7.4.3 旁路材料的选择230
7.5 围术期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30
并发症篇233
动脉硬化与眼部疾病&郑曰忠233
1 眼球解剖结构与血液供应234
1.1 眼球结构234
1.2 眼球内容物234
1.3 眼球的血液供应234
1.4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235
2 高血压与视网膜动脉硬化236
2.1 病理生理学236
2.2 高血压病眼底病变的临床分期237
2.3 临床表现237
2.4 治疗240
3 视网膜动脉阻塞240
3.1 病因与发病机制240
3.2 临床表现240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243
3.4 治疗243
3.5 预后243
4 视网膜静脉阻塞243
4.1 病因与发病机制243
4.2 临床分类244
4.3 临床表现244
4.4 诊断与鉴别诊断246
4.5 治疗246
4.6 预后246
5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46
5.1 发病机制247
5.2 临床表现247
5.3 诊断与鉴别诊断248
5.4 治疗249
5.5 预后249
6 缺血性眼症249
6.1 发病机制249
6.2 临床表现249
6.3 诊断与鉴别诊断251
6.4 治疗251
6.5 预后251
血管性痴呆&胡德龙 刘春英 滕寿英253
1 概述254
2 病因254
3 病理生理255
4 临床表现255
5 实验室检查255
5.1 化验室检查255
5.2 电生理检查255
5.3 影像学检查256
5.3.1 颅脑CT检查256
5.3.2 颅脑MRI检查256
5.4 核医学检查256
5.4.1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检查256
5.4.2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256
6 诊断257
6.1 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257
6.2 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标准257
6.3 美国加州AD诊断和治疗中心标准257
6.4 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标准257
6.5 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59
7 鉴别诊断259
7.1 阿尔茨海默病259
7.2 皮克病260
7.3 帕金森病260
8 治疗261
8.1 疾病因素治疗261
8.2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261
8.3 睡眠障碍的治疗261
8.4 康复治疗261
防治篇265
动脉粥样硬化的非药物治疗&高玲玲265
1 饮食266
1.1 限制脂肪摄入266
1.2 适量摄入钠盐266
1.3 多吃蔬菜和水果268
1.4 限制饮酒268
1.5 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268
1.6 供给适量的蛋白质268
1.7 控制总摄入量269
1.8 适量饮水270
2 运动270
2.1 运动方式270
2.2 运动量270
2.3 运动时间271
2.4 运动禁忌271
3 戒除不良生活习惯271
3.1 戒烟271
3.2 控制体重271
4 精神272
4.1 减轻精神压力272
4.2 放松训练272
4.3 音乐272
4.4 瑜伽等静功272
5 其他272
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学&刘丹 章臣桂273
1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理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274
1.1 早期病变274
1.2 晚期病变274
1.2.1 纤维粥样斑块274
1.2.2 破裂性斑块276
1.2.3 侵蚀性斑块276
1.2.4 完全闭塞性斑块276
1.2.5 炎症性斑块276
1.2.6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归与临床相关性277
2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类别277
2.1 概述277
2.2 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277
2.2.1 药理277
2.2.2 药代动力学277
2.3 苯氧芳酸类278
2.3.1 药理278
2.3.2 药代动力学特征278
2.4 胆苯烯胺类降脂药278
2.4.1 药理与药代动力学278
2.4.2 用法278
2.4.3 副反应278
2.5 烟酸类降脂药279
2.5.1 药理279
2.5.2 药代动力学279
2.5.3 用法279
2.5.4 副反应279
2.6 普罗布考279
2.6.1 药理机制279
2.7 其他降血脂药279
2.7.1 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碳六烯酸(DHA)279
2.7.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279
2.7.3 抗炎性药物280
2.8 速效救心丸280
2.8.1 组成(主要成分)280
2.8.2 药理280
2.8.3 临床应用280
2.8.4 用法及用量280
2.9 麝香保心丸280
2.9.1 组成(主要成分)280
2.9.2 药理280
2.9.3 临床应用280
2.9.4 用法及用量280
2.9.5 不良反应280
2.10 冠心苏合丸280
2.10.1 组成(主要成分)280
2.10.2 药理280
2.10.3 临床应用280
2.10.4 用法及用量280
2.10.5 不良反应280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施治&郝娜 王娜俐283
1 理论渊源284
2 病因病机284
2.1 肾气渐衰284
2.2 饮食不当284
2.3 情志失调284
2.4 寒邪内侵284
3 临床表现285
4 诊断285
4.1 临床症状285
4.2 发病情况285
4.3 常见诱因285
4.4 心电图表现及化验指标285
5 鉴别诊断286
6 辨证论治286
6.1 辨证要点286
6.1.1 辨疼痛部位286
6.1.2 辨疼痛性质286
6.1.3 辨疼痛程度286
6.2 治疗原则286
6.2.1 寒凝心脉286
6.2.2 气滞心胸287
6.2.3 痰浊闭阻287
6.2.4 瘀血痹阻287
6.2.5 心气不足288
6.2.6 心阴亏损288
6.2.7 心阳不振288
7 转归预后288
8 预防与调摄289
热门推荐
- 1712847.html
- 3259160.html
- 3432393.html
- 1997427.html
- 3803911.html
- 1467282.html
- 1765407.html
- 226823.html
- 1832703.html
- 19551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3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97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43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89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92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18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10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96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