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诊断学
  • 张家锡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
  • ISBN:978753646149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9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413页
  • 主题词:中医诊断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上篇 诊法18

第一章 望诊18

第一节 全身望诊18

一、望神18

二、望色泽23

三、望形体31

四、望姿态33

第二节 局部望诊35

一、望头部36

二、望颈部44

三、望皮肤45

四、望胸部48

五、望腹部50

六、望下窍51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53

八、望指甲54

第三节 望舌56

一、舌的形态结构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57

二、望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60

三、舌诊的内容62

四、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观察77

五、危重舌象的诊察81

六、舌诊的临床意义81

第四节 望排出物84

一、望痰84

二、望涕85

三、望涎85

四、望唾86

五、望呕吐物86

第二章 闻诊88

第一节 听声音88

一、发声89

二、语言91

三、呼吸异常93

四、咳嗽声95

五、呕吐、呃逆、嗳气、肠鸣96

六、太息声98

七、喷嚏声99

八、呵欠声99

九、鼾声99

第二节 嗅气味99

一、病体的气味100

二、病室气味101

第三章 问诊102

第一节 问诊的内容103

一、一般情况103

二、主诉104

三、现病史105

四、既往史106

五、个人生活史107

六、家族史108

第二节 问现在症状109

一、问寒热109

二、问汗115

三、问疼痛121

四、问饮食与口味130

五、问睡眠135

六、问二便137

七、问经带142

八、问耳目148

九、问小儿151

第四章 切诊153

第一节 脉诊153

一、脉象的形成153

二、脉诊的部位154

三、脉诊的方法158

四、正常脉象160

五、病理脉象164

六、脉象的分类与鉴别180

七、诊妇人与小儿脉183

八、相兼脉与独异脉主病185

九、脉症顺逆与合参186

十、脉诊的临床意义187

第二节 按诊188

一、按诊的方法189

二、按诊的临床意义189

三、按诊的内容190

中篇 辨证200

第一章 八纲辨证200

第一节 表里202

一、表证203

二、里证203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205

第二节 寒热205

一、寒证206

二、热证207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207

第三节 虚实208

一、虚证209

二、实证210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211

第四节 阴阳212

一、阴证和阳证213

二、阴虚证和阳虚证215

三、亡阴证与亡阳证216

第五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217

一、证候相兼217

二、证候错杂220

三、证候真假224

四、证候转化228

第二章 病因辨证232

第一节 六淫辨证232

一、风淫证候233

二、寒淫证候234

三、暑淫证候235

四、湿淫证候237

五、燥淫证候239

六、火淫证候240

第二节 疫疠辨证241

一、瘟疫证候242

二、疫疹证候242

三、瘟黄证候243

第三节 七情辨证244

第四节 饮食劳伤辨证245

一、饮食所伤245

二、劳逸所伤246

三、房室所伤246

第五节 外伤辨证247

一、金刃所伤247

二、跌仆所伤247

三、虫兽所伤248

第三章 气血津液辨证249

第一节 气病辨证249

一、气虚证250

二、气陷证250

三、气滞证251

四、气逆证251

第二节 血病辨证252

一、血虚证252

二、血瘀证253

三、血热证254

四、血寒证254

第三节 津液辨证255

一、津液不足证255

二、水液停聚证257

第四节 气血同病辨证261

一、气滞血瘀证261

二、气虚血瘀证262

三、气血两虚证263

四、气不摄血证263

五、气随血脱证264

第五节 气津同病辨证264

一、气虚饮停证265

二、气虚津亏证265

第六节 津血同病辨证266

一、津枯血燥证266

二、津亏血瘀证267

第四章 脏腑辨证268

第一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272

一、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和心阳暴脱证273

二、心血虚证和心阴虚证275

三、心火亢盛证276

四、心脉痹阻证276

五、痰迷心窍证278

六、痰火扰心证278

七、小肠实热证279

第二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280

一、肺气虚证281

二、肺阴虚证282

三、风寒束肺证282

四、寒邪客肺证283

五、痰浊阻肺证284

六、水饮停肺证284

七、风热犯肺证285

八、肺热壅盛证286

九、燥邪犯肺证287

十、大肠湿热证287

十一、大肠液亏证288

十二、肠虚滑泄证288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289

一、脾气虚证290

二、脾阳虚证291

三、脾气下陷证292

四、脾不统血证292

五、寒湿困脾证294

六、湿热蕴脾证295

七、胃阴虚证296

八、食滞胃脘证296

九、胃寒(实寒)证297

十、胃虚寒证297

十一、胃热(火)证298

第四节 肝与胆病辨证299

一、肝气郁结证301

二、肝火上炎(肝胆火盛)证302

三、寒凝肝脉证302

四、肝血虚证303

五、肝阴虚证304

六、肝阳虚证304

七、肝阳上亢证305

八、肝风内动证306

九、肝胆湿热证308

十、胆郁痰扰证309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310

一、肾阳虚证311

二、肾阴虚证312

三、肾精不足证313

四、肾气不固证314

五、肾不纳气证314

六、膀胱湿热证316

第六节 脏腑兼证316

一、心肺气虚证317

二、心脾两虚证318

三、心肝血虚证318

四、心肾阳虚证319

五、心肾不交证320

六、脾肺气虚证320

七、肝火犯肺证321

八、肺肾阴亏证322

九、肝肾阴虚证323

十、脾肾阳虚证323

十一、肝脾不调证324

十二、肝胃不和证325

第五章 经络辨证327

第一节 十二经脉病证328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328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328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329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329

五、手少阴心经病证330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330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330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331

九、手厥阴心包络经病证331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332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332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332

第二节 奇经八脉病证333

一、督脉病证333

二、任脉病证333

三、冲脉病证334

四、带脉病证334

五、阳维脉、阴维脉病证334

六、阳跷脉、阴跷脉病证335

第六章 六经辨证336

第一节 六经病证的分类337

一、太阳病证338

二、阳明病证341

三、少阳病证343

四、太阴病证343

五、少阴病证344

六、厥阴病证345

第二节 六经病证的传变347

一、传经347

二、直中349

三、合病349

四、并病349

第七章 卫气营血辨证350

第一节 卫气营血证候概念351

一、卫分证351

二、气分证352

三、营分证353

四、血分证353

第二节 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355

第八章 三焦辨证357

第一节 三焦病证的概念358

一、上焦病证358

二、中焦病证360

三、下焦病证362

第二节 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363

附:体质与辨证364

下篇 诊断与病历第一章 临床综合诊断374

第一节 四诊与辨证374

第二节 辨证与辨病376

一、证与病的异同376

二、辨证与辨病的基本思维方法377

三、辨证与辨病的区别与联系383

第二章 病历385

第一节 病历的历史沿革385

第二节 病历的重要意义386

第三节 中医病历的写作特点387

第四节 病历的分类与格式388

一、病历分类388

二、完整病历格式388

第五节 病历的内容390

一、住院病历390

二、门诊病历396

三、关于其他科病历397

第六节 书写病历的基本要求397

热门推荐